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拼命給孩子掙錢,在物質上不遺余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愛。
但,他們卻忽略了一件很關鍵的事情:
普通家庭,是很難賺到大錢,也鮮少有能力去托舉孩子的一生。
能力不足時,更應該把時間、精力、資源用在刀刃上,而不是一股腦兒給孩子投資太多。
更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的確,錢能買到舒適的生活環境、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物質享受,但這些都無法替代親情的溫暖。
正如,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過:“親自陪伴比只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這句話觸及了育兒的核心問題:孩子成長的關鍵,并不在于他們得到了多少物質支持,而在于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了多少關注與陪伴。
李玫瑾曾指出,孩子的成長具有階段性。
每個階段都需要父母的關心與引導,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這一階段是孩子性格、價值觀和安全感形成的關鍵。
有些家長不懂這個道理,錯以為:
孩子12歲之前很省心,不會太鬧,也不惹是生非,就交給別人養。
自己好好給孩子賺錢就好了。
以后孩子一定會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的。
畢竟自己辛苦掙錢不就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來嗎?
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是好心做壞事,太可惜了。
如果父母在這一階段缺位,那么未來可能就會發現:
當孩子真正進入青春期,遇到更復雜的社會問題時,父母無論付出多少金錢,都難以彌補情感的缺失。
等他們察覺到自家孩子有問題時,往往為時已晚。
因為時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長就像樹的生長一樣,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來。
02.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
如果錯過是不是就完全沒有辦法?
非也。
正如李玫瑾在《心理撫養》所說的那樣:
“孩子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你一旦錯過某個階段,再想彌補,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請注意,成倍付出的應該是你欠下的親情,而不是金錢。”
具體怎么做,下面這兩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明白什么是有效陪伴
不是你待在孩子身邊,指手畫腳,嘮嘮叨叨,就是有效陪伴的。
更不是說,你人待在孩子邊,心去在別處,只會讓孩子好好讀書,自己卻不停刷手機,就能讀懂你的孩子的。
其實,陪伴不只是簡單地與孩子共處,而是一種情感上的聯結。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中學會感知世界、理解情感以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試想,一個整日被物質包圍、卻少有人問津的孩子,內心將會多么孤獨與無助。
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過得“幸福”,但在未來的人生中,缺乏親情的他們將面對更多的精神困境。
心理學家們一直強調,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投入,更是心靈的陪伴。
與其忙于掙錢,不如花時間去傾聽孩子的心聲,陪伴他們度過每一個成長的瞬間。
這種陪伴,無論是一起吃晚飯、讀故事,還是一起聊聊他們的煩惱,都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珍貴體驗。
第二,正確看待孩子的“退化”
孩子小的時候,不注意提供心理撫養,親自陪伴孩子。
等孩子長大了,做父母的開始想要補償,想要開始好好陪伴在孩子身邊。
但這時候,很多孩子是不會領情的,甚至有些還會出現“退化”行為。
比如,有些會表現出膽子小,不敢自己出門或者怕黑,有些還會經常大喊大叫,動手打父母或者其他小朋友等。
看到孩子出現這種退行表現時,很多家長會感到焦慮,不知道該怎么做,甚至還會怒斥或冷漠對待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這本書建議:
“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退行?
盡量全盤滿足孩子的依賴,允許他能力退化,允許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強迫他對其他人禮貌友好……
若孩子攻擊父母,能承受的就承受,不能承受時,真誠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比如“媽媽感覺很疼,請不要再掐媽媽”,不要指責孩子的攻擊行為。
當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滿足后,他自然會過渡到獨立、友善的狀態。”
是啊,只要父母能全然接納孩子的退行,用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為背后,正孕育著成長的轉變。
孩子與父母的情感紐帶也在悄然加深。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自愈的種子。
無論創傷多深,只要環境適宜,療愈終會發生,別不信。
03.
錢可以買來物質的豐裕,卻買不到親情的溫度。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中的物質保障,更是精神上的支持與引領。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你過去走過的彎路,可能正是孩子未來開拓的藍海。”
別用自己的全部認知來教育孩子,更不用自己的偏見來限定孩子的未來。
尊重孩子的成長,但不要苛求孩子過分孝順聽話,好好陪伴孩子成長就好。
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感到安全與溫暖,它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
當父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時,他們正在為孩子的未來開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如果你對育兒或者家庭經營有困惑,強烈建議讀一讀李玫瑾的《心理撫養》。
這不僅是一本育兒書,更是每個父母與孩子心靈共舞的指南。
該書主要從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維度,細致入微地告訴我們孩子從出生、幼兒、少年到青年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應該在不同階段給予何種合適的心理撫養方式。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她提醒我們,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需要理解與陪伴的過程。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在自我調整與探索中釋放出的信號,背后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
《心理撫養》這本書將讓你學會如何用心陪伴孩子,讓親子關系更加深厚、穩固。
每一位渴望與孩子共成長的父母,都應該擁有這本書,讀懂孩子,也讀懂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