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的新聞一出,廣大國央企人炸鍋了,各大評論區十分熱鬧。
從評論來看,大家的反應以擔憂居多,擔心好好的制度,一層層執行下來又被扭曲、變形,成為砍向普通員工頭上的利刃。
畢竟,不是沒有先例。
國央企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關鍵在防止執行層動作的變形走樣
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初衷是好的
眾所周知,國央企管理層的監管、考核一直是個世紀難題,
國企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提出多年,
“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在很多國央企已經普遍推行,
但“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在多數企業似乎還是一個美好的愿景:
根據國資委《2023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綜述》,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國企經理層(經營管理層)末位調整和不勝任退出人數占比僅為4.5%和3%。
此番重申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并列出時間表(2025年全面推行)是個好事,
一是打破領導干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慣例,讓管理層流動起來,
避免位子上坐著錯誤的人,卻始終穩如泰山、讓企業長期為其買單,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是將企業經營與管理人員的考核結果直接捆綁,
打破以往部分領導由于“經營的又不是自家的公司”而漠視企業發展、無視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
改善“公司經營虧損、管理一塌糊涂,領導卻扶搖直上”的現象,
真正實現“有為者有位、無為者讓位”;
(針對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公益性質和戰略任務的國央企,另外設定考核規則)
三是,對于國央企員工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
因為讓管理者對企業經營負直接責任,
將倒逼他們任用真正有能力、能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
因為若尸位素餐者太多影響企業發展,也對他們自己的考核結果不利;
如此,將對改善一些企業一味任人唯親、裙帶泛濫的現狀,產生積極作用。
國央企員工在擔心什么?
政策是好的,坊間卻議論紛紛。
究其原因,是制度終究要靠人來執行,過往,“歪嘴和尚把好經念歪了”的情況太多了。
因此:
實際操作中,如何調整、如何退出?誰被調整、誰被退出?
標準是什么?由誰來制定?結果誰來評定?
是否公平公正、平等透明、客觀合理?
才是問題的關鍵。
倘若延續以往的考評機制,很難避免又回到“運動員和裁判是同一個人“的老路上來,
將政策執行得面目全非,反而成為少部分人穩固地位、謀取利益的工具。
舉個栗子,
一位管理層,能力素質過硬,但和一把手不對付。
按之前的通行做法,只要沒有違法違紀行為、工作不出現重大失誤,還是可以平平安安干到退休,
但未來,會不會被人利用規則,成為”能進能出“的犧牲品?
舉個栗子,
按以往的慣例,責任層層下壓,會不會先來一輪針對基層的“競爭上崗、末位調整和不勝任退出”,
板子最終又打在普通員工身上?
舉個栗子,
原本對于看不順眼的人,只能邊緣化,除非發生結構性調整,否則飯碗是輕易砸不掉的,
現在會不會先調去急難險重苦、難出業績易背鍋的崗位,再以不勝任為由合理淘汰?
再舉個栗子,
會不會出現”罰酒三杯“的情況,
比如說,將一名考核結果不合格的正職,調整為副職,過段時間再以”工作表現優異“為名,將其調整回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再完美的制度,一層層執行下去,在與人性碰撞的過程中,你永遠也無法預知會產生怎樣神奇的化學反應,
因為對一些人來說,制度永遠是自己手里的工具,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捏出任何想要的形狀。
因此如何從制度設計上堵住這些漏洞,恐怕是最值得研究的問題。
最后做了個小調查:
關于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你主要擔心哪些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