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中小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在陜西佳縣開幕。
本次研討會由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辦,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承辦,陜西省博物館協會協辦,旨在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同打造博物館行業的“黃河文化共同體”,實現黃河流域博物館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延常,四川博物院黨委書記向和頻,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第三屆輪值主席龐雅妮,青海省博物館副館長元旦尖措,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鄭承燕,山西博物院副院長梁育軍,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榆林市委宣傳部二級調研員溫玉榮,佳縣縣委書記姬躍飛,佳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成繼民等有關領導和嘉賓出席。佳縣縣委副書記、縣長任向軍主持。
開幕式上,陜西歷史博物館與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共同簽署幫扶協議,并贈送書籍。會議期間,多位專家學者將分別對黃河流域中小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方向、路徑等方面作研討,為提升黃河流域中小博物館發展質量,盤活基層中小博物館資源提供可行性操作對策。
侯寧彬在致辭中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孕育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更見證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黃河流域的博物館,作為承載和展示黃河文化的重要窗口,肩負著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神圣使命。當前,博物館事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也面臨著“冷熱不均”,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深入研討和交流,旨在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討黃河流域中小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策略,為黃河流域中小博物館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姬躍飛在致辭中說,佳縣位于秦晉黃河大峽谷腹地,黃河流經縣域73公里,占陜西黃河流域的10%,是頌歌《東方紅》、陜北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的故鄉,建成陜西首家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下一步將持續深化與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沿黃縣市區、高校院所、研學旅行、經濟文化論壇等交流合作,著力優化體系布局,加強館藏文物征集保護,豐富展陳內容,創新展陳方式,拓展服務效能,著力將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打造成系統展示陜西黃河歷史文化的新地標、集中展現大美葭州的新名片。
近年來,佳縣把文化旅游作為首位產業來抓,深入挖掘以“紅色、黃河、白云山”為代表的特色文化資源,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購娛商服”旅游要素,建成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和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6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水利風景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精心舉辦黃河秦晉大峽谷論壇、黃河古村過大年等活動,2023年接待游客30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5億元;2024年接待游客有望突破4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億元。特別是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開館一年來,累計接待各類調研、研學、旅游團隊和專家學者、游客等31.2萬人次,間接帶動全縣8個A級旅游景區和全域旅游增收3000多萬元,新增就業近300人,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康亮亮 許倩 記者張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