概述
粟特是中國古書中記載的西域古國之一,亦為民族名稱,活動范圍在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馬拉坎達”位于今撒馬爾罕。
簡介
中亞古國和民族名。即索格狄亞那。位于阿姆河、錫爾河之間,以澤拉夫尚河、卡什卡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區(今中亞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漢文譯作粟弋、屬繇、蘇薤、粟特等。
“粟特”一詞,一說來自共同伊朗語族的詞根,意為“閃耀”、“燃燒”﹔一說在波斯語詞匯中意為“聚水洼地”。隋唐時代所謂昭武九姓大多在這一地區。當地民族稱之為粟特人。操粟特語。
據中國史書隋書記載,粟特人先民原居祁連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肅張掖),后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遷至中亞,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國,即中國史書中著名的昭武九姓。
粟特人勢力不甚強大,多依附于其他更為強大的民族,曾先后被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大帝、塞種人大夏(巴克特里亞)和大月氏人貴霜帝國入侵并統治,后又歸屬波斯薩珊王朝、白匈奴人和西突厥人等,直至被伊斯蘭化的過程。烏茲別克斯坦仍有粟特部落的傳人。西方史書中匈人首領阿提拉死后,一個兒子名忽倪,曾退到克里米亞一個叫蘇達克地方(今克里米亞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是粟特的轉音。
發展歷史
公元前1千紀前半葉粟特地區就有居民定居,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粟特曾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與帕提亞帝國、古代花拉子模、阿瑞亞一起組成帝國的一省。
公元前329~前328年,粟特人奮起反抗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中亞)。
公元前323年塞琉西王國統治粟特(見塞琉西王國統治下的中亞),公元前255年左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建立,其勢力也向北伸入粟特。
公元前139~前129年間,大月氏西遷,過大宛,占據阿姆河以北,不久又渡阿姆河征服大夏。康居五小王也曾控制粟特與花拉子模地區。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興起后控制粟特。3世紀以后,貴霜衰落。薩珊王朝沙普爾一世曾遠征達到塔什干地區。
至4世紀60、70年代亞噠人占領粟特,6世紀60年代,薩珊波斯、突厥聯盟滅噠后,粟特歸突厥人。7世紀中葉,唐滅西突厥,遂于粟特設置羈縻府州。7世紀下半葉到8世紀上半葉,粟特逐步被阿拉伯人所征服(見阿拉伯帝國征服中亞)。
10~11世紀,粟特人的文化優勢終被突厥—伊斯蘭文化所取代。
粟特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等地。
中國北朝隋唐時期,粟特文化與中原文化經歷了沖突、磨合、融匯的過程。入華粟特人經歷了“漢化”歷程,而漢人則經歷了“融胡”過程。
漢人對粟特文化的接受則呈現出從拒絕、排斥到主動接納的軌跡,接受心理和評價歷程則有從“以丑為主”到“以美為主”的轉變。北朝貴族對粟特文化藝術多持排斥態度。如顏之推對利用擅長外來文化如語言、音樂等途徑博取政治仕途的做法嗤之以鼻,鮮卑貴族高孝珩將外來音樂稱為“亡國之音”。
唐代史學家則對入華粟特人誣之以“胡小兒”、“商胡丑類”、“西域丑胡”等。玄奘說粟特人“風俗澆訛,多行詭詐”,其負面評價可能與玄奘的佛教徒身份及粟特人較少崇信佛教有關。但唐代文學家卻受到粟特文化的強烈吸引,對粟特人及其文化藝術持贊賞的觀點。如元稹《法曲》所謂“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粟特音樂、舞蹈、服飾等,在唐代文人看來,充滿韻味。
史籍記載
《周書》
粟特國,在蔥嶺之西,蓋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治于大澤,在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獻方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