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人口話題一直備受關注。
小到個體的生育選擇,中到各城市的“搶人大戰”,大到國家層面的生育政策,都不無牽動社會神經。
最近,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4》,公布了去年31個省份的詳細人口數據,包括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等關鍵指標,為大家觀察各地的人口走勢,提供了系統性的數據參考。
相比往年,最新的人口數據有何變化?不同地方的人口表現,又呈現出怎樣的差異?
01
其實,關于2023年的人口整體狀況,總的數據早就公布。結合最新發布的年鑒數據,以下幾個變化,值得關注。
一,全國總人口較2022年減少208萬人,連續兩年負增長。
其中,全年出生人口 902 萬人,較前一年減少54萬。
二,具體到各地,2023年,僅有8個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較上一年的11個減少3個。
這8個正增長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廣西、貴州、新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
與上一年相比,福建、江西和浙江,這3個省份也正式跨入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的行列。
至此,長三角地區也全部進入人口自然負增長狀態。前四大城市群,僅有大灣區例外。
三,各地出生率出現分化。
2023年,僅有15個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39‰),在10‰以上的僅剩下西藏、貴州、寧夏三地。
其中,出生率在5‰以下的有6個:
江蘇、遼寧、黑龍江、上海、吉林、天津。
其中,黑龍江墊底,僅有2.92‰。
這六個地方,除東北三省,其余都可以說是城鎮化、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這符合普遍規律。
但同樣作為經濟強省,廣東算是例外,出生率仍然高達8.12‰。
四,常住人口增長與人口自然增長情況,出現一定的反差。
2023年,31個省市中,僅有11個省市常住人口保持正增長。分別為:
浙江、廣東、海南、上海、江蘇、新疆、貴州、北京、天津、寧夏、西藏。
這里面,浙江、上海、江蘇、北京、天津,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負。
它們的常住人口增加,主要依靠的是機械增長,也就是通常說的,由外來流入人口支撐。
不過,廣東、海南可以說是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都兼具。
02
要指出的是,受不同地區人口基數差異的影響,盡管一些地方的出生率較高,甚至自然增長為正,一些地方的自然增長為負,但它們對于人口基本盤的影響,卻可能反差很大。
就出生人口的絕對數值看,2023年,出生人口在50萬以上的省份,僅剩下廣東、河南、山東、四川。
其中,廣東是僅有的出生人口規模依然保持在百萬級的省份。
這四省合計貢獻了286萬的出生人口,占全國大盤的三分之一左右。
相對來說,像青海、西藏、寧夏的出生率雖然依舊維持在較高水平,但總出生人口合計不足20萬。這主要還是由于它們的總人數較少。
不過,一些人口總數不算少的地方,由于出生率過低,出生人口總數也已低到了夸張的程度:2023年,黑龍江、吉林的出生人口,均已不足10萬人。而它們的常住人口合計超過5000萬。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從出生率,還是總出生人口看,廣東都堪稱是經濟強省中的例外。
不過,如今的廣東,也表現出明顯的“生不動”的跡象。
數據顯示,廣東出生人口雖已連續6年保持全國第一,但自2017年達151.63萬的峰值后,呈逐年回落的態勢。
2023年,廣東出生人口為103萬,較2022年的105萬再減少2萬。2024年是否會跌破百萬大關,留下懸念。
而另一個以“敢生”著稱的省份山東,可謂是“前車之鑒”。
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山東歷年出生人口一直維持在百萬以上。其中,2016年的出生人口更是達到178萬。
但2018年開始,山東出生人口就“急剎車”。至2023年,山東出生人口僅61萬。短短7年時間,縮水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從常住人口看,作為經濟強省的山東,也于2022年開啟人口負增長。2023年,山東常住人口減少近40萬,僅次于河南。
03
為何各省的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長情況,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這背后的原因很復雜。如果僅從出生率看,除了地域出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與人口結構息息相關。
比如,出生率最低的區域——東北,恰恰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地方。
與此相對,目前8個自然增長率為正的省份,廣東、廣西、貴州、新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的老齡化程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正視這一規律,其實引申出一個很大的現實問題,即在鼓勵生育的今天,到底哪些地方更該發力?
首先,那些常住人口減少、老齡化嚴重的地方,當然最先感受到人口縮水和出生率下降帶來的影響。
因此,鼓勵生育,無論是完善生育服務,還是真金白銀“獎勵”生育,似乎都應該更有緊迫感。
但這背后不得不正視的悖論是,這些地方的人口結構本身更老化,同樣的生育激勵投入,可能遠沒有人口結構更年輕的地方帶來的效果更明顯。
同時,一些出生率下滑,但依靠常住人口凈流入,依然能夠維持人口增長的區域,也并不等于可以高枕無憂。
畢竟,隨著其他地方的整體出生人口規模縮小,可供汲取的人口資源也勢必萎縮。
事實上,這幾年主要一二線城市的人口增速均普遍放緩,就已經發出了警示。
可以說,在應對人口變化上,恰恰是最需要“一盤棋”思維了。
04
人口變局加速推進,相關的生育政策也在加密調整。
最近就有幾個非常明顯的信號。
一是,上個月中旬,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披露,中國人口與家庭發展狀況抽樣調查已進入組織實施階段。
此次調查的一個重要主題便是,聚焦影響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主要因素,了解家庭在生育養育方面的現實困難和需求,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原因,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
二是,上個月底出臺的相關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罕見明確,“各地要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
在我們的現實語境下,看一件事的受重視程度,其是否與“一把手”結合在一起,往往是個非常實在的指標。
事實上,之前的限制生育政策之所以能夠執行得如此徹底,就是與“一把手”掛鉤有直接關系。
當然,限制和激勵生育,是兩回事。具體效果,還待觀察。
其實,參照全球的經驗看,鼓勵生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國內的一些實踐,似乎效果也并不明顯。
如作為三孩政策實施后,全國第一個推出育兒補貼政策的城市——攀枝花,其目前的人口走勢,就與政策的預期有明顯落差。
但是,越復雜,應對越需要趁早。
具體對各地來看,只有真正善待人口、具備公共服務競爭力和就業承載力優勢的地方,方能在人口大變局中,獲得主動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