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蘋果今年發布的 iPhone 16 系列和第 10 代 Apple Watch 手表。
對于國行用戶來說,它們最大的“提升”是——反向升級的無線充電功率,從之前幾代本就不富裕的最高 15W ,又被砍一刀到了 7.5W。
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iPhone 16 的最高無線充電功率卻能達到 25W——雖然跟動輒大幾十瓦的安卓、鴻蒙們沒法比,但也足以讓大家心里犯嘀咕了:
國行 iPhone 無線充電功率這么低,到底是誰的鍋?而且以前的安卓機都能把無線充電卷到上百瓦,怎么現在也只有幾十瓦了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個鍋。
視頻版
↓↓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
圖文版
對科技界稍有了解的朋友們應該聽說過,蘋果無線充電反向升級,是因為它充電時用的“無線電頻率”,跟中國的現行規定沖突了。
手機、手表的無線充電,都基于電磁感應原理:在充電板和手機里分別有一個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充電板通電后,發射線圈產生交變磁場和高頻交流電;它們在手機背面的接收線圈中形成感應電流,給電池充電。
那發射線圈中這個高頻交流電的頻率,就是無線充電器的工作頻率。
和有線充電一樣,無線充電也有許多種不同的協議,不同的協議又有不同的工作頻率。
其中,目前兼容性較好、廣泛使用的無線充電協議是Qi,它是由無線充電聯盟,WPC 制定的。
WPC 總共有300 多個成員公司,不管是賣家電的、賣手機的、充電器的,甚至是很多賣車和奢侈品的公司,都是它的成員。
旗下 Qi 協議的歷史也很悠久。早在 2012 年,還算是“一線大廠”的諾基亞發布了極為先進的支持無線充電Lumia 920手機,讓 Qi 協議在全球名聲大振。
目前根據充電功率不同,Qi 主要有三個版本:BPP、EPP 和 MPP。
我們常說的 Qi 1.x,就是指 BPP 和 EPP ,最高充電功率分別為 5W 和 15W。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15W 就是 Qi 協議充電功率的上限,即使它的成員公司們都開發出了上百瓦的私有無線充電協議,WPC 也是我自巋然不動。
直到 2023 年,WPC 發布了 Qi2 協議,充電功率……還是15W。Qi2 最大的變化是引入了磁鐵環,方便定位對準,因此得名 MPP。而這個磁鐵環的“始作俑者”,一看就知道,肯定就是蘋果嘛!
iPhone 16 的無線充電功率最高 25W,同時也兼容 Qi2 15W 的充電功率。
好的,現在問題來了:iPhone 和 Qi2 的無線充電工作頻率,跟我國最新的無線電管理規定沖突了。
2021 年,工信部發布了關于無線充電的征求意見稿,其中只允許無線充電器用這三個頻段,并且限定最高功率只有50W——這也是自 2021 年后,上百瓦的無線充電器逐漸銷聲匿跡的原因。
到了 2023 年,根據反饋意見,新規將充電功率上限放寬到了80W。2024 年 9 月 1 日,規定正式施行。所以未來一些年,你手上的無線充電設備,只能在這三個頻段范圍內,上限就是 80W。
而 Qi2 協議的工作頻率呢?是360kHz,并不在這三個頻段中。所以新規一生效,蘋果只能把無線充電頻率限制到了127.7kHz,也就是用最原始版本的 Qi 協議,以7.5W 的功率龜速充電。國行的 iPhone 和 Apple Watch,就此跟無線快充說拜拜了——雖然本來也沒多快吧~
但問題又來了:憑什么世界其他地方的新款 iPhone 都能用 25W 無線充電,也都能用 Qi2 協議,就咱們這兒不讓用呢?這是針對蘋果嗎?
但實際上,這規定也不止是我們定的,而是制定國際無線電標準的國際組織,“國際電信聯盟”定的啊。
我們曾經講過的 Wi-Fi、藍牙、手機信號、無線電,以及各種各樣的無線通訊、遙控等等,只要跟“無線”相關的,本質上都是在利用各種頻率的電磁波。
為了避免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發生干擾,“國際電信聯盟”,也就是 ITU,把全球劃分成了三個區域,并且詳細規定了每個區域中的每個頻段分別可以用來干什么。
中國,以及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被劃分到了“國際電聯 3 區”。這些國家在規劃自己的無線電頻率時,首先都要遵守 ITU 的規定。而在整個“國際電聯 3 區”,Qi2 用的 360kHz 都應當是給航空無線電導航用的。我國這份關于無線充電的規定,就是在 ITU 劃分頻段的基礎上來制定的,所以沒有把 360kHz 劃給無線充電。
理論上來說,同在 3 區的其他國家也應該遵循 ITU 的規定。只是其他這些國家暫時還沒有出臺相關的法規而已。
但我們也不是唯一一個這么干的:南邊的印度尼西亞也出臺了法規,專門劃分了一些可用于無線充電的頻段,其中同樣不包括 360kHz。所以印尼用戶的新款 iPhone 和 Apple Watch,跟我們一樣,無線充電功率也要被砍一刀。
所以這事兒,要怪只能怪 WPC 和蘋果當年在規劃 Qi2 協議的時候,直接用了 360kHz 的頻率,本身就跟“國際電信聯盟”在第 3 區的規定沖突了。
作為一家跨國商業巨頭,蘋果有自己的選擇。但我們遵守 ITU 的規定,沒問題。
實際上,作為普通用戶,新的無線充電管理規定對我們的影響并不大。
首先,國產廠商對 Qi2 協議本來就沒啥興趣。因為它必須要用到這個磁鐵環,跟第一代 Qi 協議之間難以無縫升級;更重要的是,它最高只有 15W 的功率,實在是不夠看,各位早就卷到規定上限的 80W 了,而且用的頻率范圍也都在新規劃分的頻段內。所以目前除了蘋果外,用 Qi2 協議的產品并不多,能不能用 360kHz 的工作頻率也就無所謂了。
就算是蘋果,從我們自己的實際使用體驗來看,一方面你其實也可以用港版的充電器,目前還能實現 25W 的快充,另一方面,如果不認真解決好 iPhone 的散熱問題,那更高的無線充電功率本來也堅持不了幾分鐘……
另一方面,你也不用擔心手上的充電器不能用。
因為初代 Qi 協議的工作頻率是在 87–205 kHz 里,符合新規。而蘋果和各家安卓廠商們,雖然都有自家的高功率私有協議,但也都同時兼容初代的 Qi 協議。這就像無論多么先進的有線充電器,最后都會有個 5V1A 來保底一樣。無非是慢一點,用是都能用的~
好了,以上就是分鍋的結果,以及目前全球無線充電的“亂象”。其實還好,暫時沒有像 C 口那么亂。
最后,我們在翻看 WPC 和我國的無線電管理新規時,意外發現,大家的“野心”其實都很大。
比如我國的新規除了規定便攜無線充電器的工作頻率外,還給電動汽車也規定了無線充電的功率和工作頻率,甚至連公交車和大卡車都包含在內。說不定未來電動汽車能邊跑邊充,再也不用有續航焦慮了。
至于 WPC ,還計劃在今年年底推出Ki 無線充電協議,最高功率2200W。這么高的功率當然不是為了手機,而是專門給電磁爐等廚房家電用的。
屆時如果你用上了這么火熱的電磁爐,請記住:一定要請我們去你家搓一頓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