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渝 侯佳明
有沒有想過,永樂皇帝朱棣穿上冕服是什么樣子?
什么?沒有留下畫像所以看不到了?
沒關系,童年記憶中的朱棣會穿給我們看!相信80、90后的你都看過《穿越時空的愛戀》,劇中,兩個現代女性小玩子(張庭飾)、張楚楚(劉莉莉飾)因為一件名為“游夢仙枕”的明代文物而穿越到明朝朱元璋時代,通過一系列的邂逅,分別與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徐崢飾)和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萬弘杰飾)相戀。其中,萬弘杰飾演的燕王朱棣成為許多人的童年“白月光”。當年的電視劇大結局止于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沒能看到朱棣登上帝位、穿上冕服是許多觀眾心中的遺憾。
朱棣影視形象。底圖來源/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截圖
今天,就讓我們沿著這條時間線,也跟著“游夢仙枕”穿越回去,一睹童年記憶中的朱棣在舉行大典時穿明代冕服的樣子。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截圖
不過,問題來了,冕服是什么?登基大典一定要穿冕服嗎?明代的冕服和其他朝代相比又有什么區別?在回答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要先來了解一下明初刮起的那股“復古”風。
現在,你通過“游夢仙枕”穿越到了洪武年間的皇宮,你的面前有一位宮女,讓人意外的是,她竟如同男子一般戴烏紗帽,帽子上還有大簇大簇的花朵裝飾,珍珠編織成的團狀圖案,裝點著她的帽額,她的耳垂上綴著垂珠耳飾,面上鬢間,也以珠子為飾。
再看她身上的衣裝,也宛若男子圓領袍。紫色的窄袖圓領袍服上,遍繡折枝小葵花紋樣。圓領袍下,是一件紅裙,裙子鋒利的裙褶上,縫制了串串珠珞。
明代宮女穿著復原圖
等會兒,怎么聽著這么熟悉?愛看電視劇的你一定發現了,這位明代宮女怎么好像穿的是宋代的衣服?
“禁胡服“的水分
大明朝立國之初,出現過一場由上至下的“衣冠復古”運動,但史料對這件事的記載略有不同。《明史》記載“(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詔衣冠如唐制”,短短一句話,透露兩個關鍵信息。其一,下詔時間距離朱元璋稱帝改元還不到40天,不可謂不重要。其二,服飾方面效仿的對象是“唐制”。談遷《國榷》記載更詳細,“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詔復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語、胡姓名”。這里多了一道“禁胡令”?!睹魈鎸嶄洝肥珍浟酥煸跋逻_的《衣冠復古詔》,內容如下:
士民皆束發于頂,官則烏紗帽、圓領袍、束帶、黑靴。士庶則服四帶巾,雜色盤領衣,不得用黃玄。樂工冠青卍字頂巾,系紅綠帛帶……不得服兩截胡衣,其辮發椎髻、胡服、胡語、胡性,一切禁止。斟酌損益,皆斷自圣心。
這具體而嚴苛的詔令,詳細到對不同身份和階層人穿著的服飾都進行規范,但在洪武年間,這些法規執行力度如何?由于缺少圖像資料,很難詳細得知。但從被記錄的不少逾制事件來看,詔書與實際執行情況必有所出入,況且洪武一朝,多次發布對服制的政令,尤其是禮服的諸多細節一改再改,未能定型。洪武三年(1370),朝廷又對服飾尚色問題進行探討,禮部奏言:“今國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赤色為宜。”這里能看出,明代強調衣冠體系的延續,即所謂“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并非一人一時的發明創造。
“衣冠復古”為哪般?
“衣冠復古”詔下于洪武元年(1368)二月,朱元璋剛登基不久。此前5年間,朱元璋先后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群雄勢力。隨著方國珍投降,吳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從此時開始,朱元璋的目標從平定南方群雄轉向推翻元朝的統治。
也因此,朱元璋需要迅速頒布一系列文化建設的政令,包括禁胡服、胡姓、胡語,復華夏衣冠等內容,此舉一方面能用來標榜自己政權的正統地位,同時也能以此團結北方受蒙古貴族統治壓迫的漢族人,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簡而言之,此時的“衣冠復古”和“禁胡服”政令皆為戰時意識形態服務。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截圖
明朝北伐進展很順利,各路大軍勢如破竹,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攻占通州,八月進逼大都,元順帝倉皇北竄,宣告蒙古貴族在中原統治的終結。明朝不僅獲得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連丟失400年的幽云十六州也一并光復,聲望極盛。但統治漸趨穩固后,朱元璋對于元朝的定義出現變化,如洪武三年對服飾尚色的討論中,禮部奏章提出了大明朝“承元之后”,承認元王朝合法地位。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又發布強制蒙古色目人與漢人通婚的命令,和北伐時“禁胡令”相比,能夠看出明朝對待蒙古、色目族群在文化政策上發生了顯著變化。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在南京設歷代帝王廟,欽定祭祀的帝王有16位,陪祀的大臣37位,其中包括元世祖忽必烈。
從這個層面上看,明初所謂“禁胡服”政令是一項戰時政策,有效期較短,它既不同于北魏孝文帝那樣,從朝廷到統治區域內的民眾,持續多年進行服飾改制;更與清初多爾袞以血腥屠殺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剃發易服”有本質區別。隨著朱元璋對元朝態度的變化以及大政方針調整,此前政令執行力被極大削弱。不過,后來那些具有元代遺風的服飾能在明宮大行其道,可能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永樂時代,政治中心北移,這一時期國家經濟與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統一形勢更加拓展和穩固,國力達到鼎盛,明成祖以開創盛世為目標,文化上體現出自信、包容的心態,包括對“胡風”服飾的態度也不再排斥。宣德時期宮廷畫里服飾帶有元代遺風正是永樂以來這種強國心態在服飾上多元化的體現。
那么,是否可以認為明初“衣冠復古”運動以失敗告終?自然不能。這涉及一個服飾史知識——我國至少從唐代以來,中原王朝的衣冠體系就呈現“雙軌制”現象,即禮服體系里上衣下裳制、深衣制等褒衣博帶的漢民族服飾特點代代承接;而日常服飾多種多樣,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風格,反而沒有嚴格定制。前文提及明初宮廷畫里,雖然帝王也穿上各種具有元代遺風的服飾,但從場合不難看出,要么是騎馬出獵,要么是投壺、捶丸、蹴鞠等體育運動,所穿衣物皆屬于日常服飾范疇,此類服飾被賦予的文化含義較少,更注重實用性。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截圖
而華夏衣冠體系最注重禮服,服飾的政治、文化功能,主要也通過禮服體現。明白這點,就不得不承認,明初“衣冠復古”并非只限于口號,朝野也的確有大量博學鴻儒對古衣進行考據和復原,幾乎傾全國之力,重建禮儀服制體系,達到“悉復中國之舊”的目標。例如文首提及的宋代宮女禮服,就被原樣重現于明宮之中。此外,從帝王冕服、皮弁服到官員朝服、祭服,亦是沿歷代衣冠傳承體系脈絡制定。說大明衣冠“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毫不夸張,甚至是歷代衣冠體系的集大成者。而奠定明代服制基礎的,正是從洪武初年到永樂時期一系列創制、改制與定制。
皇家合何時壟斷冕服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边@是明太祖、明成祖這類雄主追尋的光榮與夢想,這種雄心也表現在衣冠制度上。冕服,歷來是華夏衣冠體系里等級最高、最隆重的禮服,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傳承千年,源遠流長。今人見到冕服,往往直接將其等同于皇帝專屬的龍袍,實際在漫長歲月里,冕服從來不是皇帝的專屬。先秦經典《禮記·雜記上》記載“復,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說明了冕服穿著群體除天子之外,還有諸侯。周代冕服有六種,依等級分別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用于不同場合。秦始皇曾一度廢除冕服,直到東漢明帝時期又恢復,此后傳承至明朝。
冕服之制傳至唐宋之時,情況發生較大變化——外觀樸素且沒有旒珠的大裘冕不受君王待見,華麗的袞冕反而備受青睞,剩下的四種冕基本消失。到兩宋時期,大裘冕形同虛設,冕服基本已等同于袞冕。但此時,冕服仍是君臣同穿的大禮服,它被皇家所壟斷,與明朝冕服之制的創立有關。
宋與明之間還有個元朝。按照《元史·輿服志》的記載,元朝皇帝最早穿戴冕服的記錄甚至能追溯到元憲宗蒙哥在位時期。據《元史·禮樂志》載:
“憲宗二年三月五日,命東平萬戶嚴忠濟立局,制冠冕、法服、鐘磬、筍簴、儀物肄習?!?/p>
不過元代帝王使用冕服的情況比較混亂,而且不是每個元帝都有穿著冕服的記錄。整個元朝,冕服以一種隨意的方式存在。這種半廢弛狀態,也給明朝建立后重建衣冠制度提供了歷史機遇。
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二十七日,元順帝剛被驅逐數月,朱元璋就迫不及待下詔“定乘輿以下冠服之制”,制定了包括帝后、皇子、親王、后妃、文武官員等服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立明代冕服之制。
冕服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及登極、正旦、冬至、圣節、冊拜等隆重的禮儀場合。明代冕服較前代發生了兩個根本性變化:其一,制定冕服時,學士陶安曾提出恢復五冕之制的方案,但朱元璋認為五冕太過繁瑣,只采用袞冕一種,也就是說從明代起,袞冕成為名副其實的唯一冕服。其二,明代冕服穿著群體發生變化,只限于皇帝、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穿著,也是他們所能穿的等級最高、最隆重的禮服,而文武群臣不得穿用,結束了冕服君臣共用的千年歷史。
朱元璋本人并未留下冕服肖像(異像有拙劣的冕服形象,為偽像,不在討論范圍內),而且即便有,其所穿的冕服紋樣也不能代表整個明朝時期,因為朱元璋對冕服的修訂次數太過頻繁。明代冕服創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六年(1383)時,對皇帝冕服進行過更改;至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改定親王世子冕服制度;洪武二十四年(1391)再次對皇帝、皇太子、親王世子的冕服進行改動;洪武末年,冕服應該還經歷過一次改訂。這種習慣一直傳到太孫朱允炆即位后,建文二年(1400),明廷再一次對冕服之制進行改動,但具體紋樣已無法得知,因為兩年后,燕王朱棣的大軍就攻破南京城,建文朝廷覆滅,朱允炆不知所終。
永樂三年,冕服定型
朱棣雖是靖難之役的獲勝者,但終究是奪取侄兒帝位而非順位繼承,對此,他內心恐懼不安。朱棣上位的第一步,就是宣布建文帝已死,而后竭盡全力抹除建文時代一切痕跡,包括廢除衣冠制在內的各種制度,就連年號也變成詭異的“洪武三十五年”。朱棣登基時祭天所穿的冕服究竟是何款式,史無記載,但肯定不會是建文時改動的樣式。
經過一番對建文舊臣殘酷屠戮的腥風血雨,朱棣在他的“永樂時代”逐漸鞏固統治,當然需要制定一套屬于自己的衣冠服制。永樂三年(1405),禮部進呈《冕服鹵簿儀仗圖》《洪武禮制》《禮制集要》《稽古定制》等書,對洪武時期的冕服、鹵簿、禮儀等衣冠制度進行系統總結,隨后永樂帝定下“祖宗成憲不可改更”的基調,“即命頒之所司,永為儀式”——一套經朱棣親手批準考訂的冕服登上歷史舞臺,開啟了長達124年的帝王穿著史。我們姑且把這套冕服稱為“永樂冕服”。
一套完整的永樂三年制冕服,由冠冕、中單、上衣、下裳、蔽膝、后綬、大帶、玉組佩、襪、赤舄、玉圭、絳等部分組成,這也是明代冕服的基本組件,不過與洪武時期以及明晚期的冕服相比,永樂冕服有個較大的差別——此前冕服的腰間系大帶后,還要再加上革帶,而永樂冕服制度里只有大帶,沒有革帶。有學者推測,永樂三年冕服制式,應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基礎上進行調整并取消了洪武冕服里的重要配件革帶。
冕又稱“天平冠”,一頂完整的明制冕,由綖板、旒、冠武、玉簪、玉橫、充耳、朱紘、朱瓔組成,冕以桐木制作,綖板一頭略呈弧形,另一頭為方形,佩戴時綖板方向為前圓后方,象征天圓地方。充耳指垂于左右兩耳的各一顆珠子,分別為黃色玉珠和白色玉珠,這種飾物在先秦大概還有實際的功能性,用來阻擋外界的聲音,還貢獻了“充耳不聞”這一成語。歷代冕服體系保留了這一裝飾,有提醒佩戴者,尤其是為君者應專注于自己的思考,不被外界干擾等文化含義。
冕旒是區分明代冕服等級的重要標志。前文提到過,洪武時期制定的制度里,冕服穿著群體包括皇帝、皇太子、親王和親王世子;朱允炆以皇太孫身份即位,所以建文二年(1400)對冕服制度進行改動,人群增加了皇太孫、皇曾孫、王世孫、郡王、郡王世子,有明顯年輕化趨勢。但朱棣奪取帝位后,建文冕服之制被一并革除,永樂時期冕服穿著范圍進一步縮小,僅限于皇帝、皇太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永樂冕服旒珠以赤、白、青、黃、黑五種顏色拼成,正好對應五行顏色,這套制度一直延續到嘉靖時期。具體等級劃分上,皇帝佩戴冕為12旒,皇太子和親王為9旒,世子8旒,郡王7旒。
說完冕,我們再來看“服”方面的講究?;实鬯┑拿岱?,采用了古老的十二章紋樣,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這十二種紋樣。需要說明的是,數千年來,冕服大體形制一脈相承,但各代又有所差異,明代冕服雖稱“復古”,卻并非對著某一朝代冕服1∶1復原,而是在不同時期對十二章紋樣的大小、排列進行調整。永樂冕服的十二章紋樣排列為:日月分別在兩肩,旁邊各有一條龍,后背為星辰和山,兩袖由上到下排列依次為三火、三華蟲、三宗彝。下裳左右兩側圖案對稱,由上至下依次為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紋樣的冕服只有皇帝能穿著,皇太子和親王用九章,世子用七章,郡王用五章,不同等級所用章紋也不同。
冕服的最終形態
當然,制度和實際情況往往會有出入或特殊情況,即便是最嚴肅、正式的冕服也不例外。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使用冕服的王朝,明代也是冕服集大成之時代。
永樂時期冕服展示圖
朱棣影視形象。底圖來源/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截圖
(本文改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4年11月上,原標題為《明代頂配盛裝如何“求古”?衣冠大成:古制禮服的最終定型》,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周渝、侯佳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