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九省”或將易主
這兩天,各地三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出爐。受到關注較多的,是廣東、江蘇的第一省之爭,以及河南、四川的第五省之爭。
其中第一省之爭已經延宕多年。雖說自2020年以來,廣東幾乎每個季度(2022年二季度除外)的GDP增速都低于江蘇,今年以來甚至連全國平均值都沒達到,以至于蘇粵兩省的GDP之比從2019年末的91.36%,一路上升至今年三季度的97.8%。
但考慮到這一輪廣東經濟增長的放緩,主要是受到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沖擊——前三季度廣東全省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7.2%,江蘇僅下降9%。而與此同時,廣東的工業投資卻在快速提升,其在全部投資中的比重4年間提高了15個百分點,達到36.9%,已經取代房地產(28%),成為投資的第一大方向,當地實體經濟也因此變得更扎實。
加之“三駕馬車”中的外貿出口,廣東也已走出前兩年的陰霾,開始強勁反彈。前三季度當地進出口大漲11.1%,是全國外貿大省中唯一一個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可以說,當前的廣東已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期的尾聲,暫時的“下蹲”其實是在為新一輪的“躍升”積蓄力量。所以現在斷言第一省易主還為時尚早,粵蘇估計仍將糾纏下去。
至于第五省之爭,隨著河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勢崛起,富士康的“回歸”,填補上手機出口量下降產生的缺口,河南經濟也正在逐漸企穩。
別看前三季度河南GDP只增長了90多億,這是因為今年初當地大幅下調了2022年的終核數據,導致2023年的初核數據也跟著“擠水”。而去年三季度的數據因為公布在前,并沒有跟著核減,存在虛高,否則今年同期的增量肯定遠不止90幾億。這點從河南前三季度的實際增速達到5%,高于全國平均值就能得到印證。
當然,有“國家戰略腹地”、“關鍵產業備份”等政策加持的四川,發展后勁更猛,但是近2500億的差距也不是一時半會可以立馬趕超的。未來幾年,豫川估計也會像粵蘇那樣一直纏斗下去。
反倒是作為前十強省份“守門員”的安徽,很有可能先江蘇、四川一步,趕超前面的湖南,實現排位逆轉。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名義增長達到4.5%,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GDP總量達到37257億,跟排名第9的湖南僅僅相差641億,而前三季度安徽GDP增量就比湖南多出659億。如果我們進一步拉長觀察時段,2020年三季度時,安徽GDP還只有湖南的92.91%,如今已上升至98.31%。
可以說,皖湘易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而隨著安徽排名的上升,長三角的下限也正在被一步步抬高。
02
安徽究竟有多猛?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哪些省份排名上升最快,那么首推福建,其排名從23位變為第8位,總共上升了15個位次;其次是浙江,排名從第12位變為第4位,上升了8個位次。
但就過去10年的位次變動來看,安徽則是那匹最為亮眼的黑馬。
2014年時,安徽GDP僅20848.8億元,排名還低于河北(第6)、遼寧(第7)、上海(第12)和北京(第13),位列全國第14名。但僅僅2年后的2016年,安徽GDP就趕超了遼寧。又過了3年,2019年安徽更是一口氣超過河北與北京。
2022年,安徽以4.5萬億的GDP總量超過上海,第一次挺進十強省之列。但由于此后公布的終核數據,安徽GDP被核減掉437.3億,而上海則核增了156.3億,所以盡管2023年安徽GDP增量繼續超過上海,但最終還是被上海以168億的微弱優勢反超。
不過今年以來,安徽每個季度的GDP都領先上海。不出意外的話,安徽將在2024年正式超過上海,躋身前十強。
這一成績的取得,一方面在于省會合肥的龍頭帶動作用。作為著名的“風投之城”、四大國家科技中心城市之一,過去十年,合肥GDP從5250億上漲至12673億,足足增長了1.4倍,是中部六大省會城市中增長最快的,全國排名也因此大幅提升,成功擠進前20強。其與湖南省會長沙的GDP比值,更是從十年前的不到70%,飆升至去年底的接近90%,堪稱安徽追趕湖南的首要功臣。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后所分享到的發展紅利。目前,江浙滬的幾大都市圈,如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都囊括了不少安徽城市。甚至就連與安徽并不接壤的上海,去年也擴容,將安徽宣城接納入上海大都市圈。
據統計,安徽省內16個地級城市中目前已有7個城市加盟了江浙滬的都市圈,有些還不止入了一個“圈”。比如上面提到的宣城,既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員,也是南京都市圈的一份子,目前還在積極申請加入杭州都市圈,紅利buff直接疊滿。而去年安徽省印發的《關于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還提到,將推動池州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發展。
除了安徽主動融入長三角,江浙滬也在積極幫扶長三角。根據2021年印發的《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上海閔行、松江、奉賢,江蘇南京、蘇州、徐州,浙江杭州、寧波等江浙滬8市(區)分別與淮南、六安、亳州、滁州、阜陽、淮北、宿州、蚌埠等皖北8地市結對合作幫扶,時間將一直延續到2030年。
在這種雙向奔赴之下,安徽城市發展迅猛。而且不同于中西部其他省份省會獨大,普通地級市增長乏力的情況,安徽不少地級市過去這些年的經濟增速甚至比省會合肥還要快。
比如滁州,2010-2020年的十年間,當地的GDP全國排名從180名飆升至90名,成為全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另外像阜陽、蕪湖,也躋身“進步”最快前十大城市之列,排名分別上升了74名和43名,令省會合肥都望塵莫及。
這種百花齊放,而非一城獨大的區域發展形態,恰是沿海發達地區不同于中西部的一個特征。在這個意義上,安徽正在一步步的沿海化。
03
安徽“入長”贏麻了
當然,融入長三角對安徽最大的助力還在于產業的提升。如今在安徽,類似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宿州徐州現代產業園區、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與江浙滬合作的產業園區隨處可見,借助這些平臺,大批江浙滬的高新企業落戶安徽各地。
接連踩中液晶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車等風口的合肥不用說了,就連宣城這樣的三四線城市,也因此榮升“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至于時下熱門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合肥、蕪湖、阜陽等安徽城市之間,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更是已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生產的“3小時產業圈”。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車產量達到249.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86.8萬輛。反觀湖南,同期全部汽車產量也才95.3萬輛。而這還只是湖南與安徽發展落差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湖南這些年的增長放緩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長株潭一體化推進遲緩。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就建成的長株潭城際鐵路,直到本月18日,才與長沙地鐵正式實現票制融通,這也導致省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但更關鍵的問題還是出在產業端。
我們來比較一下安徽、湖南兩省的產業。
從總量來看,前三季度安徽二產增加值15411億元,同比增長7.2%,兩項指標均高于湖南(13686.53億元、5.6%).
從產業結構來看,2023年安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49.1%,而湖南只占13.5%。就連湖南一向引以為傲的裝備制造業,占比(31.5%)也低于安徽(38.7%)。相反,湖南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比卻高達31.3%。
產業結構的差異也影響到外貿。今年前三季度,安徽進出口總額達到6282.7億元,排名全國第9,同比增長了6.3%;而湖南只有4140.8億元,排名全國第17,同比下降了10.1%,降幅全國第二。
這一升一降,影響的不僅是湘皖兩省份未來的排名變化,更不斷抬高著長三角區域的發展底線。
此前,因為長三角的持續大幅擴容,外界曾有質疑聲音,認為這將拉低長三角的整體發展水平。但是回顧安徽“入長”的這些年,長三角的底線并沒有降低,始終保持著對其他幾極的優勢。
比如京津冀的下限河北,如今排名已降至13位,GDP也落后安徽4000億以上。川渝第四極中,GDP低于1000億的城市都還有好幾個,而安徽最弱的黃山,GDP也在千億以上。即便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主體、天下第一省廣東相比,安徽的底線也沒有低多少。前者GDP低于1500億的城市多達5個,而安徽才4個。
這么來看,安徽“入長”,不僅安徽自己贏麻了,長三角也從中大獲其益,堪稱是一場完美的雙向奔赴。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