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縣三十萬人共同保守一個秘密,讓紅軍順利開始長征
江西省于都縣,在全國2800多個縣中排名不靠前。但是在83年前,這里確實中國革命事業的生死攸關的地方。1934年10月,紅軍決定長征戰略轉移,在34萬于都人民的緊密配合下,8.6萬人的中央紅軍渡河時敵人竟毫無察覺。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后,敵人才知道紅軍已經向西南突圍。
1933年9月,國民黨集中優勢兵力,并聘請了外國軍事顧問團,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而中央蘇區一方,則在''左''傾領導人的錯誤領導下,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使紅軍在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盡管我紅軍戰士浴血殺敵,舍生忘死,但是在敵人數倍于我工農紅軍,武器裝備也是優于我們不知幾何倍的狀況下,在上方的錯誤軍事思想指揮下,我軍損失慘重,我革命事業陷入嚴重的危機。到了1934年四月,廣昌、會昌、建寧等地先后失守,面對國民黨軍的步步緊逼,紅軍只有主動撤出中央蘇區,才能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重開革命局面。
然而,此時突圍已經不是意見簡單的事,經過中央的數度考慮,最后確定從戰火尚未燒到的于都進行突圍。于都地處中央蘇區西南角,是中央蘇區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處于相對中心的位置,距瑞金、興國均為88公里,距寧都99公里。而且紅軍在于都集結,能滿足保密等政治需要。從物質條件看,于都相對周邊縣稻米充足,同時于都人口眾多,可從人力、物力方面給中央紅軍以足夠的補充。
為了渡河行動不被敵軍發現,所有行動只能在夜間秘密進行。從1934年10月17日夜間到10月20日,在4天的時間里,紅軍每天下午5點開始架設臨時浮橋,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6點半之前又得將浮橋拆除,反復拆搭有15次之多。為了不留痕跡,紅軍夜間渡河時,每個連隊只配發四個火把,早上還要把河灘上的腳印清除掉。
于都人民為了紅軍戰略轉移的勝利進行,無論是部隊集結、渡河和生活保障方面,都作出了有力的支援和無私的貢獻。群眾不僅把最好、最干凈的房子騰給紅軍居住,而且還組織慰問隊,給紅軍送雞蛋、豬肉、衣物、草鞋等物品。幫助紅軍征集器材,架設浮橋,于都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動員沿河千家萬戶提供材料,組織上萬勞力,800多條船只。
如今于都縣城的十字街,在這些典型的清末客家民居里,20多間房屋,門框上都是空空蕩蕩的——要么只有一扇門,要么干脆就沒有門板。從長滿青苔的戶樞上可以看得出,這些門板在很早就沒有了。為什么家里這么多屋子都沒有門?從鄉親們打聽得知,原來這些門板都拆下來送給紅軍架了浮橋。當時為了8.6萬紅軍順利渡過于都河,于都鄉親把自家的門板、床板都送到了工地,有的年逾古稀的老人將家里全部木材獻完后,又親自把自己的壽材也搬到了工地。
在土地革命時期,于都先后有6.8萬人參加紅軍,10萬余人支前參戰,有史可查的革命烈士達16336人。可以說,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每一步,都灑下過于都子弟的鮮血。長征前夕的1933年,于都人口34萬,到了1936年,全縣人口銳減為17萬。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數年,于都人口才恢復到長征之前的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