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盱眙》
【唐】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云霄外,誰堪羈旅情。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意味著秋天即將過去,冬季就要來臨。俗話有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后,天氣漸冷,凍則有霜,冷空氣越來越頻繁,晝夜溫差變化大,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
值得注意的是,霜降并不代表一定“降霜”。因為在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作“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
然而古人沒有現代如此先進的觀測儀器和大數據計算,只是依照經驗,一般在霜降節氣后就會出霜(北方地區),因而把秋季最后一個節氣命名霜降,也是比較精確的。
霜降以后,大地一片蕭索,大部分植物的葉片開始凋零。受到低溫影響,葉片中的葉綠素受到破壞,呈現出類胡蘿卜素的顏色,因而大部分開始發黃,然而有不少樹種的葉片中含有花青素,于是逐漸變紅。
在秋天變紅的樹種里面,最著名的就是楓樹和黃櫨,其他諸如黃連木、水杉、漆樹樹、懈樹等等,都會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因而秋季登高望遠,欣賞紅葉,看層林盡染,也是一大幸事。
古往今來關于賞葉的詩詞不勝枚舉,最著名的當然是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strong>
(注意不是“深處”,而是“生處”,某些教材是錯的。)這首詩膾炙人口,意境優美,傳承千古,婦孺皆知。
今天我們要推薦一首“霜降”季節的詩詞,這就是唐代詩人韋建的《泊舟盱眙》。這是一首羈旅詩,詩人觀察細膩,描寫入微,融情于景,抒發了思鄉之情。
詩人韋建,生卒年不詳,字正封,一字士經,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任河南令,與蕭穎士交厚。貞元初,官太子詹事;五年,授秘書監致仕。
《全唐詩》存詩二首,此首《泊舟盱眙》是其中之一。盱眙(xūyí)在江蘇省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春秋時期屬吳國,戰國時期歸楚,秦朝建縣,1955年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strong>首聯寫明地點時間。詩人行旅外出,乘舟遠行,夜晚在淮水的下游停泊;此時正好是霜降季節,天寒地冷,夕陽西照,水流清澈,漫江碧透。此句中的“次”可以理解為順序中的下游(位居次),也可以理解為停泊的場所(旅即次)。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strong>頷聯描寫居所景色。秋天以后,白天變短,夜晚變長,因而詩人用了一個“夜久”。夜晚漲潮,潮水沖擊著江岸,不斷沖刷泥沙。因而詩人用“侵”字,非常精妙。
而秋天由于天氣寒冷,地面水蒸氣蒸發少,從而能見度高,天高云淡,月亮顯得非常明亮,因而詩人用了“月近”。“久”、“侵”、“近”這三個詞用得非常妥帖,精妙傳神,凝練雋永,也看得出詩人觀察細膩,描寫精湛,詩詞功力深厚。
大意是:霜降季節,夜晚變長,一波波潮水不斷沖擊著岸邊;天氣逐漸變得寒冷起來,夜晚月亮分外明亮,顯得和城鎮非常相近。此聯對仗工整,用詞精致,意境傳神。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strong>頸聯描寫詩人住宿的周邊環境?!捌缴场敝笍V闊的岸邊沙灘,一望無際;“候館”指住宿的驛站。大意為:住宿的驛站靠近江岸沙灘,夜晚有大雁棲息,因而臨近大雁而眠;夜晚睡不著,一直到了雞鳴時分。
“鄉國云霄外,誰堪羈旅情?!?/strong>尾聯抒情。詩人前三句寫景,第三句中有聽雞鳴,說明了難以入睡,為什么會如此呢?于是在結句表明了緣由,那就是故鄉遠在云霄之外,長期羈旅,思鄉之情難以抑制,這是誰也難以忍受的啊!
《泊舟盱眙》是一首感情真摯的羈旅思鄉詩詞。詩人由遠及近,描繪了一幅絕美的秋色江景,夕陽西照,江水清澈,一碧萬頃,孤舟停泊;夜晚潮水沖刷著江岸,月亮分外明亮,平沙落雁,孤枕難眠,不由得思鄉之情涌上心頭。詩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真摯,意境悠遠,極具藝術感染力。
2019/10/17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