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宇軒,看懂經濟專欄作家,傳播星球APP入駐專家
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持續收窄,息差壓力顯著增大。2024年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54%,較前期高點下降超過50個基點。
在上市銀行2024年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多位銀行高管一致認為凈息差承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凈息差回穩壓力不小。” 交行新任行長張寶江在業績發布會上坦言。“凈息差是這幾年業績交流會每次都要談到的問題。我們每次的結論都是持續承壓,今年也仍然面臨這樣的大環境——凈息差還是持續承壓。”招行副行長彭家文也在中期業績會上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鑒于息差收窄的趨勢,增加非利息收入便成為了銀行維持盈利的必然選擇。
把視角轉向外資銀行,不難發現減少對凈息差收入依賴并推動“輕資本”業務模式轉型的成功案例。以花旗銀行為例,截至2023年,其非利息收入(包括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和交易服務的費用)占總營收的比重超過40%,較2020年的33%顯著提升,其背后的經驗或許對于當下中國銀行業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基于對于外資銀行策略的研究,本文提煉出三條幫助我國銀行應對凈息差挑戰并提高中收規模的措施,以供參考。
提升投行業務專業化水平
重塑部門架構
盡管我國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直接參與證券經營業務,但在債券承銷、并購服務等許可范圍內的投資銀行業務領域,商業銀行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習外資銀行投行業務在人才隊伍建設、組織架構變革等方面的發展經驗,全面提升投行業務專業化水平,或許能夠收獲新的增長突破。
花旗銀行一直注重培養投資銀行領域的專業人才,通過實施一對一的導師指導計劃、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激勵以及采用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成功吸引了眾多優秀的市場導向型人才。隨著二季度市場交易的回暖,花旗銀行抓住機遇,引入了更多具有豐富經驗的承銷專家和技術人才。特別是在增長潛力巨大的亞太地區,花旗銀行顯著擴大了業務團隊的專業人員規模,以此來推動投資銀債券承銷業務的飛速發展。
2024年第二季度花旗銀行債券承銷費激增 90%,推動集團投資銀行業務營收增長63%。根據數據提供商 Dealogic 的統計,花旗在 2024 年上半年的投資銀行收入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 4.6%,高于去年同期的 4.1%。
(來源:花旗銀行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
摩根大通在投行業務組織架構的變革經驗同樣值得學習。2024年1月摩根大通宣布合并商業銀行和企業與投資銀行,成立商業與投資銀行部,推動公司結構調整再上一個臺階。通過此次部門整合,摩根大通將能夠進一步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加快在增長與創新領域的投資步伐,優化公司整體資源分配,提高運營效率并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在《2023年致股東信》中,摩根大通總裁平托也表明了整合的原因:整合的理由很明確。兩大部門合并后將形成行業巨擘,為全球最大、最知名的公司以及政府和機構打造業內最多元化、最全面的解決方案。
GlobalData最新發布的《財務顧問排行榜》顯示,摩根大通在2024年上半年被評為全球領先的并購(M&A)財務顧問,在交易價值和交易數量方面均名列前茅, 二季度并購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4%。在部門整合的帶動下,摩根大通的全球投資銀行傭金收入領先于同行,占據了8.8%的市場份額,并在債券資本市場中穩居首位,在并購市場排名第二。
近年來,我國多家銀行宣布將全力推進“投商行一體化”戰略。然而,目前國內商行的投行類業務仍處于發展階段,在傳統商行業務存貸款規模指標的壓力下,投行業務往往被視為擴大存貸款規模的一種輔助手段,而非助力企業實現價值創造的重要工具。由于和券商同類業務相比缺乏專業化能力且服務模式單一,2024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在國內債券承銷市場的份額由去年同期的35%下降到30%,牽頭的企業并購交易總額也同比下滑了約20%,總體不及預期。
我國商業銀行唯有轉變觀念,在人才隊伍建設、組織架構變革等方面持續努力,不斷提升投行專業化服務水平,才能建立起客戶信任,提高市場份額并實現投行類中收業務的突破。
加強財富管理主動投資能力
優化考核機制
在利率市場化以及存貸款利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財富管理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拓展中收業務的關鍵領域。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雖然加大了對財富管理業務的重視,但在業務模式的成熟度上與外資銀行相比仍存在較一定差距。這差距不僅體現在費率結構層面,更體現在主動投資能力、考核機制限制等方面。
相比于花旗銀行收取的“主動型“投資管理費,我國商業銀行的財富管理中間收入則主要來源于產品銷售傭金、交易手續費和托管費等“被動型“收入,可持續性不足且競爭激烈。
以國內“零售之王”招行為例,其大財富管理板塊收入主要來源于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總體業績較上年同期下降18.61%。
(來源:招商銀行2024年上半年財務報告)
相比之下,由于主動投資管理費收入的增加以及因此導致的名義利率(NIR)上升了13%,24年上半年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利潤率及總營收同比增長了2%,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實現了穩定中收。
(來源:花旗銀行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
我國銀行業的財富管理業務在主動投資能力方面相對薄弱,同時,對于該領域員工的績效考核機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當前的考核體系往往過于注重理財產品銷售量的增長,而忽視了這些產品是否真正符合客戶的利益并為其創造實際價值。這種以數據為驅動的評價方式可能會導致財富管理人員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銷售技巧上,從而淡化了財富管理的核心目標——即為客戶實現資產的有效保值與增值。因此,建立一個更加全面且客戶導向的績效評估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相比之下,花旗銀行一直將“投資增長”作為其核心價值觀之一。在進行產品營銷的同時,花旗銀行還提供了為客戶量身定制的投資組合和專業化的資產管理服務,始終站在促進客戶財富增長的角度來推薦產品。這種做法不僅增強了客戶的信任感,也有力地支持了其財富管理非利息收入的增長。
借鑒花旗銀行的經驗,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財富管理業務時,不僅需要加強主動投資研究能力和提升資產配置水平,還應通過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績效評估體系來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系統性做大做強AUM指標。
深化國際化業務經營
對于面臨較大息差壓力的商業銀行來說,積極“走出去”,擺脫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尋求國際化發展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拓展跨國業務不僅可以幫助銀行拓寬收入來源、分散經營風險,還能減少對單一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的依賴。即使在國內市場面臨較大的息差壓力時,銀行也能通過海外市場獲得的收益來平衡整體財務表現。
相較于外資銀行, “國際化程度不足”這一點是中國商業銀行所普遍欠缺的,跨國業務經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在跨國經營方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國際化程度較高。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銀行跨國并購和強強聯合的浪潮之后,這些銀行的國際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并出現了市場集中度提高的現象。據統計,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前20家銀行占據了全球商業銀行境外收入的大約70%。
其中,匯豐銀行的資產分布非常全球化,其高達2.63萬億美元的資產規模中,歐洲、香港、亞太(除香港)、中東及北非、北美和拉美分別占49%、20%、13%、2%、16%和4%。相比之下,中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雖然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但它們大部分資產仍集中在中國境內,分散化程度不足。
(如圖所示為匯豐銀行全球化網點布局)
在借鑒外資銀行全球化經驗的基礎上,我國銀行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區域內的影響力優勢,特別是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非洲等相對熟悉的海外市場,進行合理的網點布局和業務拓展。這些國家往往能夠提供較低的融資成本,這為我國銀行降低總體資金成本提供了機會,從而有助于改善息差狀況。
具體到操作層面,這就要求我國銀行業根據目標市場的特點開發創新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因地制宜提供跨境支付、貿易融資等解決方案。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也需要重視國家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構建一支熟悉國家市場規則的專業團隊,支持海外業務的發展。
面對凈息差壓力挑戰,我國商業銀行需要積極向外資銀行學習成功經驗,在投行、財富管理等重點中收板塊持續發力,并通過國際化發展路徑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
但這樣轉變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堅持與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業與相關監管部門應當攜手努力,共同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經營環境,鼓勵和支持銀行業的創新發展,穿越經濟周期。
銀行方面,需要不斷改進內部管理,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強化人才梯隊建設;監管機構則需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并適當給予刺激政策,為銀行創新提供更為寬松的客觀條件與社會環境。
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商業銀行能夠有效應對凈息差收窄挑戰,最終打贏這場息差保衛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