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紅樓。在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似乎任何一本書,都有一些類似負面的東西,多少年來,對此也有大爭議。對此,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秦春華教授發表了一篇《“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的文章,可以說說的面面俱到。
他之所以說這個話題,主要是他認為四大名著對她的女兒影響很深,“毒害”很大,比如他給女兒講了一個“蔣干中計”的故事情節,但是他妻子覺得這種騙來騙去的故事,影響孩子的人品。
當然,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自然尤其出彩的地方,不然也不會影響無數中國人,那么為什么秦教授認為四大名著不應該讓孩子讀,甚至說應該禁了紅樓夢呢?
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說到排斥四大名著,我們不妨說說支持四大名著的。
最知名的就是易中天教授,他作為百家講壇的高級講師,對四大名著尤為喜愛,比如他說:紅樓夢是文學家最后的輝煌,自此之后再沒有真正的詩了。如此高深的評價,也足以說明紅樓夢在大家心中的價值。
再比如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教授對紅樓夢也是極其推崇,他甚至感慨說,字字看來皆是血——是誰寫出的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可是同樣是北大教授,為什么秦春華教授會覺得四大名著不應該讓孩子們讀呢?
秦春華教授對四大名著,尤其是《西游記》,提出不鼓勵孩子們閱讀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對其深刻佛教內涵和妖魔鬼怪打斗場景的認識上。
《西游記》的確蘊含了大量的佛教哲學思想,涉及修持、菩提、元神、禪心等概念。這些內容對于成年讀者可能更容易理解,但對于孩子們來說,可能過于抽象和深奧,難以直接理解其深層次的意義。
其次,教授或許擔心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過早接觸到復雜的哲學概念,而這些概念可能會對他們形成不成熟或者誤導性的認知,影響到他們在身份認同方面的正常發展。
教授提到《西游記》中存在妖魔鬼怪的打架場景,她擔憂這可能誤導孩子,尤其是初中生。《西游記》中的打斗場景雖然有其敘事的需要,但這種場景可能會在孩子們心中留下太過戲劇化和過于激烈的印象,對于他們的心智和情感發展可能帶來一定的沖擊。
再就是《水滸傳》和《三國》,他覺得可能會讓孩子們誤入歧途,和老師進行反抗。
梁山英雄和三國豪杰的叛逆精神,雖然是中國文學中重要的價值觀表達,但在青少年讀者面前可能存在理解的誤差。對于年輕一代而言,他們可能更容易將這種叛逆理解為對于權威的抗拒,而非為了正義和公平。這種可能的誤解可能引發對教育機構、老師的不理解和反感。
對于他的這一觀點,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思考。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叛逆主題往往是為了反映社會不公,弘揚正義,而非為了與教育對抗。
另外就是紅樓夢,他為什么會覺得不應該讓孩子看這種書呢?
他說:“脫胎于《金瓶梅》的《石頭記》在最初傳抄之際的確是被列為“淫書”而遭禁的,所以從教育的角度看,《紅樓夢》也不一定適合孩子閱讀,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秦春華教授對《紅樓夢》不適合孩子閱讀的觀點,主要涉及到作品中的性與空虛等主題,以及對孩子心智發展和性教育的擔憂。
比如《紅樓夢》中包含“色”“空”“幻”“滅”的主題,這是對作品中描繪的一些深刻哲學和情感層面的主題的概括。這些主題在《紅樓夢》中確實存在,反映了作者對人生、愛情和社會的獨特見解。然而,這些抽象而復雜的主題對于青少年來說可能較難理解,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有限,難以深入領會這些深刻的哲學內涵。
總結
當難道我們的四大名著還比不上那些低智動畫片嗎?如今,紅樓夢已經越來越被重視,比如從去年的高考題就是關于紅樓夢。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他們認為,出題老師既然把紅樓夢材料作為高考題,這就要求學生必然要先讀了才會明白。這種洋溢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意蘊的題目,真的太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