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來自東瀛的死士小隊,究竟是怎么做到從上虞打到南京的?1555年秋夜,浙江上虞海岸,53個倭寇忽然出現,他們身著深色布衣,腳踏草鞋,一下船就燒掉戰船。
沒有搶劫村莊,只有火光映紅了半邊天,他們默誦禱文,列隊前行。有人說,他們是日本大名派來的死士;也有人懷疑,他們另有圖謀。
紀檢官上報說:“這批倭寇不像尋常海盜,裝備樸素卻極其統一,翻譯通曉吳越話,向導熟悉內陸地形。”這暗示了什么?
顯然不是一次簡單的劫掠行動。
嘉靖朝中,海禁繁瑣卻無法封鎖倭寇網絡,地方將領日益懈怠,軍餉短缺,兵員疲敝。因為朝廷不重視沿海防務,也因為沿海居民暗中勾結,才給這53人以可乘之機。
也難怪他們能晝伏夜行,暗度陳倉。
在紹興,他們先以小部佯攻,引走守軍主力;再集中突破,攻其不備。紹興知府在奏折里寫道:“彼作戰如同‘狼群獵食’,分散突擊與集中突破相結合,往往以小勝大。”
他們利用水系優勢,雇漁民擺渡,輕松突破水寨。緊接著,折返山地,又攻下績溪、旌德,仿佛無人能擋。
而此時,明軍內部矛盾四起,邊防軍戶冒名頂替,實戰力低,軍官日漸脫離前線管理。于是,這支精銳小隊一路見縫插針,橫跨浙、皖兩省,所到之處,糧倉、驛站接連被破壞,交通要道寸斷,明軍防線節節崩潰。
當他們逼近南京時,全城震動。兵部尚書張時徹急令閉城筑壘,卻發現倭寇沒有強攻城墻,而是分成數路,對城外糧倉、軍械庫突襲。
城內雖萬人,卻因補給線斷裂,處處被動。倭寇用特制繩索、鉤爪,能迅速攀援城墻,直取薄弱環節,短兵相接,短刀快斬,明軍防守竟無還手之力。
兩天對峙后,倭寇主動撤離,整隊有條不紊,毫發無損。張時徹看完慘狀,心里直打鼓:這53人,怎會如此精通我軍兵法?
怎么會對南京城防一清二楚?
這支倭寇真正的目標,還在撤離之后才露出端倪。他們破壞驛站、燒毀糧庫,并在追兵抵達前一晝夜內強行行軍180里,連布的陷阱、火攻與偽裝都讓追兵屢屢撲空。
直到楊林橋之戰,曹邦輔調集水師火炮,設下包圍圈,才與之決戰。彈盡糧絕的倭寇仍頑強抵抗,最后全員戰死,沒有一人投降,壯烈至極。
這場80天的奇襲,造成明軍傷亡4000余人,其中包括兩名把總把關指揮。明軍回收的戰術手冊和特殊兵器,讓官軍確認:這絕非普通海盜所為。
可他們究竟是誰?日本大名的精銳?
還是明朝沿海勢力的隱秘武裝?
原因不外乎三點:其一,嘉靖皇帝高估道教問道對穩定朝政的作用,也低估了倭寇在海外聯絡的靈活性;其二,海禁政策形同虛設,沿海居民為生計被迫與倭寇交易,提供情報與補給;其三,地方官員腐敗,邊防體系崩塌,真刀真槍的操練少之又少。因果顯而易見:制度空轉,腐敗滋生,才讓這53人翻山越海,兵臨都城。
這支神秘隊伍的傳奇遠征,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明朝中后期的國力衰退和體制弊端。可這究竟是真實的戰史,還是后人添油加醋的傳奇?
答案或許埋在那些殘破的城墻和散落的軍械里。
直到后來,明廷借此憂而革新,重修海防,設立衛所,才緩解了倭寇之患。但這段血與火的經歷,卻永遠提醒了后人:任何看似牢固的防線,如果從內部開始腐朽,也終將轟然倒塌。
參考資料:[《明史·倭寇傳》] [上海市檔案館·明代沿海防御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