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是父親的父親,幼兒園里兒歌是這樣唱的,可對我來說是母親的父親。俗話說隔代親!爺爺與我最親。孫字輩七兄弟姊妹中,爺爺是最疼我的,我喜歡讀書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其次是我愛打破砂鍋問問題。
白駒過隙,我與爺爺相處時光不足16年,最初懵懵懂懂的6年,是在童年的甜蜜中度過的,滿腦子都是爺爺和藹可親、慈祥的樣子。你曾經多次引領我入唐詩宋詞中作客,那時候只是囫圇吞棗背誦而已,不懂意思,束之高閣。隨著年歲增長,見景詩出,美不勝收。小時舉首望明月,長大了低頭思故鄉。重要的不是詩情畫意,而是詩和遠方。記憶猶新的是最后10年,是我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與爺爺一起讀書、干農活、放牧、采藥。日子雖然苦了一點,但是生活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里,耕讀傳家過日子,雖苦尤甜呀!
四十三年過去,思念不時來襲
爺爺是1981年12月4日過世的,享年73歲。一九八一年冬天來得特別早,才進入十二月,格外寒冷。三日這一天晚上,一家人圍爐夜話,脫包谷,其樂融融。爺爺扛著成品包谷從老宅到新宅,路程三百米,談笑風生與往常一樣。
次日(四日)凌晨五點左右,與爺爺同睡的小弟要小解,喊爺爺無答應,大哥第一個反應過來沖上樓來——爺爺因心臟病突發,安詳而去了。我悲傷不已,失去不僅是爺爺,是良師益友呀!此刻,我的整個世界垮塌了……一晃四十三年過去了,與爺爺在這世界上有交集的5000多個日子,短暫一瞬,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縱然陰陽兩隔,思念時不時襲擊著我……
爺爺排行第七
爺爺生于宣統二年,即1910年2月4日,當日是立春。那個時候,清朝處在風雨飄搖中,茍延殘喘。此刻,山高皇帝遠的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鎮楊柳村楊家添了丁,紅包蛋、糯米湯圓幾乎送達至每一個親戚家,算是報喜了。事前曾祖母是否做過夢?不得而知。總之,爺爺誕生了,在鳳羽楊柳村是不大不小一件事。滿月客、取名字、抓鬮、扎火把、上八大碗,吃酒席排場是必不可少的。
爺爺大名叫楊林春,小名狗兒。家中兄弟姊妹八個,排行第七,上有兩個哥哥、四個姐姐,下有一個妹妹。大爺爺楊永春,英年早逝。二爺爺楊早春,不喜讀書。爺爺成長在溺愛的環境里,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掉。水來伸手,飯來張口。貪玩、斗毆、打架是家常便飯、好吃懶惰、不喜歡讀書是爺爺初期養成的壞毛病,或者說是缺點。家族里私下傳,爺爺被曾祖母強制性體罰讀書的次數比較多的,嚴厲程度不亞于《大宅門》中老太太對白七爺的懲戒。但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爺爺最終糾正了自身缺點,努力修為成有用的人。
如今想細細去了解,爺爺在鳳羽何時上過私塾,是否拜在進士趙輝壁門下?已無法考證了。爺爺是定過娃娃親的,同村的楊八翠,勤勞和善良。爺爺在大理上過學,是真真切切的。在昆明上何所洋式學堂?沒有詳細記載。僅憑家里遺留書籍判斷,爺爺的早期讀物大都相當于現在高中文化程度的。實事求是講,是中專類學校。此刻,千萬不能夸大其詞,自詡是西南聯大生,更不能學《圍城》來個國外大學假文憑做標榜。
八歲當“爹”
爺爺初為人父,是他八歲那年,雖然只是干爹,卻也稀奇。我們當地有個習俗——搶名字,算命先生看好時辰, 某時某刻有人路過,搶(請)回家賜名,必有大福大貴。陰差陽錯,爺爺去馬頭村大姐家,路上經大充村稀里糊涂遇上被“綁架”,勉為其難當上了爹。要名人家行跪拜禮,黑壓壓的一群圍擁左右,嚇著爺爺如清宮戲中小皇帝受大臣朝賀怯生的場面,啼笑皆非,是虛驚一場。他們多年父子成兄弟,關系一直不錯呢。直到這位伯父犧牲,成為最可愛的人。
只身闖軍營,鞭打國軍團長
自古英雄出少年,爺爺只身闖軍營,鞭打國軍團長之故事,至今在當地傳為美談。話說當年國民黨三十六師某團駐鳳羽整訓,團部設在三教宮,他們巧立名目,強征稅及騾馬,楊柳村老百姓不服抗稅,多人被關押,馬匹被搶,剛好爺爺暑假在家,知道后借了舅爺爺將軍服穿上,趾高氣揚到了團部,不分青紅皂白鞭打團長,最后團長清退了物件送還了人,并再三謝罪,才曲終人散。
畢業后的爺爺,在昆明短暫停留、休整、打工,有過點好一桌子菜,無錢付費的尷尬局面,急中生智代寫書信、為人記賬,勉強化解了飯錢危機。大表叔李宗慶每每回憶此事,無不傳遞出走昆明辛酸。爺爺轉戰楚雄州雙柏縣鄂嘉鎮,教育辦學,校長教員一肩挑。第二位夫人王翠蘭就是這個時候娶的,他們夫妻還合開了雜貨店,賣自釀的酒,靠盈利錢幫助繳不了學費及買不起書本的學生,那時是解放前。如今訪問鄂嘉鎮的老人,回憶起楊林春老師都贊不絕口。
堅守三尺講臺,一干四十多年
作為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爺爺有多少學生?沒有具體統計。1949年,油菜花開滿鳳羽壩子時節,爺爺回家了,當了小學老師,先后在清源小學、鳳河小學、鳳翔小學、碧云小學、源勝小學任教,不拈輕怕重,一干四十多年,始終堅守三尺講臺。
在學生回憶當中,爺爺鄉村教師的光輝形象,越來越高大。白米村的楊亮才,現代詩人,白族學家,中央白族文化研究院院長,與我聊到爺爺時,激動得眉色飛舞,津津有味。他受益于爺爺啟蒙,至今記得“藝不少學,過時悔”。
馬頭村的段作鵬,縣工會主席。在源勝村工作若干年,曾一度當大隊黨支部書記,他表示:“楊老師平易近人,學習好的人喜歡他,學習不好的人也喜歡他”。“好學校是要好老師撐起的,和楊老師在一起,總是覺得快樂,他知道的太多了 ,又健談,有說不完的話題。”
“楊老師,從不罵人,大家都喜歡他,語文課講得好,精彩故事寓言開講,妙語連珠,一聽就記得,其中還有終生受用的大道理!”漆樹村李桂芳,從軍當了團級干部,轉業后在省計生委任秘書長。
不打學生喜歡讀書
爺爺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先生,但從不打學生!循循善誘,因利勢導。重身教超過言教,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爺爺平時喜歡讀書,《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是一生讀物。可能《西游記》是培養孩子們獵奇心理,趣味之書。《三國演義》是計謀、策劃、軍事方面的,寫人義薄云天,英雄蓋世,忠字義字勇字,解析得淋漓盡致。《水滸》一部,寫108將英雄傳奇,成功人物林沖、魯智深、李逵幾人而已,心理刻畫,十分到位,是有血有肉的。大家都從這幾本小說中吸收營養長大成名,常向書中求知己,可以說是我們的初級教育啟蒙經典。
爺爺當老師初心是教好學生,成人,如何成人?成何人?是爺爺的課題,也是為之奮斗一生的終極目標。爺爺對我影響很大,是我的精神支柱,行為舉止領路人。他常說:“做老師要當蠟燭,從頭燃燒到腳,光亮照人。”這些話,很樸實,卻語重心長 ,意味深刻,我一直記著。
爺爺當上先進代表,是一生中榮耀。高興勁勿提了,如得勝回朝將軍,美滋滋的。那是 1978年春天,鄧小平復出,第一次主持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洱源縣人民政府也如期開會,當時鳳羽教育戰線鐵三角,鳳河李炳乾、鳳翔趙茂章、源勝楊林春都參加了,被會上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他們率先獻計獻策,為洱源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值得一提。當時我在縣城讀書,有幸分享爺爺的快樂,并與爺爺合影留念。爺爺座中,我站著。黑白照依然蓋不住衣服上的補丁,物資匱乏,樣樣用票據生活年代雖然苦了一點。但是,爺爺上衣口袋下飄起來紅布條“先進工作者”,十分醒目……
器宇軒昂,走路昂首挺胸
爺爺,個兒高大魁梧,長得英俊,一對大耳垂,十分醒目,恰到好處。高高鼻梁,厚厚嘴唇。國字臉上鑲濃眉大眼,容易叫人記住,見一面就終身難忘。舊照片攝于1942年昆明,現已發黃,英才依稀可辨,器宇軒昂。
爺爺走路昂首挺胸,即使是胃病復發,仍然很見精神。常修面、勤洗衣物,保持干凈。到老了,皺紋刀刻一樣深,寫在臉上的是滄桑和春秋,神采奕奕。
愛喝罐罐茶喜歡抽煙
爺爺說話和藹可親,工作一絲不茍,愛勞動,不嗜酒貪杯 ,喜歡抽煙,紙煙是“金沙江”牌的,有客人時提升到“春城”牌,抽旱煙時候居多,煙鍋桿是很長的,上有漂亮節的竹桿制成,煙鍋是銅制的,煙嘴是翡翠的,兩頭連接在竹桿上,很漂亮。
如桂花般黃燦燦煙絲壓在鍋內,點燃,特點是價格便宜,利用空地種煙,親力親為,盡可能地勞動,有時我也湊熱鬧澆澆水。煙熗而夠味,爺爺對旱煙深有體會。我覺得煙霧繚繞中有股淡淡的草香味,一直在房間中擴散。每一次回老宅,嗅覺總是記起這種味道,仿佛爺爺又回來了。喝罐罐茶,是爺爺的另一嗜好。須有煨水、制炭、烤茶等繁瑣程序,烤茶操作起來是很難的,沒有長期練習是達不到要求的,至于一苦二甜三回味,是白族三道茶精髓。罐罐茶是三道茶的基礎,蘊含勤學苦練方能成大器的意思, 做人做事,道理在其中呀!
愛聽收音機、愛讀書
爺爺有一個愛好,喜歡聽收音機,收音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奢侈品, 是尹仲謙老師改裝的,只收了一點工本費。但是經常發生問題,敲打一下,才恢復正常。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及老古戲逢播必聽,百聽不厭。有時高興,還要哼兩聲,鏗鏘有力,韻味十足。爺爺教育我們,小孩子要講實話、真話,不撒謊。經常不厭其煩地跟我們講“狼來了”的故事,道理寓于故事中,淺顯明白易懂。爺爺叫我起早,從不打屁股,是以“一年之際在于春,一日之際季在于晨”警策之,久而久之成習慣,我也一直堅持著。
富不儉用,窮時悔
爺爺經常講為家之道,“富不儉用,窮時悔”,可以說是家訓。對我們家成員影響最為深刻呀!文雖淺近,其意則深。爺爺提倡和為貴,帶頭團結友愛,營造祥和、溫暖氣氛。家中不打不罵,提倡民主,有事以理服人;與鄰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不管你家里發生紅白事,第一個到,帶來錢。還要附言,先用著,不夠我們一起想辦法。說重話,感覺是自己做錯事一樣理虧臉紅。
結語
循著爺爺足跡,一路走來,爺爺七十三年工作學習生活,一幅幅鮮活生動畫面浮現眼前,給我帶來了巨大思想振奮與靈魂觸動。爺爺從事教育事業一輩子,很敬業。當老師,很稱職。治家,比較嚴謹。讀書,隨緣涉獵。工作,很努力。生活,極富情趣。為人處世之道,先做人后做事……點點滴滴涌上心頭,其中有我親身經歷,也有“道聽途說”。
寫好爺爺是我的最大心愿,礙于自己是理工男,舞文弄墨不是強項,原寄望于學中文的弟弟和習文科的侄兒,一直沒有反應,只好硬著頭皮趕鴨子上架,費盡全身心力,淚珠筆墨齊下,勉強成文,僅是冰山一角。
爺爺呀!每年在你生辰、忌日、清明、七月十四、感恩節時候,我做了你平日喜歡食品,親煮罐罐茶,旱煙是找不到了,點上“九九”香煙敬上,請你品嘗!
順告我們近況:曾孫男女十五人,如初升的太陽,冉冉升起。其中你只見過大魏吧!他(她)們都好著呢!大都已成人了;你唯一的女兒也90歲了,兒女承歡膝下,很健康,很幸福;孫女們各自成家,日子過得很開心。
爺爺,我們都無比想念你。
我想你。
文圖:楊道超
編輯:陳大衛
編審:太行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