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岳西大歇村參加培訓,晚上和學友們在村子里散步,田野里各種秋蟲鳴唱,要數蟋蟀最為嘹亮。便想起周作人在《知堂隨筆》中說:“因了秋蟲的鳴聲引起來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來了,仿佛是一種警告。”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蟋蟀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促織”。是姥姥告訴我的。
學齡前我隨姥姥住在鄉下。姥姥沒上過什么學,肚子里卻總有講不完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姥姥還教給我許多俗語諺語,極有趣又富生活氣息。現在想來,姥姥應該是我最早的文學啟蒙老師了。
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天做晚飯,鍋屋灶臺下有蟋蟀叫得歡暢,姥姥邊拉風箱邊說:“促織鳴,懶婦驚。”
姥姥告訴我,“促織”就是蛐蛐兒。促織叫,秋天到。天越來越冷,要抓緊織布給家人做厚衣裳了,那些懶婆娘沒有做,聽見促織叫心里就開始慌了。姥姥還笑著對我說:“晶晶以后可不能做個‘懶婆娘’啊!”我似懂非懂,窩在姥姥懷里也咯咯地笑了。
上學時學到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語文老師說,古人認為蟋蟀的叫聲像在催促女人紡織一般,因此又稱之為“促織”,“促織”提醒著人們季節的變化。我突然就想起姥姥教我的諺語,“促織鳴,懶婦驚”。
我后來常因了秋蟲的鳴聲憶起這句諺語,年歲漸長,心中還生出一種緊迫感來。
緊迫什么呢?大抵是像周作人說的那樣,也把蟲鳴當作一種警告吧。
古人珍惜光陰,崇尚自然,擅以自然微象反應時序更易,每一季都有各自的風物標志。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寫到:“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促織,可以算得上草蟲界最善鳴的鳴秋“代言人”了。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促織雖是斗蟲,卻是悲秋的象征,自古文人寫它的鳴聲,多是凄涼與悲傷的。我亦有這樣的感覺。
入秋之后晝短夜長,時間一天緊似一天。總覺得白天忙忙碌碌尚未做多少事,窗外月亮就已掛上了樹梢。十場秋雨就至冬天,眼看一歲將盡,難免悲嘆。
在大歇村聽了兩晚促織鳴秋,回來愈發感懷。
歲之將暮,我所在的煤礦很快也要關井,近來工作相對清閑。然而,清閑的日子最能考驗人的心性。《詩經?唐風?蟋蟀》里云:“職思其居、職思其外、職思其憂”。越是清閑,越要“好樂無荒”,守住本心。
不多日我便要開啟新的征程了,在這段難得的,相對清閑的日子里,須得珍惜當下、樂而有節、居安思危、自律自勉。多想一想職責之內自己應當做什么;想一想職責以外自己還能做什么;想一想還有哪些憂患,自己能提前做些什么,隨時準備以更好的狀態和嶄新的姿態啟航。
促織鳴秋,漸冷趨寒。歲聿其莫,自當勖勉。
原來很小的時候,姥姥是在用“促織”告訴我,要勤奮惜時啊!
我后來知道,蟋蟀還有許多的別名:蛬、蜻蛚、吟蛩、夜鳴蟲、賺績……但我覺得,都遠不如“促織”好聽。
我想,那是因為我內心深處對“促織”的認知里,更有一份厚重的親情,和一種對時間的敬畏吧。
作者:尛小尛
詩詞微信群請添加微信:ouyangxiumtdsc
圖片:來自花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