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不甘心在朝鮮的失敗,決定重新整軍備戰,準備第二次發動侵朝戰爭。因此,日本留駐朝鮮釜山的軍隊始終未撤。在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豐臣秀吉認為條件已經具備,遂調動水陸軍十四萬余人第二次進攻朝鮮。
明朝政府即派兵部尚書邢玠為總督,僉都御史楊鎬為經略,麻貴為提督,進行第二次抗倭援朝。明朝原本任命李如松為備倭總兵,可惜李如松在遼東與韃靼人的一次戰斗中陣亡,確實非常惋惜。明朝首批軍隊約三萬人抵達朝鮮后,麻貴統率一萬七千明軍馳赴王京(漢城);楊元率遼東騎兵三千人駐守南原;陳愚忠率三千騎兵駐守全州;吳惟忠率四千人駐守忠州;茅國器率三千人駐守星州。
這時日軍已經攻入慶州,占據閑山島,包圍了南原。八月,明軍將領楊元率領三千明軍與三千朝軍鎮守南原,堅守數日后被日軍破城,守城將士大部分陣亡,付出巨大代價的日軍屠城一日。這時駐守全州的明軍將領陳愚忠因南原失守,立即撤離了全州。這樣加藤清正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
因南原、全州的相繼失陷,日軍很快進逼王京,麻貴派兵守護漢江,另派副總兵解生守稷山。七日,明軍將領解生與日本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伊達政宗率領的日軍發生遭遇戰。明軍后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打敗黑田長政,黑田長政退守稷山。朝鮮方面命令都體察使李元翼從忠清道襲擊日軍。解生在稷山挫敗了日軍,參將彭友德也在青山打了勝仗。日軍小西行長部退駐井邑,加藤清正部退守慶州,后來都退到了蔚山。
十二月,邢玠、楊鎬和麻貴共同制定進兵方案,決定四萬人分為三路進攻:副將高策率領中路軍,李如梅率領左路軍,李芳春、解生率領右路軍,合攻蔚山。
明軍各部均表現出色,視死如歸。李如梅部游擊擺寨以輕騎誘敗日軍,加藤清正部退保島山,于城外復筑三寨進行防守。裨將陳寅身先土卒,冒彈矢勇呼而上,砍柵兩重。可惜,經略楊鎬妒嫉陳寅的戰績,不愿裨將陳寅立大功,立即鳴金收軍,如此戰機被楊鎬給毀掉了。被打怕的日軍于是閉城不出,堅守以待援軍。明軍包圍十晝夜不能攻克,可以說經略楊鎬因私廢公毀了國家大事,典型的誤國害民。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小西行長率領的救兵突然到達,經略楊鎬大為恐慌,率先逃跑。各路明軍相繼潰退,士卒死亡接近ニ萬,第一次蔚山戰役以明軍慘敗收場。明軍全部撤回王京,明朝罷免了楊鎬的職務,派天津巡撫萬世德為經略。
(第一次蔚山戰役失敗,也有學者認為楊鎬承擔了太多他不該承擔的責任。楊鎬停止陳寅繼續攻擊應該是楊鎬的責任,但是說楊鎬率先逃亡引起全軍潰敗,則是在丑化楊鎬。楊鎬由于在后來的薩爾湖之役的失敗負責,因此以前指揮的蔚山之役也被拖累了。蔚山之役的潰敗應該明軍在撤退時組織調度失誤而引起的潰敗。)
總督邢玠接受第一次蔚山戰役缺乏水師的短板,增強了水師力量。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二月,邢玠分兵四路: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各守駐地,相機行事。當時日軍同樣分三路駐扎抵抗:東路為加藤清正,守衛蔚山;西路為小西行長,守衛粟林、曳橋,建寨數重;中路為石曼子,守衛泗州。
九月,已經做好準備的明軍開始了進攻,中日雙方互有勝負。十月,福建都御史金學曾上報,七月九日關白豐臣秀吉死亡,侵朝日軍各部俱有歸國意愿。于是,中朝兩國軍隊加緊發動進攻。十月十七日夜,日軍加藤清正率水軍先行撤軍了。麻貴部于是攻占島山、西浦;劉綎攻奪曳橋。
明軍總兵陳璘率水師一萬三千余人,戰艦數百艘,防守忠清、全羅、慶尚各海口。劉綎進攻小西行長守衛的順天大城時,陳璘率水師夾擊,燒毀日軍百余艘艦船。日軍將領石曼子向西援助小西行長時,被明軍將領陳璘在海中埋伏擊殺了。
日軍各部從海上逃走,副總兵鄧子龍和朝鮮統制使李舜臣聯合指揮中朝水師,在釜山南海大敗日軍。此役,年逾七十的鄧子龍與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壯烈殉國。這次海戰稱為露粱海戰,中朝聯軍殲敵萬余人,取得了抗倭戰爭的最后勝利。
此次海戰后日軍撤回日本,朝鮮殘存的日軍也基本上被消滅。很快,明軍也全部撤回國內。這次援朝抗倭戰爭,明朝幾乎傾盡國力,前后用兵數十萬,花費白銀近八百萬兩。此戰慘淡如此,使明朝日落西山更進一步。
大江東去浪淘盡,洗滌了多少英雄豪杰,折戟了多少平民子弟。花開花落歲有時,平凡的軍士們又有幾人知道?而這發生的一切只是由豐臣秀吉的一人私欲而引起的。故紙堆里探春秋,這一切都的評論就當我一枚草根在數自己的根須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