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時光荏苒,歲月不居,又值霜降時節,草木黃落,蟄蟲咸伏,秋天也接近尾聲,要相見,隔年期。
霜打菊花開。雖然時節向晚,但卻并不蕭條,還有傲寒的菊花凌霜怒放,登高,賞菊,正當時。
“山近覺寒早,草堂霜氣晴”,雖山高地寒,秋意泠泠,但有霜訊報晴,登高遠游也是樂趣無窮。
相比于夏山的繁茂,霜降之后的秋山更令人心曠神怡,就如溫庭筠的“果落見猿過,葉干聞鹿行”。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那年深秋,宋朝詩人梅饒臣登魯山,并作《魯山山行》以抒懷。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宋 梅堯臣《魯山山行》
簡譯:
層巒疊嶂,千峰競秀,綿延起伏,魯山這壯觀的景象,正迎合了我愛好鐘情山水的趣味。
隨著觀看角度的不同,那奇峻的山峰也各不相同,沉迷山中的美景,迷失在山間小徑中。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爬樹,枝葉落盡,山林空曠,可以看到遠處的野鹿在小溪邊引水。
在這峰巒疊嶂的大山中,會有人家居住嗎?此時,從那云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賞析:
宋仁宗寶元三年(1039年),梅堯臣出任襄城縣令,襄城在河南中部,西與魯山縣接壤。
這首《魯山山行》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也就是梅堯臣知襄城縣的第二年。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這是一個天氣晴好的秋日,詩人趁著閑暇時間前往魯山游覽。
那連綿起伏的群山,錯落有致的峰巒,色彩斑斕的山景,令詩人目不暇接,滿心歡喜。
只顧著觀賞風景,忘了腳下的路,一時間迷失在蜿蜒崎嶇的山間小徑上,不知身在何處。
霜降后,樹葉差不多落盡了,視野更加開闊,遠處,黑熊正在爬樹,小鹿在溪邊飲水。
雖是深秋時節,但魯山風光依舊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置身山中,愜意悠然,滿心歡喜。
只是知不知道,深山中是否還有人家?正疑惑間,從那云霧繚繞的深山中傳來一聲雞鳴。
野趣盎然,閑適自得,身在魯山之中,卻令人恍如置身世外桃源一般,一時間物我兩忘。
而那白云深處的一聲雞鳴,又令人心生多少向往,不是山重水復,而是溫暖的人間煙火。
這是一首頗有“野趣”的五律,因為鐘情山水,喜歡野外的自然風光,故“適與野情愜”。
意象豐富,動靜結合,色彩斑斕,梅饒臣此詩寫出了深秋時節魯山的幽靜和山行的愉悅。
后記:
梅饒臣,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宣城人氏,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官至太常博士。
因家貧,梅饒臣16歲鄉試落榜后,就隨叔父前往洛陽謀職,并在主簿任上與歐陽修相識。
“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天圣九年,30歲的梅饒臣與25歲的歐陽修相見伊水河畔。
梅堯臣閑適淡泊,不善應酬,獨喜山水,與歐陽修、尹殊等同在洛陽為官時常結伴同游。
洛陽三載時光,他們一起郊游宴飲,游山玩水,飲酒賦詩,成為詩歌改革運動的推動者。
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同時也寫出了大量激動人心的佳作,在詩壇上頗有聲望。
梅堯臣詩風質樸,善于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
“文詞愈清新,心意難老大,有如妖嬈女,老自有余態”,故歐陽修贊其“老自有余態”……
歲月悠悠,時光已走遠,但那些屬于詩人的溫暖故事卻世代相傳,每每讀起都心生感動。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那霜降時節魯山深處的雞鳴,已然穿越了時光,依舊清脆如初……#我心中的文學天花板#我心中的文學天花板#
參考資料:
《宛陵先生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