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的中秋節,廣州的一位中學生美美選擇跳樓自殺,年輕的生命就此結束。
不久之后,她留給媽媽的一封遺書在網上流傳,讓無數父母感同身受、潸然淚下。
不到600字的遺書里,美美提的最多的就是“累”,高達7次。
- 媽媽,對不起,女兒沒能給您盡孝,女兒只是太累了,想睡一個覺。
- 感覺世界上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學習。
- 大人上班不情不愿,但有工資,學生上學累死累活等來的只有中、高考。
- 媽媽,我太累了,身邊的朋友卷理科,卷文科,但我們家的情況你也知道,根本不支持我大規模補課。
- 我只能現在讓你止損了,您不用再給我花錢了,您也不用那么累了。
字里行間傾訴著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想法,也告訴了媽媽,為什么自己一個平時看起來很“陽光懂事”的孩子卻選擇了跳樓。
她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也很愛自己的媽媽。
但是她說:“我沒有力氣去做了。”
“我只是太累了,想睡一個覺。”
到死孩子還在內疚,她覺得沒有了自己,媽媽會過的更好,因為不用再給她花很多錢了,媽媽也不用這么累了。
看到“止損”這兩個字的時候,眼淚再也忍不住了。
明明現在的物質生活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多少倍,可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卻越來越累,家長也越來越累。
那些被給予厚望的孩子,可能快撐不下去了。
這屆孩子究竟有多辛苦?家長究竟有多累?經常能在朋友圈或者社交媒體上找到答案。
10歲的麗麗患上了抑郁癥,孩子媽媽說,為了讓孩子成績好一點,多學一點,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補課,時間幾乎都是花在學習上,每天都是在補課。
直到孩子出現沉默寡言,不和家人溝通等情況,媽媽才意識到孩子被卷出問題了。
有家長說孩子放個國慶假要做11張卷子,背3首古詩,還有小作業,練字本,手抄報等
李玫瑾教授也曾經分享過一個和孩子的聊天內容。
李玫瑾教授說:“你們這代人比我們這代人厲害,可以天天學東西。”
孩子卻說:“我們這代人才羨慕你們這代人,太幸福了。”
孩子說:“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從早上7點做到下午5點半,晚上作業要寫到11點,連周六周日還得上補習班,這不是一天,而是12年。”
之前的熱播劇《小舍得》,有網友問:“大城市里的孩子真的和小舍得里面一樣累嗎?”
在某乎上有位海淀區的媽媽說:“現在的孩子,真的累。”
紀錄片《起跑線》中, 7歲北京女孩湯笑嫣光周六一天就要上4個興趣班,早上7點出門,一直到下午5點課程結束,中間就是一直在不停奔跑,趕車,從這個興趣班往那個興趣班趕路。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篩選,為了不落后,不淘汰,所以大家拼命卷。
一句別人都上,你不上就落后了,再累家長似乎也愿意咬牙堅持。
根據《中國青年研究》的數據顯示,00后課外補習是90后的3倍。
孩子面臨著更多的知識,更長的學習時間,更高的父母期望和更強的外界壓力,教育陷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家長越累越卷,越卷越累,孩子想躺躺不平,想卷卷不動。
國民抑郁癥藍皮書(2022-2023年發布):50%抑郁患者為學生,而引發抑郁癥的主要原因是情緒壓力和親子關系。
在美美的遺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讓她最終放棄生命的幾點原因。
原因一:學業壓力大,競爭壓力大
信中提到繁重的作業,考試排名的壓力,同學們瘋狂的補課。
想起知名學者鄭強教授的一番話:“現在的孩子,讀書已經感覺不到快樂了。每天起早貪黑,除了刷題就是趕作業,周末節假日也被安排滿滿的,各種培訓補習班。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線上了。”
教育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
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在學習上更得心應手。
幫孩子正確看待競爭,物競天擇是自然規律,它始終存在,不會消亡。
父母要理性看待競爭,更要引導好孩子怎么舒緩競爭帶來的壓力。
不做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因二:對未來沒希望
“老師說,讀書先苦后甜,才有出息。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
大人工作有工資,孩子上學只有中考、高考。
美美對未來充滿了無力感,她看不到“讀書有出息”的希望,更不懂努力讀書的意義在哪。
我想現在確實是充斥著矛盾的時代,讀書的意義被功利化,被單一化。
壓力越大越需要在生活中加點小確幸,不要讓孩子的世界只剩學習,偶爾放松一下,帶孩子從生活中找找成就感,領會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原因三:愧疚感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母親宋倩。她獨自一人將女兒撫養長大,女兒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接收到來自母親的負面情緒,“看我多痛苦,都是因為你呀”、“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孩子越是懂事,越會為之愧疚。
電視劇是虛構的,但美美卻是真實的悲劇。
心理學研究有個對應的概念,叫做“愧疚誘導”。
研究表明:內疚感和負罪感會讓一個人忽視自我需求,甚至會進行自我懲罰,即使自己沒有錯,也會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攬,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都說孩子是家庭的照妖鏡,孩子出問題了,大概率是家庭“生病”了。
生活不易,大人有大人的壓力,孩子也有孩子的痛苦。
生活再難,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但不要把日子不如意的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幼子何其無辜。
逝者已逝,希望給更多父母以警醒,現在的社會或許“望子成人”比“望子成龍”更合適。
關注棠媽,育兒路上我們一路同行,做成長型媽媽,培養有后勁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