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20世紀屬于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二戰勝利后,走上了與美國爭霸的道路,使其發展了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
到了1988年蘇聯解體前夕,蘇聯的總兵力除了有685萬海陸空等正規武裝,還包含115萬蘇聯內務部領導的內衛部隊和克格勃指揮邊防軍,比當時我國的兵力還多。
這其中,蘇聯陸軍兵力最多,達到399萬人,占據蘇軍總兵力的一半,畢竟蘇聯的國土面積遼闊,轄內有15個加盟共和國需要守衛,為此它還專門設置了16個陸軍軍區。
只是蘇聯解體后,這16個大軍區也面臨不同的命運,兵力全部被各個獨立出去的加盟共和國所瓜分,其中俄羅斯只繼承了9個大軍區,其他的加盟共和國繼承了7個大軍區,還有部分加盟共和國1個大軍區的兵力也沒有得到。
歸屬在俄羅斯麾下的大軍區主要有:
列寧格勒軍區,這是1924年2月1日由彼得格勒軍區改稱而來,參加過蘇芬戰爭、衛國戰爭等戰事,轄區主要包括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摩爾曼斯克州、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沃洛格達州、列寧格勒州、普斯科夫州、諾夫哥羅德州。
該軍區在蘇聯解體后歸屬俄羅斯指揮,到了2010年9月20日,根據俄軍大軍區改革,列寧格勒軍區與莫斯科軍區合并為西部軍區而遭到撤番,但14年后的2024年2月24日,隨著鄰國的芬蘭和瑞典放棄中立而加入北約,普京又不得不裁撤西部軍區,重新復設了列寧格勒軍區、莫斯科軍區。
波羅的海沿岸軍區,這是1940年7月11日,蘇聯紅軍相繼占領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后,在原來加里寧軍區的基礎上所設立的波羅的海沿岸軍區,原來轄區只有拉脫維亞、立陶宛、加里寧州西部地區,到了1956年1月,愛沙尼亞才脫離列寧格勒軍區,并入了波羅的海沿岸軍區管轄。
由于波羅的海三國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是最先脫離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所以在蘇聯還未正式解體前的1991年11月15日,蘇聯國防部就把波羅的海沿岸軍區改組為西北集群,兵力除了少部分部署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其余全部撤回國,納入俄羅斯武裝序列。
莫斯科軍區,這是在1918年5月4日所成立的,轄區主要包括蘇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區域,蘇聯解體后并入了俄羅斯武裝序列。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是一樣的命運,同時被撤番,又因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和列寧格勒軍區同時復設組建 。
北高加索軍區,設立于1918年5月4日,先后七次被設立和撤銷建制,管轄達吉斯坦、北奧塞梯、車臣等北高加索地區的防務,在蘇聯解體后,外高加索的加盟共和國獨立出去了,但北高加索地區并入了俄羅斯,其軍區武裝也納入到了俄軍序列,仍舊設立的是北高加索軍區,后來才改編為俄軍南部軍區。
伏爾加河沿岸軍區,與烏拉爾軍區都是在1918年5月4日設立,這兩個軍區都在俄羅斯境內,但在蘇聯解體前的1989年9月,蘇聯把烏拉爾軍區和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合并成伏爾加-烏拉爾軍區,到了蘇聯解體后順勢轉入俄軍序列。
遠東軍區,于1935年5月17日由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改編而來,轄區包含庫頁島、勘察加州等大片遠東地區,在蘇聯解體后轉入俄羅斯武裝序列,繼續保留遠東軍區的番號,直到2010年12月1日遠東軍區與西伯利亞軍區合編為俄軍東部軍區,而徹底撤番。
外貝加爾軍區,于1947年5月25日第三次復設,該軍區參加過中蘇珍寶島沖突,包括駐扎在外蒙的蘇軍部隊,也歸屬它指揮,在蘇聯解體后,外貝加爾軍區轉入俄軍序列,繼續保留番號,直到1998年12月1日才撤番并入俄軍西伯利亞軍區。
西伯利亞軍區,于1919年12月3日由鄂木斯克軍區改稱而來的,轄區包含阿爾泰邊疆區、圖瓦共和國等外蒙西北部區域。在蘇聯解體后,西伯利亞軍區順勢轉入俄軍序列,繼續保留番號,直到2010年12月1日才撤番,西伯利亞軍區部隊分別劃歸俄軍中部軍區和東部軍區。
歸屬在白俄羅斯麾下的大軍區主要有:
白俄羅斯軍區,這是1926年10月2日在西部軍區的基礎上改稱而來的,它的前身是蘇聯剛成立時所設立的明斯克軍區,司令部設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在蘇聯解體后的1992年5月6日,剛從蘇聯獨立的白俄羅斯在白俄羅斯軍區的基礎上擴編成國家武裝力量。
歸屬在烏克蘭麾下的大軍區主要有:
喀爾巴阡山脈軍區,這是在1945年7月由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第4方面軍改編而來的,該部隊在二戰時期從德國手里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轄區包含烏克蘭西部地區的文尼察州、切爾諾夫策州、捷爾諾波爾州、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州部分地區、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喀爾巴阡烏克蘭省等地。在蘇聯解體后,烏克蘭從蘇聯獨立,處于烏西地區的喀爾巴阡山脈軍區順勢轉入烏克蘭武裝序列,現已被納入烏軍西方作戰司令部。
敖德薩軍區,這是在1944年3月22日,蘇聯紅軍收復烏克蘭南部之后所第三次復設的大軍區,轄區包含敖德薩州、尼古拉耶夫州、扎波羅熱州、克里米亞等烏克蘭南部等地。在蘇聯解體后,處于烏東南地區的敖德薩軍區順勢轉入烏克蘭武裝序列,被納入烏軍南方作戰司令部。
基輔軍區,是在蘇聯剛成立時的1919年3月12日就設立了,后來隨著戰局的變化,基輔軍區經歷過多次改名、撤番、復設的過程,主要管轄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的區域。在蘇聯解體后,基輔軍區順勢轉入烏克蘭武裝序列,現已納入烏軍北方作戰司令部。
歸屬在中亞五個斯坦國的大軍區主要有:
土耳其斯坦軍區,這是在1945年7月9日蘇聯把中亞軍區拆分成了土耳其斯坦軍區、草原軍區,司令部設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次年,草原軍區并入了土耳其斯坦軍區,轄區就是中亞5個斯坦國。在蘇聯解體后的1992年6月30日,土耳其斯坦軍區撤番,所屬武裝分別被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這五個新獨立的斯坦國所繼承。
中亞軍區,于1926年6月4日在蘇聯土耳其斯坦方面軍的基礎上改編而來的,轄區就是中亞5個斯坦國,曾在1945年7月9日被蘇聯撤銷拆分為草原軍區和土耳其斯坦軍區,到了1969年6月24日由于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在土耳其斯坦軍區部分部隊和轄區的基礎上又復設了新的中亞軍區,與土耳其斯坦軍區并存,只負責指揮和管理駐扎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境內的蘇軍部隊,司令部設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
隨著中蘇關系正常化,蘇聯方面于1989年6月1日第二次撤銷了中亞軍區,所屬部隊和轄區并入了土耳其斯坦軍區。
比較特殊的是外高加索軍區,它是在1935年5月17日由高加索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轄區包含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軍區司令部位于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在蘇聯解體后,外高加索軍區的作戰部隊根據在境內所駐扎的部隊,而分別納入到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國,但是外高加索軍區的指揮機關卻被俄羅斯接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