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一個細小的繩可以拴住一個頭力大無窮的象。
是大象掙脫不了,而是它從未想過要掙脫。
因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馴象人就會用一根鐵鏈將它綁著。
一開始,小象會掙扎,但發現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掙脫不了。
漸漸地,小象就放棄了掙扎,相信自己無法逃脫。
慢慢地,小象長出了大象,它有能力掙脫那條鐵鏈了,但它已經失去了和鐵鏈抗爭的勇氣和斗志。
因為在大象的記憶里,那根鐵鏈堅不可破,“我無法掙脫”的思維已經給它設限了。
這一現象被稱作“習得性無助”,也是自我效能不足的一種表現。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妨回顧一下,自己是否也經常用“繩子”鎖住孩子?
比如:
在孩子哭泣的時候,給孩子貼上“愛哭鬼”的標簽;
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時候,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簽;
在孩子怕黑的時候,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簽;
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時候,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簽;
在孩子考砸的時候,給孩子貼上“蠢笨”的標簽;
或許這不是你的本意,但這些話實實在在給了孩子很強的暗示。
暗示的力量有多強?
曾經有一個被稱作沒有人性的“口吃實驗”。
實驗對象是22位兒童,被分成A、B兩組。
A組被研究人員告知:“你有嚴重口吃”;
B組被研究人員告知:“你的語言能力良好”。
暗示的結果讓人驚訝。
A組的兒童無論原本有沒有口吃問題,都開始害怕表達,拒絕交流,有些孩子甚至真的口吃起來;
60幾年后,有一位A組的兒童寫信譴責研究員:“你毀了我的一生,原本我可能會成為科學家、學者,現在我只能是一個可憐的結巴。”
而這就是暗示的力量。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消極暗示,向下生長;
同樣也會因為父母的積極暗示,向上生長。
毫不夸張的說,孩子的未來藏在父母的嘴里。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父母就要少給孩子貼標簽
他人的評價是孩子認識自己的重要途徑。
在孩子心里,這些評價,這些標簽就是她自己。
父母如果常說孩子“笨蛋”,孩子會真的覺得自己笨;
父母常說孩子是“負擔”,孩子真的會覺得自己多余;
這些評價和標簽不僅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孩子就會朝著這個評價和標簽的方向去發展。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父母就要相信任何時候,孩子都有成長的空間和改變的能力。
管住自己的嘴,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簽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功課。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父母就要從小多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斯坦福大學的施皮格爾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12歲之前,人的大腦信息傳遞途徑還未成熟。其中,4到10歲的兒童最容易接受暗示。無論父母說什么,他們都會信以為真?!?br/>
暗示有3個重要階段,分別是2-4歲,4-8歲,8-12歲,每個階段的重點都不一樣。
2-4歲的孩子只能處理簡單的信息,對視覺信息更敏感,多給孩子看積極、友善和溫暖的面孔,會讓孩子感覺更好;
4-8歲的孩子開始進入自我探索期,對父母的語言開始變得很敏感。
所以,這個階段要好好跟孩子說話,語言情緒很重要。
8-12歲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變強,這個時候要注意詞語的傾向性。
早教專家林怡認為:
與說教、批評、責罰等手段比較,
不著痕跡地暗示,有著更為神奇的力量。
它能更快速地改變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撕掉負面標簽,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和肯定。
要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就要及時夸贊孩子的閃光點
很多時候,父母總愛盯著孩子的錯誤看。
甚至有家長說:“真的看不到孩子的優點,想夸都不知道怎么夸?!?/p>
有些家長則擔心:“經常夸孩子,他容易飄,必須穩定下了才值得夸?!?/p>
然而過于遙遠的激勵對孩子而言,效果甚微。
父母及時肯定才是強化正確行為的有效之舉。
孩子微小的進步,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要覺得理所當然,生活不就是一件件小事組成的。
眼光不要只局限于學習成績,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品行方面的進步都是應該被看見和肯定的。
描述性肯定行為和結果
夸孩子寫作業認真這樣說:“今天寫作業的姿勢特別端正,你認真的樣子真帥?!?/p>
夸孩子有進步這樣說:“媽媽發現你最近的語文作業少了很多錯別字,看起來舒服多了?!?/p>
夸孩子做家務這樣說:“洗衣機的衣服今天是你晾的呀?媽媽都忘記了洗衣機還有衣服,這個家多虧有你。”
夸孩子自主學習這樣說:“你每天放學回來就自覺先寫作業,媽媽覺得很放心?!?/p>
通過描述孩子的行為來肯定孩子,比直接夸孩子“你真棒”效果好太多,既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好的,也能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豪;
描述性肯定態度和想法
肯定孩子的學習態度這樣說:“雖然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但考前你復習得很認真,這很難得。”
肯定孩子的奇思妙想這樣說:“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讓我大吃一驚?!?/p>
肯定孩子的努力這樣說:“雖然這件事很難,但是你一直在努力堅持,才表現得一次比一次好;”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要淡忘孩子的聰明,重視孩子的態度,并且把這種理念傳遞的孩子。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態度比智商更難得。
這樣孩子就不會輕易氣餒,會更愿意去改進。
《自驅力成長》一書中寫道:“在父母面前,被引導“自己能夠獨立自強”的孩子,也會把這份控制感帶進學校。”
孩子是強大還是脆弱,是自卑還是自信,都藏在父母的言行舉止里。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從現在起,少給孩子貼一點標簽,多給孩子一點鼓勵;少一點否定,多一點肯定,少一點負面情緒,多一點正面暗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