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前, 麻煩用你發財的小手點點 " 愛心 " , 創作不易, 感謝大家的支持 !
文丨月禹落巖
編輯丨月禹落巖
“你看到那個老太太了嗎?她又來了。”
在重慶朝天門碼頭,一個身影成了常客,她不是來散步,也不是來買菜,只是靜靜地坐在江邊,仿佛在等待著什么,甚至還為此哭瞎了一只眼。
而埋在她心中長達77年的陳年往事,是一段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傳奇。
張淑英的早年經歷
79年前,當張淑英還是一個15歲的少女時,她的生活因為一次相親而徹底改變。
那個年代,媒妁之言仍是婚姻的主流,盡管張淑英對這種安排并不感冒,但最終還是在媒人的軟磨硬泡下,勉強答應了見面。
相親的對象是一位名叫鐘崇鑫的軍官,年紀輕輕已是參謀主任,英俊瀟灑,文質彬彬。
張淑英初見鐘崇鑫,便被他的氣質深深吸引,兩人一見鐘情,迅速墜入愛河,并在一個月后舉行了婚禮。
婚禮當天,汽車開道,氣派非凡,圍觀的群眾和鄰居無不羨慕張家找到了一個好女婿。
婚后,張淑英跟隨鐘崇鑫的部隊來到江陰,住進了200平米的大房子。
夫妻二人相敬如賓,鐘崇鑫對張淑英的寵愛更是無微不至。
每次回家,他都會用馬丁靴重重地跺地,這是他們之間的暗號,張淑英一聽便知是丈夫回來了。
戰爭打破幸福生活
然而,這樣的幸福生活并未持續太久。
兩年后,鐘崇鑫突然神色嚴肅地收拾行囊,匆匆返回部隊。張淑英意識到,戰爭來了。
日軍的飛機在天空中肆虐,她日夜擔憂丈夫的安危,每天寫信卻如石沉大海,沒有回音。在這種極度的焦慮和恐懼中,張淑英大病一場,幾乎喪命。
后來,鐘崇鑫的勤務兵帶來了消息,說鐘崇鑫并未戰死,要帶他們去武漢匯合。張淑英和家人滿懷希望地趕到武漢,卻四處打聽得知鐘崇鑫可能已經犧牲。
帶著最后一絲希望,張淑英來到了鐘崇鑫的老家,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漫長等待與得知真相
在鐘崇鑫的老家,張淑英一等就是十幾年。期間,她的婆婆因思念兒子過度而離世,張淑英也從青春少女變成了三十多歲的婦人。
盡管不斷有人為她介紹對象,但她始終拒絕,堅守著對鐘崇鑫的承諾。
直到有一天,她偶遇鐘崇鑫的戰友,才得知鐘崇鑫真的已經戰死。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張淑英陷入了深深的悲傷之中。
但生活還要繼續,迫于生計,她最終再嫁,并生下了三個孩子。她將這段往事深埋心底,直到孩子們長大,她才將這段往事講述給他們聽。
孩子們被母親的故事深深感動,決定幫助母親尋找鐘崇鑫的下落。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得知鐘崇鑫戰死在南京雨花臺。志愿者們還將鐘崇鑫年輕時的照片與張淑英的照片合成在一起,讓張淑英終于看到了丈夫年輕時的模樣。
得知鐘崇鑫的遺骸被安放在臺灣忠烈祠后,張淑英不顧年邁,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臺灣的旅程。
在忠烈祠,她終于見到了丈夫的遺骸,77年的等待和執念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她淚如雨下,向鐘崇鑫哭訴著多年的不易和委屈。
張淑英的故事,是一段關于愛情、戰爭和等待的傳奇。她的一生,是對愛情的堅守,是對和平的渴望,也是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張淑英用她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愛,什么是忠誠。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愛情的力量都是偉大的。它能夠跨越時間的長河,戰勝戰爭的殘酷,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燈塔。張淑英的等待,不僅是對一個逝去生命的守候,更是對一個時代的見證,對和平的期盼。
在今天這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忘歷史,銘記那些為了和平付出巨大犧牲的人們。張淑英的故事,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去愛,去生活,去追求心中的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