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搞寫作,有成名成家的,有普通的寫作者,還有隨手記一些事情的人。寫出來的文章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很難說沒有雷同的。既然寫的文章有內容雷同的,有情感相似的,為什么還要寫作呢?或者說寫作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古人有圣人三境界之說,就是立功,立德,立言。立功之后勒石紀功,或者寫進史書,就算是一種寫作,可以記載某些人的功勞,甚至他們會被認定為英雄,認定為賢臣良將,有的還是皇帝,算是一代明君。但歷史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只有勝利者才能夠書寫歷史,寫作的時候會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當權者諱,當然也就比較片面了。倘若只是這種片面的寫作流傳下去,那么事實真相就被埋沒了。民間有很多不同的記載,有野史出現,可以作為正史的補充,雖然有很多杜撰的成分,有很多民間猜測的故事,但可以彌補正史的不足。從整體來看,寫作從來不是留下一家之言,而是眾說紛紜,似乎每一個寫作者都有發言的權利,都有認定事實真偽的能力,都可以探尋事實真相。似乎這就是寫作存在的意義,并不會被權力系統干預,也不會被資本收買,完全靠寫作者自由發揮,靠他們自己的探索和理解,最終會寫出自己認為的真話。哪怕質疑史書、質疑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也仍然可以成就一家之言。很多一家之言匯聚起來,就成了一個語言系統,會讓讀者看到更多的可能。倘若只是全國上下一個聲音,一種語言,一個腔調,一部作品,那么寫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古人立功不行就要立德,通過寫作記述思想,傳播文化,就可以開宗立派,教化愚蒙大眾。但這樣的寫作很容易被改變,尤其是被權力系統改變。傳播思想的人要借助權力系統推行自己的思想,不然就很難獲得人們的認同。而一旦借助權力系統,就要自覺接受權力系統的改造,不然就難以推行。權力系統改造了思想,使之有利于統治階級的利益,最終推行開去,當然也就產生了愚民效應。
立德不行就要立言,主要還是寫下自己的見解和感悟。古代能寫作的人并不多,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農民,不讀書,不識字。能讀書識字的大多是達官貴人,農民要想供養一個書生,就要花費三代人的努力,而且三代人種地的過程中,不能出現天災人禍,不然就會功虧一簣。書生刻苦攻讀,不但要從小跟著先生讀書、背誦,而且要寫作。雖然書生要參加科舉考試,寫作的范圍被限制,寫作的內容也被限制,但起碼書生具有了寫作的能力,能夠自己分析問題,能夠探尋事情真相,而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完全聽皇帝的意見。書生要本著修齊治平的理念,雖然要為皇帝分憂解難,要替皇帝治理天下,但書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理想,有自己探尋事物真相的能力,有用筆傳播思想和文化的能力,而這正是很多皇帝懼怕的。書生一旦進入體制內部,成為官員,就會為皇帝做事,要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甚至可以直接指責皇帝的缺點或毛病,還要寫成文章,交給皇帝,算是忠心耿耿。即便他們被皇帝貶官,甚至被殺頭,也仍然心甘情愿,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職責盡到了。他們的寫作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寫作,要為政治服務,倘若他們寫詩作詞,就算是搞文藝,不為政治服務,只是抒寫個人懷抱,或者借景抒情,算是一種陶冶情操的表現,也可以用詩詞來結交好友。
詩詞是高度審美化的文體,很容易被統治階級推崇。即便民間,也有詩人,但寫詩一定要向著審美化的高度發展,而不可能弄得太過于俗氣。民間有一些清新的小詩,俚俗樸野,卻不失天然之趣。文人士大夫的詩歌大多比較高雅,當然也有寫樂府的,看著比較通俗,實際只是一種模仿,并沒有從民間直接采集素材。這樣的詩詞審美格調大同小異,甚至很多人模仿他人來寫詩作詞,內容和情感差不多,卻仍然可以流傳下去。文學史上雷同的詩詞為數不少,抄襲的詩詞也不少,甚至有冒名頂替的,居然選入了《唐詩三百首》。但這樣的寫作仍然是值得提倡的,因為寫作的人越多,對于詩詞的探討也就越寬廣,越豐富。倘若只有幾個詩人寫詩作詞,其余的人都是讀者,或者只有少數人是讀者,那么詩詞這種文體就不能興盛,也不能流傳下去。即便是虛構的小說,也有寫作的意義。虛構是小說的基本技能,并不是憑空亂寫,而是有一定的現實根基,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讓發生在彼地的事發生在此地,讓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構思也是這樣。小說作家往往會進行這樣的虛構,卻不會脫離現實太遠。即便是科幻小說家,寫起來也仍然要有一定的事實基礎,而不能憑空亂想。
小說是虛構的,事件有可能是虛假的,但邏輯是真實的,情感也是真實的。人們讀到的文學作品似乎并不能當真,但作品能夠體現真實的感情,傳達給人的是真實的感觸。雖然很多作品出現雷同的傾向,甚至有的作品,讀者讀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但讀者仍然會讀下去,因為閱讀作品的過程會產生豐富的情感,不是別人能夠代替的,也不是通過意識填補就能完成的。社會各個學科分類細致化,都可以通過寫作來傳播知識、技能和文化。倘若沒有寫作的存在,那么很多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文化就不會傳播下去,即便有了攝影和拍視頻的技術,也不能完全代替寫作。人們通過文字表達和通過圖片、視頻表達,意義是不一樣的。人們讀一篇文章和看一張圖片,看一個視頻,獲得的感觸也是不一樣的。雖然照片和視頻也有探索事物真相、揭露丑惡事物的能力,但比起寫作來,似乎仍然有著簡單化的傾向。寫作通過文字來表達,會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一首詩寫出來之后,讀者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甚至有詩人說,想要讀懂詩,就不要讀詩。不僅詩歌是這樣,散文、小說也是這樣,很容易成為讀者意識的鏡子,映照讀者的心態。讀者想要讀到什么,就會在作品中發現什么,而這種發現往往是偏頗的,即便讀了好幾遍,也仍然只會看到自己喜歡看到的,對于不喜歡看到的,往往會視而不見,即便專門去看,也不會深究。寫作給予了寫作者更多的想象空間,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探索自然和人生的更多可能,也讓讀者看到更多的可能。
古往今來,作家層出不窮,哪怕受到生命的威脅,也仍然堅持寫作。有不懼統治者屠刀的史官,有絞刑架下的報告,有無人區的勘察日記,有民族危亡時的宣言。寫作者是社會的良心,是民族的脊梁,倘若被權力脅迫,被資本收買,就不配做一個真正的寫作者,甚至連寫日記的都不如。寫作者應該挺起自身的脊梁,應該探尋事物的真相,說真話,抒真情,才讓寫作具有真正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