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擊支持原創,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人生中最悲痛的事情莫過于親人離世,盡管作為子女無限悲痛,但還是需要鎮定下來,處理老人的后事。
中國傳統習俗講究入土為安,而老人的遺物往往也會被捎帶著燒掉,以告慰老人的在天之靈。
而遺像卻是老人遺物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物件,其處理方式向來存在分歧。
有的人認為應該將其燒掉,有的人則認為應當保存下來,以方便祭拜。
那么對于過世老人的遺像而言,究竟是燒掉還是保存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老人遺物又該如何處理,老人離世之后又該如何有序料理后事,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過世老人的遺物處理方式
親人的離世固然悲痛,但子女還是應當振作起來,進行后事料理。
我國全國各地均有著不同的喪葬風俗,對于老人的遺體處理方式也存在細微的差別。
一般來說親人離世之后,家屬需要攜帶資料前往相關單位開具死亡證明,攜帶文件前往火葬場對于親人遺體進行焚燒。
焚燒之后的骨灰盒大部分都采用土葬的方式,這是因為我國傳統思想中入土為安觀念十分濃厚。
如果老人是在外鄉離世,一般來說還需要回到家鄉舉辦葬禮,向鄰里鄉親傳達老人去世的消息。
而老人的墳冢一般也是并入祖墳,一方面是落葉歸根,另一方面也便于后續親人的祭拜緬懷。
而對于老人生前的遺物處理,大部分都是盡數焚燒,令其陪伴老人離去。
對于老人遺物采取焚燒方式處理,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
這是因為很多老年人離世之前遭遇病痛的折磨,部分疾病具備傳染性,而貼身衣物、被褥等不可避免攜帶病毒。
焚燒遺物也是為了防止細菌、病毒的傳播,對于親屬的健康問題負責。
而且如果不對于老人的遺物進行焚燒,那么一旦不經意間被親屬看到,還會導致觸景傷情、睹物思人。
親人在料理老人遺物的時候還需要十分仔細。
這是因為老一輩人沒有將錢款、資產存進銀行的傳統,而是更喜歡藏匿在自己的貼身物件中。
此前因為未曾對于老人遺物進行仔細翻找,從而導致老人遺留下來的財產被焚燒的案例時有發生。
因此家屬對待老人遺物應當是先進行細致的翻找,避免將有價值的物件一并焚燒,造成財產損失。
焚燒是對于老人遺物處理的主流方式,但遺像卻是較為特殊的一種遺物。
大部分遺像都是在老人離世之后制作,其存在意義是為了保存老人的音容樣貌,從而避免老人的模樣在子女心目中逐漸模糊。
目前對于老人遺像的處理方式,有兩種聲音激烈對峙。
一種認為應當將老人的遺像保存下來,另一種則是認為應當將老人的遺像一并燒掉。
那么對于老人遺像的處理方式而言,究竟是燒掉還是保存更為合適?
二者又分別出于怎樣的目的以及考慮?
如果選擇將遺像保留下來又該如何進行保存呢?
二、離世老人遺像應當保存還是燒掉?
老人的遺像是老人一生中最后一張照片,因此在選材上往往十分重視。
其中有的是正襟危坐的證件照,有的是老人特殊時刻的照片,是對于老人一生的寫照。
將遺像燒掉的原因,與避免遺物觸發親人敏感的情緒有著相似之處,均是為了防止親屬看到老人的遺像而產生悲傷的情緒。
但如果將老人遺照燒掉,那么便是將老人存在于人世間的最后一點痕跡清除。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人的面容可能在親人的心目中逐漸模糊,從而逐漸被遺忘。
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也有人建議將老人遺照保留下來。
在家中專門開辟出一個區域繼續祭拜,或者是懸掛在墻面之上,供親人瞻仰老人的容顏。
而且對于很多當代家庭來說,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之中。
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很多人都遠赴他鄉生活,因此日常祭拜老人墳冢便變得艱難。
此時將遺照擺放在家里,便可以在特殊日子里對于遺照進行祭拜,以告慰親人的在天之靈。
避免在家庭與老人陵墓之間反復奔波導致舟車勞頓情況的發生。
而且目前我國為了避免上墳帶來的一系列不文明行為,以及上墳燒紙可能存在的火災隱患等,提倡網上祭拜、無煙上墳。
以祭拜遺像方式取代傳統的上墳方式,無疑是對于政策的遵守。
親人離世之后,子女往往會覺得沒有了依靠,從而感到無盡的孤獨。
而老人遺像的存在,則可以令子女感到內心的慰藉以及溫暖,從而讓子女更加堅強。
寓意父母仍舊陪伴在子女的身邊,讓子女以更為從容的態度應對今后的生活。
但對于剛剛喪失父母的子女來說,內心極度脆弱,一旦看到老人的遺像很有可能情緒崩潰。
即使選擇將遺像保留下來,那么在早期最好還是將遺像妥善保存,避免子女睹物思人。
等到子女逐漸走出悲痛的陰霾之后,再將遺像拿出來進行祭拜或者是懸掛在墻上。
我國傳統觀念濃厚,對于老人遺物有著系統的處理方法,老人遺像的保留方式同樣大有講究。
那么子女如果選擇將老人的遺像保留下來,那么應當采取怎樣的存放方式,擺放形式又有哪些規定與習俗呢?
三、老人遺像的擺放方式習俗
一般來說,如果決定將老人的遺像保存,那么在老人喪葬儀式結束之后,需要由家中的男丁長子將其懷抱回家。
從墓地回家的過程中,對于遺像的攜帶方式大有講究。
長子男丁需要將遺像反過來背面示人,懷抱遺像的兩個下角,寓意是老人已經入土為安,但是老人的形象被子女永遠牢牢記掛在心中。
對于南方家庭來說,其宗族觀念濃厚,大部分南方家族都建有祠堂。
家族中老人逝世之后,往往會將老人遺像放進祠堂中供奉祭拜,并祭拜香火,祈求先人保佑。
祠堂里除了老人的遺像之外,往往還有老人的靈位,也算是另一種含義上的團聚,方便后人祭拜。
而如果沒有祠堂,那么可以搭建神龕用作老人遺像的放置場所。
神龕規格相比較祠堂更為簡單,可以根據靈位多少進行定制,多為名貴木材制作,成本較低,搬遷起來也更為方便。
除此之外則是可以懸掛在墻上供子女瞻仰,但房間的選擇大有講究。
一般來說不可選擇正廳作為遺像的放置地點,這是因為客廳客人來來往往過于叨嘮,不利于老人“安眠”。
被不熟悉的客人看到家中放置的遺像,也有可能產生心中恐懼的情緒,對于客人造成不好的觀感。
因此一般不將老人遺像懸掛在正廳,而是放置在偏廳或者是書房這種較為私密的空間更為合適。
而在方向朝向上,則是應該掛在北墻之上,面朝南方。
這是因為在中國房屋建造中,以北面為尊,將遺像掛在北墻上是表達對于老人的尊重。
如果將老人遺像長時間掛在墻上,還可能產生落灰,因此需要及時清理。
或者是選擇在不重要的時間將遺像包起來妥善儲存,等到傳統祭拜節日時再拿出來祭拜,這也是可行的舉措。
親人離世之后對于子女的影響是深遠且沉重的。
對于子女而言,需要調整心態,與自己的內心形成和解,并在老人離世后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而對于老人尚在的家屬而言,而需要增強與親人的陪伴,盡可能向父母表達孝心,不要讓老人的人生留下遺憾。
結語
老人的離世令子女無限悲痛,但冷靜下來后需要料理老人的后事。
對待老人的遺物多為焚燒處理,但老人遺像如此處理卻充滿分歧。
有人認為應當焚燒掉,避免親人看到老人遺像而睹物思人。
也有人認為應當對于老人的遺像進行保存,方便時刻對于老人進行緬懷,而且還方便日常的祭拜,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遺像存放方式也大有講究,可以存放在神龕或者是祠堂之中。
如果是懸掛在墻壁上,則最好懸掛于書房或者是偏廳,不會遭遇到來往客人的叨擾。
為避免遺像落灰,平常可以包起來儲存,在需要祭拜的時候拿出來進行祭祀。
親人離世固然令人悲痛,但子女還是需要注重自己的生活,早日從悲痛中緩過來,以從容心態應對接下來的生活。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資料: 讀書文史 2023年4月11日《遺像不能亂放,如何處理才合適?看看民間都有哪些習俗禁忌和講究》 千秋文化 2023年12月3日《老人下葬以后,他們的遺像應該怎么處理?能留著嗎?答案來了!》 啰嗦翔子 2024年9月4日《老人下葬后,遺像是燒掉還是保存?切記不能亂放,如何處理才合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