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8年,齊閔王田地做了一個改變歷史的決定:放棄東帝稱號,專心滅宋。
四年后,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君主在莒邑被活活剝皮而死,田齊真的就此完了嗎?
野心家的崛起
公元前301年秋,齊都臨淄。
齊宣王田辟疆躺在病榻上,氣若游絲。剛剛傳來垂沙大捷的消息,大將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在泚水旁重創楚軍,連楚將唐昧都被當場格殺。
這本該是慶功的時刻,齊宣王卻再也看不到了。
太子田地匆匆趕到父王床前,這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眼中閃爍著與年齡不符的野心。齊宣王費力地抬起手,想要說什么,最終還是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田地,史稱齊閔王,正式登基。
新王繼位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葬父王,而是召見孟嘗君田文。這個齊國最有權勢的貴族剛從秦國脫險歸來,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
"孟嘗君,寡人要讓齊國成為天下共主。"齊閔王開門見山。
田文微微一笑:"大王胸懷天下,臣自當效力。"
兩人心照不宣,一個要建立霸業,一個要鞏固權勢。
公元前298年,齊閔王下了第一道狠令:組建齊、韓、魏三國聯軍,西擊強秦。
這一仗打得漂亮,聯軍勢如破竹,直接攻破函谷關,秦昭王嚇得割地求和,齊國威名傳遍天下。
連勝的滋味讓齊閔王上了頭,他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是天選之子。
公元前295年,齊軍又是連戰連勝。先是在垂沙擊敗楚國,接著在觀津痛打魏趙聯軍,然后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每一次勝利都讓齊閔王的野心膨脹一分。
齊國確實強大,控制著富庶的東方,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軍隊戰斗力也不弱,這時候的齊國,確實有問鼎天下的實力。
齊閔王飄了,他開始學著秦王的樣子,在宮中接受群臣朝拜,稷下學宮里的學者們勸諫要仁政治國,他直接把人趕走。
"寡人要的是霸業,不是仁政!"
權力的滋味太誘人了,齊閔王越來越相信,統一天下的人就是他。
稱帝的誘惑與理智的選擇
公元前288年十月,一個使者從秦國匆匆趕到臨淄。
來人是秦國的魏冉,秦昭王的舅舅,手握重權的人物。他帶來了一個震驚天下的提議:齊秦兩國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
齊閔王聽完,心跳加速。
稱帝!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可以名正言順地統一天下,意味著他將超越所有前代君主,意味著他的名字將永遠被歷史銘記。
朝堂上一片寂靜,大臣們面面相覷,沒人敢第一個開口。
就在這時,蘇代站了出來,這個從燕國來的說客,眼光毒辣,看透了局勢。
"大王,臣有一計。"蘇代不慌不忙,"不妨先答應秦王,但暫時不要稱帝,等秦王稱帝后,看天下反應如何。若天下不反對,大王再稱帝不遲。若天下反對,大王不稱帝,反而能收買人心。"
齊閔王眼前一亮,這個建議太妙了!
蘇代繼續說道:"況且,攻打趙國哪有攻打宋國劃算?宋國富庶,土地肥沃,拿下宋國比拿下貧瘠的趙國強多了。"
齊閔王當即拍板:"就這么辦!"
十月,秦昭王正式稱帝,齊閔王也跟著稱帝,整整兩天,齊閔王享受著"東帝"的稱號。
這兩天里,他在宮中踱步,想象著自己統一天下的場景。東帝!多么響亮的稱號!
兩天后,齊閔王做出了決定:放棄帝號,專心對付宋國。
為什么?因為蘇代說得對,稱帝太早了,會成為眾矢之的,而且宋國確實是塊肥肉,比貧窮的趙國強太多。
十二月,秦昭王見齊國放棄帝號,也跟著退回王號。
齊閔王以為自己很聰明,實際上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低估了稱帝對其他諸侯國的刺激。
哪怕只有兩天,"東帝"這個稱號已經傳遍天下,各國君主都記住了齊閔王的野心。
燕昭王在薊城收到消息時,拳頭握得咯咯作響。
"齊國,你們真以為可以為所欲為嗎?"
滅頂之災從天而降
公元前294年春,齊都臨淄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
齊國貴族田甲率領家丁沖進王宮,直接圍住了齊閔王的寢殿。史書記載得很簡單:田甲劫王。但這四個字背后,是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
田甲為什么敢這么干?因為齊閔王的暴政已經讓貴族們忍無可忍。
這個田甲,據說和孟嘗君田文有關系,事情敗露后,齊閔王疑心大起,直接把矛頭對準了孟嘗君。
"田文,你想造反嗎?"齊閔王的眼中噴火。
孟嘗君田文百口莫辯,他確實野心勃勃,但田甲劫王這事,他真沒參與。
解釋有用嗎?沒用,齊閔王已經下定決心要除掉這個功高震主的相國。
田文看出了苗頭,連夜逃出齊國,投奔魏國去了。
這一逃,給了敵人可乘之機,蘇代立刻上位,成為齊閔王的新寵,這個燕國間諜開始發揮作用了。
"大王,宋國已經孤立無援,正是滅國的好時機。"蘇代眼神閃爍。
齊閔王哪里知道,蘇代的真實身份是燕昭王派來的間諜,每一條建議,都是為了讓齊國走向深淵。
公元前286年,齊軍大舉攻宋,這場戰爭打得很順利,宋康王被殺,宋國滅亡。
齊閔王得意洋洋,宋國的財富,全部歸了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者們勸他要仁政愛民,他直接下令:滾出齊國!
權力讓人迷失,齊閔王開始相信自己無所不能。
他派兵南下,從楚國手中奪取淮北。又派兵西進,侵犯韓趙魏三國,甚至還想著要滅掉周王室,自立為天子。
這就是赤裸裸的稱霸野心。
各國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特別是燕昭王,這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一直在等待時機。
公元前284年,時機終于到了。
樂毅這個從魏國來的名將,向燕昭王獻上了一個完美的計劃:聯合五國,共同伐齊。
"大王,齊國現在眾叛親離,正是報仇雪恨的時候!"樂毅的眼中閃著興奮的光芒。
燕昭王當即拍板,他派樂毅去聯絡各國,自己則調動全國兵力,準備這場復仇之戰。
趙國怨齊國侵犯河東,魏國怨齊國奪取宋地,韓國怨齊國干涉內政,秦國怨齊國與自己爭霸,楚國怨齊國奪取淮北。
所有人都有理由恨齊國。
樂毅不愧是名將,外交手腕也是一流。很快,燕、秦、趙、魏、韓五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齊國。
齊閔王得到消息時,還不以為然。
"區區燕國,也敢與寡人為敵?"
他派大將田觸率領齊軍主力西進,準備在濟水邊上教訓一下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敵人。
結果呢?
濟西一戰,五國聯軍勢如破竹,齊軍連年征戰,早就疲憊不堪,士兵們厭戰情緒嚴重,根本沒有斗志。
齊閔王為了逼迫士兵拼命,竟然威脅要挖掉逃兵的祖墳,要殺掉他們的家人。
這樣的威脅只能適得其反,當聯軍發起沖鋒時,齊軍瞬間崩潰。
田觸不知所蹤,副將田達帶著殘兵敗將逃回臨淄。
樂毅太聰明了,他立刻遣散遠道而來的秦軍和韓軍,讓魏軍去占領宋地,讓趙軍去奪取河間,自己則率領燕軍直撲齊都臨淄。
六個月內,齊國七十余城相繼淪陷。
齊閔王這才明白,大勢已去。
第四章:君王末路與復國奇跡
公元前284年冬,臨淄城破。
齊閔王倉皇出逃,一路向東,最終逃到了莒邑,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君主,現在成了喪家之犬。
更要命的是,他還要面對一個"救星":楚將淖齒。
楚頃襄王派淖齒來"救援"齊國,實際上是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齊閔王病急亂投醫,竟然任命淖齒為相國。
這是最后一根稻草。
淖齒根本沒想過要救齊國,他想要的是與燕國平分齊地。一個落魄的齊王,有什么用?
淖齒很快就露出了真面目,他派兵包圍了齊閔王的住所,逼迫這個君主簽署割地的文書。
"大王,識時務者為俊杰啊。"淖齒的笑容陰森可怖。
齊閔王還有最后一點骨氣:"要寡人割地?做夢!"
淖齒惱羞成怒,他開始用各種神異現象來威脅齊閔王。
"千乘地區血雨三天,大王可知道為什么?"
"不知道。"
"贏邑大地裂開,涌出泉水,大王可知道為什么?"
"不知道。"
"有人在宮門外哭泣,找不到人影,大王可知道為什么?"
"不知道!"
齊閔王就是一句話:不知道。
淖齒徹底瘋了,他下令將齊閔王吊在屋梁上,活活剝皮抽筋。
一代君主,就這樣慘死在莒邑。
齊國完了嗎?
不!
公元前283年,莒邑的齊國大臣王孫賈等人終于忍無可忍,他們殺死淖齒,為齊閔王報了仇。
同時,他們找到了齊閔王的兒子田法章。這個太子當時正在莒邑的太史家當園丁,隱姓埋名,險些被人殺死。
太史家的女兒看出了田法章的不凡,暗中保護他,還和他私定終身。
王孫賈等人擁立田法章為王,這就是齊襄王。
齊國還有希望!
在即墨城里,一個叫田單的小官正在創造奇跡,這個管理市場的小吏,在危急時刻被推舉為城守。
田單太聰明了,他先是用反間計除掉了樂毅,讓燕國換上了驕傲自大的騎劫。
接著,他用各種心理戰術折磨燕軍。什么神鳥助戰,什么神師下凡,把燕軍搞得神經兢兢。
最絕的是,他故意讓燕軍割俘虜的鼻子,挖齊人的祖墳。這些殘暴行為激起了齊人同仇敵愾的決心。
公元前279年春夜,田單的杰作上演了。
一千多頭牛,角上綁著利刃,尾巴上系著浸油的蘆葦,深夜時分,田單下令點燃牛尾。
受驚的牛群沖向燕營,五千齊軍緊隨其后,城中百姓擂鼓吶喊,聲震天地。
燕軍以為神兵天降,瞬間崩潰,騎劫在混亂中被殺,燕軍奪路而逃。
這就是著名的火牛陣。
田單乘勝追擊,所到之處,原本投降燕國的城池紛紛返正,短短數月,齊國七十余城盡數收復。
田單迎接齊襄王回到臨淄,齊國復國成功。
田齊還有希望嗎?
答案是肯定的,田單的勝利證明了一個道理:只要民心不死,國家就有復興的可能。
齊閔王的悲劇,在于他忘記了這個最簡單的道理,權力讓他迷失,野心讓他瘋狂,最終走向毀滅。
田單的奇跡,則告訴我們另一個道理:真正的力量,永遠來自人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