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論產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新能源汽車眼下絕對是最靠前的之一。
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歸屬,一直在持續變動。
2021年,是位于長三角,率先搶跑的上海。
2022年,是位于西部,猶如黑馬橫空出道的西安。
2023年,是位于大灣區,后來居上的深圳。
就當大家都在觀望,深圳、上海、西安,誰能成為2024年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時,新的競爭者出現了。
日前,合肥宣布,截至10月21日,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同比增長74%。
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又要易主了?還有哪些城市在發起沖刺?
01
新能源汽車產量的擴容,并不只有合肥。
如陜西方面的數據顯示,1-9月,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量79.88萬輛,同比增長10.47%。
作為“第一城”有力競爭者的上海,雖然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略微下降(同比下降4.1%),但也達到了87.74萬輛。
但合肥還是以增速取勝。1-9月,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92.75萬輛,同比增長74.47%。
也就是說,盡管深圳目前的數據尚未公開,但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上海、西安,幾乎已成定局。
2023年,合肥以74萬輛的產量位居全國第四。2024年,合肥如果成功實現130萬的產量,即便無法超過深圳,也將大概率坐上第二把交椅,成為第一城的最有力競爭者。
合肥為何這么猛?
其實,最大功臣仍是比亞迪。有分析稱,比亞迪約貢獻了合肥超過一半的新能源汽車產量。
當然,這個比例的高低,還要看和誰來比較。
比如,在西安的新能源汽車產量中,比亞迪一度占比高達98%。
此外,近些年異軍突起的“新能源汽車城”,如鄭州、長沙,比亞迪也都在其中扮演了絕對的頂梁柱作用。
甚至,不排除還有新的城市,需要靠引入比亞迪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突破。
相較而言,合肥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已算是比較多元。
數據顯示,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亞迪、蔚來、大眾、長安、安凱等6家整車企業,實現了外資巨頭、央企造車、造車新勢力、地方自主品牌等多種造車形式的“全滿貫”。
意氣風發的合肥還瞄準了新目標:
力爭到2027年,形成2家至3家年產50萬輛整車企業,新增10家百億規模零部件企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300萬輛,集群營收超7000億元。
不難看出,在沖刺“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上,合肥可以挖掘的空間還很大。
02
當然,其他城市也還在發力。
比如,鄭州,前三季度,全市汽車實際下線產量69.12萬輛,增速83.5%;新能源汽車實際下線產量36.17萬輛,增速901.9%,已超過2023年全年的31.6萬輛。
常州,前三季度新能源整車制造業產值增長8.3%,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6.2%。
重慶,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59.43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38.01%。
可以說,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無論從品牌,還是從城市角度看,都還遠未到終局,洗牌的空間不容小視。
作為全球性的支柱產業,汽車工業,不管是傳統的燃油車,還是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對于城市格局都有著重要的塑造力。
事實上,這一點在目前已經有苗頭。
中國傳統六大汽車生產基地為:長春、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重慶。
可以參考的是,在2023年新能源汽車十強城市中,六大老牌汽車城,就只剩下上海、廣州、重慶三大城市入列。
汽車產業上的較量,也直接影響到目前一些城市的發展走勢。
如重慶目前不僅在GDP總量上超過廣州,而且汽車總產量上也超過了廣州——今年前5個月,重慶以99.71萬輛的汽車產量,反超廣州(94.73萬輛),時隔近十年,再次坐上全國汽車產量第一城之位。
這里面,兩座城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發展反差,可以說就是關鍵性變量之一。
同樣的,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的強勢崛起,近年來合肥的發展走勢,也讓人刮目相看。
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5.2%,高出全國9.4個百分點,在26座萬億城市中排名第一。
同時,在GDP總量上,相比2023年前三季度,合肥超過濟南,上升到全國第17位。
03
有數據顯示,國內目前至少有25座城市將新能源汽車列為支柱產業,并明確提出了打造大規模汽車產業集群的目標。
可以想見,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最終能夠如愿。甚至說,淘汰賽其實已經開始。
但從目前合肥等城市的成功經驗看,有幾個方面的趨勢越來越明朗。
一,城市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產業的競爭。
只有保持持續的產業更新能力的城市,才能“永立潮頭”。
二,產業的引入和培育,越來越考驗產業生態的打造。
過去可能土地、資源、補貼等等,在招商引資中占據更重的分量,只要地方舍得“砸”,就能夠“套來狼”。
但現在,一個要素齊全的產業生態,對于“招大引強”,顯得越來越重要。
不夸張地說,招商引資比拼到一定階段,一定是靠企業吸引企業,靠產業吸引產業。
合肥近些年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產業上的齊頭并進,恰好都與新能源汽車形成了良好的生態互補。
所謂“芯、屏、汽、合”,“急、終、生、智”,都有著內在的關聯,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圈。
三,制造業在當下的重要性變得更為突出。
合肥于2005年就確定了“工業立市、產業第一”的發展戰略。更重要的是,這一點一直堅持到今天。相對來說,一些城市則更早開啟了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
這里面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也有差異。但在當下而言,制造業實力突出的城市,總體上會表現出更強的發展韌性和后勁兒。
好在,這幾年,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重新提出了“制造業立市”、“工業立市”的計劃。
在這種新的產業競爭導向下,到底哪些城市能成為新贏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的競爭格局,僅僅只是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