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彭德懷元帥性格嚴厲,經(jīng)常訓斥下屬。1935年2月27日,紅軍團參謀長鄧萍在指揮第二次攻打遵義城時,不幸犧牲。
接到這個消息后,彭德懷氣得滿臉通紅,重重一拳捶在桌子上,憤怒地對電話那頭的紅3軍團第4師第12團政委張愛萍怒斥:“你們到底在干什么!人都死了就好了?”
彭德懷為何會如此生氣呢?52年后,楊尚昆為何對張愛萍說:“是鄧萍頂替你犧牲了。”
彭總不可或缺的“翅膀”
鄧萍出生于1908年,來自四川富順。在同年中,有不少將領也同樣英勇,如在長征中犧牲的紅5軍副軍長羅南輝、抗戰(zhàn)勝利后被蘇軍誤殺的八路軍旅長盧冬生,以及開國大將許光達、開國上將王震、張宗遜和王建安等。
鄧萍是少年成才的天才將領之一,18歲考入黃埔武漢分校,19歲時被組織派往湘軍獨立第5師第1團負責兵運工作。次年,他以副官身份協(xié)助彭德懷和滕代遠發(fā)動平江起義。作為誘敵之計的建議者,鄧萍受到彭德懷的高度贊譽,被稱為“比我這個講武堂出來的團長強多了”。
從此,鄧萍與彭德懷合作長達7年,成為彭總不可或缺的“翅膀”。在紅5軍中,軍長是彭德懷,黨代表是滕代遠,而鄧萍則是參謀長。鄧萍運用“欲南先北”的戰(zhàn)術,協(xié)助彭德懷完成新城會師,與朱毛紅軍會合。
當朱毛率領紅4軍挺進贛南后,鄧萍協(xié)助彭德懷率領2000余名紅5軍士兵保衛(wèi)井岡山,成功抗擊敵軍14個團并實現(xiàn)突圍。鄧萍在戰(zhàn)斗中受傷,因傷口感染高燒不退,被迫留在當?shù)仞B(yǎng)傷。
三個月后,傷愈的鄧萍與彭德懷重新會合,彭德懷感慨道:“自己折斷的翅膀又長上了。”紅三軍團成立后,鄧萍以軍團參謀長的身份協(xié)助彭德懷,成功攻占湖南省會長沙。
雖然僅用時10天,但這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攻克的唯一省會大城市。此時的鄧萍年僅22歲,意氣風發(fā)。
彭德懷比鄧萍大10歲,但對這位科班出身的“秀才”卻是言聽計從。在井岡山被圍之時,鄧萍提出了“沖破敵人包圍圈”的精妙策略,并親自擔任尖刀,帶頭沖鋒。彭德懷見狀,不顧他人的再三反對,關心地對鄧萍說:“紅軍的發(fā)展還要靠你”,可見他對鄧萍軍事才能的高度重視。
1931年,鄧萍被調任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副總隊長,為紅軍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到1934年,他被派回紅三軍團擔任軍長兼參謀長,親手繪制了“廣昌機動防御首長決心圖”以獻策給彭德懷。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當時掌握指揮權的博古和李德對鄧萍的才能卻視而不見,甚至無恥地辱罵他“白上了黃埔軍校”。
彭德懷對此大怒,痛斥李德:“鄧萍的軍事才華,豈是你能比的!”兩人因此大吵,互不相讓。
不幸的是,在博古和李德的錯誤指揮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展開艱苦卓絕的長征。一路上,鄧萍屢次立下戰(zhàn)功,成為紅軍戰(zhàn)斗力的中堅力量。
遵義會議后,主席重新掌握紅軍指揮權,成為紅軍的實際主心骨。此后,鄧萍協(xié)助彭德懷和政委楊尚昆兩度渡過赤水河,并在婁山關展開激戰(zhàn)。
特別是在奪取婁山關的過程中,鄧萍根據(jù)彭德懷和楊尚昆的要求,精心部署,親自指揮紅11團切斷敵人退路,紅10團進行正面強攻,紅13團則從右翼進行迂回包抄。
在鄧萍身先士卒的鼓舞下,紅軍不到2小時就成功占領了婁山關。主峰上隨即飄起了紅旗,象征著勝利。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這竟是鄧萍生命中最后一場勝利。
鄧萍將軍血灑遵義城下
1935年2月27日,彭德懷和楊尚昆向所屬部隊發(fā)出了攻打遵義城的作戰(zhàn)命令。為了迅速奪取遵義城,鄧萍主動要求擔任前衛(wèi)任務。
紅軍在疲勞之中發(fā)起了攻城戰(zhàn)斗,鄧萍不斷高呼:“同志們沖啊!追啊!追到遵義去,活捉王家烈!”在他的帶領下,紅軍勢如破竹,一舉占領了遵義新城。
黃昏時,鄧萍和紅11團指揮員在遵義老城北門外的拱安關斜對面、湘江河東岸的土埂邊偵察敵情。紅11團的政委是開國上將張愛萍,參謀長是蘭國清。
在對地形進行分析后,鄧萍命令張愛萍派一個營從河的跳墩上過去,沿著小坡接近城墻。張愛萍則讓蘭國清調第三營上來。在第三營未趕到之前,張愛萍建議先派偵察排過河,在老城通向新城的大橋邊進行警戒,鄧萍點頭同意。
偵察排的戰(zhàn)士靈活機警地從小河的跳墩上過了河,迅速構筑了一道簡易掩體。不久,第三營也順利過河,摸到了城墻下。
鄧萍舉起望遠鏡觀察第三營的行動,接著下達命令:“第三營與偵察排都在現(xiàn)在的位置不動,今晚就從那里爬城。軍團決定今晚攻城。你們先鉗制住守城之敵,待軍團主力到達后,發(fā)起總攻。一定要在明天拂曉前拿下遵義。”
鄧萍一邊觀察敵情,一邊叮囑張愛萍:“情況緊急,明天增援遵義的敵人薛岳部就可能趕到……”話還沒說完,一顆突然飛來的子彈擊中了他的頭部,他頭一歪,倒在張愛萍的右臂上,鮮血噴濺在張愛萍的袖子和衣襟上。
當張愛萍扶起鄧萍時,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停止了呼吸。那年,鄧萍年僅27歲。
鄧萍的犧牲對紅三軍團乃至整個紅軍都是重大損失,彭德懷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張愛萍在電話里向彭德懷匯報,剛說了半句話“鄧參謀長……”
彭德懷突然憤怒地罵道:“你們這些不怕死的,統(tǒng)統(tǒng)給我死了算了!”隨即掛斷了電話,顯然他已經(jīng)得知了鄧萍的犧牲消息。
不久后,彭德懷平靜下來,親自叮囑張愛萍:“革命的路還很長,你們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啊!”張愛萍明白,彭德懷的怒火是出于對部下犧牲的悲痛,以及對他自己安全的擔憂。
鄧萍犧牲后,遺體被安放在一塊背風的洼地里。彭德懷趕到時,輕輕揭開蓋在鄧萍身上的白布,用手巾小心翼翼地擦去他臉上的血跡和塵土,然后低頭默哀,四周一片寂靜。
抬起頭來后,彭德懷不再責罵張愛萍,輕聲對他說:“給參謀長換身新軍裝,如果沒有,就到總供給部去領,告訴他們是我說的。”
回到指揮所后,彭德懷立即下達了攻城命令,手握電話筒幾乎在吼:“拿下遵義城,為參謀長報仇!”
最終,遵義城被紅軍成功攻下。
地主墳山上發(fā)現(xiàn)紅軍墓
戰(zhàn)斗結束后,紅三軍團為鄧萍找了棺材,將他埋在遵義城北郊的山坡上。由于戰(zhàn)事緊張,為了防止國民黨反動派的報復,并沒有為鄧萍立碑。
新中國成立后,遵義人民政府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烈士遺骨尋找計劃。到1953年,已有77位紅軍烈士的遺骸被發(fā)現(xiàn)。為了安葬英靈,市政府決定在小龍山上修建紅軍烈士公墓,將烈士的遺骸遷葬。然而,作為長征中犧牲職務最高的紅軍將領,鄧萍的烈士墓卻一直沒有找到。
彭德懷記得鄧萍的遺體埋在一具黑漆棺材里,他告訴遵義市政府可以根據(jù)這個線索去尋找鄧萍的遺體。遵義市領導朱振民等工作人員受命尋找鄧萍遺骸,根據(jù)北郊山坡和黑漆棺材兩條線索開始細致調查。
最終,他們在地主墳山上發(fā)現(xiàn)了鄧萍的棺木。為了確認死者是否為鄧萍,朱振民請來了與鄧萍共事多年的老紅軍石新安進行辨認。經(jīng)過仔細觀察,石新安最終確認死者確實是鄧萍。
1957年,在彭德懷的關心下,遵義市地委決定在鄧萍遇難處的小龍山上修建鄧萍烈士墓。1959年清明節(jié),這里舉行了隆重的鄧萍遺骸遷墓儀式。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彭德懷親自題寫的墓名并未被采納,而是使用了其他題字。
為紀念這位紅軍烈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保存著鄧萍的遺物,包括金屬衣扣、褲扣、毛衣碎片、帆布跑鞋以及已磨平的膠底。這些文物如今成為珍貴的革命歷史遺物。
從紅軍時期的資歷來看,鄧萍若活到1955年,毫無疑問會被授予上將軍銜。作為紅三軍團的三號人物,彭德懷成為開國元帥,首任政委滕代遠為大將,繼任的政委楊尚昆同樣具備大將級別的資歷。
1966年4月,時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的彭德懷因工作途經(jīng)鄧萍故鄉(xiāng)——四川省富順縣,專門下車眺望,并對身邊的人說:“30多年前,我有一位親密戰(zhàn)友,就是這里的人。可惜他早已在長征途中犧牲了。”
鄧萍是千千萬萬烈士中的一員,每一位烈士都值得后人永志不忘。
198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周年大會,吸引了4000多名各界代表參加。
在晚會的休息時間,軍委副主席楊尚昆與當年在紅軍時的老部下、國防部長張愛萍親切交談。兩人回憶起當年共同戰(zhàn)斗的經(jīng)歷,楊尚昆感慨道:“52年前,要不是鄧萍同志跑到前面去,今天你也不會坐在這里。可以說,是鄧萍同志頂替你犧牲了。”
張愛萍用力點頭,沉痛地說:“是啊!鄧萍同志救了我,卻犧牲了他自己……”
2009年9月14日,鄧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每當想到鄧萍,彭德懷的心中總是充滿悲痛。他深知,若不是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或許不必經(jīng)歷長征,鄧萍同志也就不會犧牲。我們應銘記那段崢嶸歲月,永遠懷念在遵義戰(zhàn)役中犧牲的鄧萍將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