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風葉
今天人們在形容施展抱負時會說“鯤鵬展翅”,在祝愿前途光明時會說“鵬程萬里”,鯤鵬象征著跨越山海的自由與翱翔云天的理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那么鯤鵬是如何一步步成為自由與理想的圖騰的呢?
鯤是一種傳說中的大魚,《爾雅·釋魚》記載“鯤,魚子”,《玉篇》將“鯤”字徑直釋為“大魚”;鵬則是一種傳說中的大鳥,《說文解字》中說:“朋,神鳥也。朋,古文鳳。鵬,亦古文鳳。”大魚能夠在海洋中翻波逐浪,大鳥能夠自由翱翔于天際,對它們的崇拜和向往古已有之。魚、鳥在上古時期就是盛行于許多地區的圖騰,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常見以魚和鳥為主題的圖畫,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和金冠帶上也有魚鳥組合的紋飾。記載了許多瑰麗神話的《山海經》中更是多處描繪兼具魚和鳥特征的“飛魚”,如“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西山經》)“其中多鳛鳛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北山經》)等等,這些神奇生物上九天、下五洋,能夠昭示豐收、治療疾病,顯示出先民對于魚鳥變化、翻覆海天的想象。
當然,這些故事中最著名的就要數《莊子·逍遙游》中講述的鯤鵬之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p>
鯤鵬之變并非莊子的完全原創,關于鯤鵬故事的記載還見于《列子·湯問》:
“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云,其體稱焉?!?/p>
這里的鯤與鵬是同時生活于極北之地天池之中的大魚與大鳥。此外,學者多認為《山海經》中的北海水神兼風神禺強(也作“禺彊”或“禺京”)是鯤鵬之變的靈感來源,禺強作為風神時“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作為水神時則“魚身手足”。莊子在記載鯤鵬之變的寓言時,融合了“湯之問棘”的傳統故事和《山海經》中的魚鳥變化傳說,同時深深受到楚文化浪漫主義特質的影響,塑造了一個超脫世俗想象的鯤鵬形象,鯤鵬形貌巨大、變化奇偉、氣勢磅礴,“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雖然未能達到莊子認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最高境界,但仍然遠遠超過“蜩與學鳩”的小知與短視,象征著對心靈自由和精神解放的追求。鯤鵬代表的自由并不是被外界給予的現成之物,而是必須通過自我轉化與自我提升才能獲得的精神飛躍,因此顯得尤為珍貴。
《逍遙游》中北冥之魚鯤化而為鵬的寓言寄托了莊子超脫世俗的美好愿景,為后世文人表達對自由的向往提供了絕佳意象。魏晉時期,在玄學清談盛行的背景下,鯤鵬的自由氣質被當時的名士所追捧,竹林七賢之一阮咸的從子阮修就曾經感嘆大鵬的超然物外,寫下一篇《大鵬贊》:
蒼蒼大鵬,誕之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鸴鳩仰笑,尺鷃所輕。超然高逝,莫知其情。
文中極言大鵬展現出的磅礴氣勢與雄偉力量,海運水擊、扶搖上征,并與鸴鳩(xué jiū)、尺鷃(yàn)一類的小鳥相對比,在《逍遙游》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彰顯了大鵬不屑于與之為伍的清高。阮修是西晉末年重臣王衍“四友”之一,以“好《易》《老》,善清言”著稱一時,他對鯤鵬的推崇反映出當時士大夫階層熱愛自由、超脫世俗的社會思潮。
曹植在《玄暢賦》中以“志鵬舉以補天,蹶青云而奮羽”稱贊大鵬奮力高翔、以補天漏的高遠志向,并借以比喻自身追求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為鯤鵬這一意象賦予了追求遠大理想的價值內核。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力倡導發展文學,注重反映現實生活、抒發個人思想情感的建安文學隨之興起。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重新審視鯤鵬意象的內涵,突出了其目標遠大、志存高遠的一面。此時正始玄學尚未正式開創,距離深刻浸染玄學之風的阮修寫出《大鵬贊》還有數十年的時間。
時至盛唐,經濟繁榮、社會充滿活力,文學藝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隨著唐代尊奉道教為“國教”,主張積極入世追求理想的儒家思想與主張任性自然、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融合發展,鯤鵬的象征意義也逐漸豐富起來。在創作中鐘愛使用鯤鵬意象的詩仙李白卻對這篇《大鵬贊》不以為然,稱:“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比钚蛹慈钚蓿菩陂_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的青年李白不滿《大鵬贊》的淺陋,創作出《大鵬遇希有鳥賦》(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逍遙游》中的鯤鵬。《大鵬賦》中的大鵬一舉一動“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既有“不曠蕩而縱適,何拘攣而守?!钡姆艜缁磉_、不懼世俗,也有“不矜大而暴猛,每順時而行藏”的高潔品性,其身其行合于天道。而在《上李邕》一詩中,李白更是以鯤鵬自喻,寫出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一作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邁壯語,而且與《逍遙游》中的鯤鵬必須憑借狂風之力翱翔不同,李白認為即使是風歇時,它“猶能簸卻滄溟水”,全詩最終落腳于“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展現了青年李白的遠大理想,他不畏權貴、意氣風發,充滿了斗志與希望。
此外,李白還有“溟海不振蕩,何由縱鵬鯤”(《贈宣城趙太守悅》)“為君一擊,鵬摶九天”(《獨漉篇》) 等等以鯤鵬比喻友人及借以自況的作品,李白筆下的鯤鵬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實現了鯤鵬這一文學意象中自由特質與理想內涵的融合。李白的詩作中還有一首《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起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的墓志銘序中稱他“賦《臨終歌》而卒”,有學者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無論是否是彌留之際所作,這篇《臨路歌》都應當是李白晚年對于自己壯志未酬、抱負難濟的慨嘆,以大鵬從高天墜落仍能有余風被激起比喻自己過世之后仍能憑借作品產生影響,在悲壯基調中仍有樂觀主義的精神。
盛唐之后,由于各代王朝屢經動蕩危難,文學作品中鯤鵬意象的自由色彩有所減弱,而理想表征日益增強。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相比充滿浪漫色彩的李白,較少在作品中使用鯤鵬的典故。但在大歷三年(768)冬,晚年杜甫飽經兵荒流離,乘舟從湖北初到岳陽時,所作《泊岳陽城下》一詩卻以鯤鵬彰顯了對一展抱負、清除安史之亂余毒的堅定理想信念: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p>
宋室南渡之后,盡管部分統治者“直把杭州作汴州”,但滿懷故國、志在收復故土的仁人志士仍常常以鯤鵬自比,直抒報國胸臆。南宋時力主抗金的陳亮因反對和議而極論時事,曾三度被誣入獄,但仍然寫下《水調歌頭·和趙用錫》表達為國盡忠竭力的愿望:
“事業隨人品,今古幾麾旌。向來謀國,萬事盡出汝書生。安識鯤鵬變化,九萬里風在下,如許上南溟。斥鷃旁邊笑,河漢一頭傾?!?/p>
以婉約詞見長的李清照曾借鯤鵬寫出“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山吹取三山去”(《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的豪邁名句,陸游也用鯤鵬典故“鯤鵬自有天池著,誰謂太狂須束縛”(《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形容楊伯子,都是用鯤鵬比喻才華理想。明末抗清義士夏完淳在《大哀賦》中寫道“蛟龍非遇雨之期,鯤鵬無御風之力”,表達痛心國事、抗清理想無力回天的悲壯。
新中國領袖毛澤東的文學創作中也多處使用了鯤鵬典故。他在1918年所寫的《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一詩中有“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一句,以鯤鵬來形容自己與羅章龍同志矢志報國的遠大理想。1965年5月創作的《念奴嬌·鳥兒問答》,則以“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形容中國人民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巨大變革。作為表征自由與理想的圖騰,鯤鵬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活的生命力,承載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浪漫幻想和奮斗精神。
參考文獻:
(后晉)劉昫等撰. 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
(唐)杜佑撰. 通典[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09.
(元)馬端臨撰. 文獻通考[M]. 商務印書館, 1936.
(元)脫脫等撰. 宋史[M]. 北京:中華書局, 1977.11
(清)張廷玉等撰. 明史[M].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風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