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非遺故事,弘揚黃河精神。10月21日15:00,“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第二期蜀繡主題直播將與廣大網友見面。
“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協同機制秘書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沿黃九省(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協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作為執行單位舉辦。
活動將邀請沿黃九省(自治區)傳承人做客河南非遺直播間,進行不同地區間文化的交流互鑒,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加大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力度,持續加強區域合作與文化交流,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與弘揚。
黃河岸邊話非遺
本期直播將以四川蜀繡為互動主題,與河南汴繡進行對話交流。直播特別邀請到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蜀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培林老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汴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程曼平老師,以及程老師的徒弟、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郭華老師。此外,河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孟津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也將做客河南非遺直播間,以現場體驗嘉賓的視角,圍繞四川段黃河和民俗文化,即興創作剪紙作品。
中國刺繡,其歷史可追溯至數千年前,最早可至周代,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瑰寶 。從最初的簡單裝飾,到后來的精湛技藝,中國刺繡經歷了漫長而輝煌的發展歷程。它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細膩的織物上勾勒出千姿百態的圖案,展現出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楊培林老師蜀繡作品《雙面芙蓉魚》
楊培林老師蜀繡作品《蕉下聽琴》
楊培林老師蜀繡作品《寫意梅花鳥》
蜀繡和汴繡是中國刺繡藝術中兩顆璀璨的明珠,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蜀繡又名“川繡”,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風格聞名遐邇,針腳平齊、色彩明快、栩栩如生,具備極高的藝術價值;汴繡源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可追溯至宋代宮廷繡藝,在繼承和發展宋代繪畫藝術的基礎上,形成了古樸典雅、細膩工整的藝術審美追求,表現出了獨屬于中國人的審美意境和筆墨情趣。
當蜀繡的瑰麗遇上汴繡的典雅,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本期直播中,三位老師將帶來自己的經典代表作品,現場為大家講述蜀繡與汴繡幕后的故事,交流介紹兩種刺繡工藝的作品特色、功能應用和文化內涵,以及她們的傳承故事。同時,她們還將同臺展示繡技,深入探討蜀繡與汴繡的技法特點,尤其是針法上的精妙之處。讓觀眾親眼目睹老師們如何在柔軟的綢緞上穿針引線,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圖案,更好地了解中國刺繡文化,激發更多人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興趣和熱愛。
程曼平老師汴繡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圖》
程曼平老師汴繡作品《五牛圖》
郭華老師汴繡作品《林黛玉》
據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汴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程曼平老師將帶來開封汴繡廠珍藏已久的“針法秘笈”孤本!這是一本極少向外界展示的珍貴資料,于1982年創作完成,1983年榮獲河南科技二等獎,內含36種汴繡針法的繡樣和精髓,將為所有喜歡、熱愛或者致力于汴繡傳承的觀眾提供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非常值得期待!
汴繡針法秘笈
直播將聚焦線上新媒體平臺開展宣傳,通過多省聯動、多家媒體同步宣推,聯合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鄭州日報等20多家支持媒體助力宣推,還有老家河南新媒體矩陣,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都市頻道、民生頻道,大河報、大河網、搜狐、百度、華人頭條等10余家媒體通過抖音、快手、視頻號、B站等多平臺賬號公益直播支持,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全民共同參與保護傳承,共繪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新篇章,讓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千絲萬縷織錦繡,黃河之畔繡非遺。
10月21日15:00
讓我們相約河南非遺直播間
聆聽蜀繡與汴繡的對話
共赴一場非遺刺繡的視覺盛宴
我們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