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子柒歸來
熱搜第一、漲粉第一
李子柒王者歸來。
昨天,她發布了歸來第一條視頻。3分鐘時間,直沖海內外各大社交平臺熱搜榜第一。
一夜之間,抖音漲粉超500多萬,微博漲粉近200萬。
目前還在光速增長中。
如果算上快手、小紅書、B站、視頻號、微博、YouTube等多個平臺,漲粉量更加驚人。
流量女王,舍她其誰。
子柒一出,誰與爭鋒?!
這次強勢回歸,李子柒再次證明了:她的視頻里,有直擊心靈的密碼。
慢生活,田園牧歌,東方美學,詩意的棲居......
都是我們心心念念的詩與遠方。
2
她是詩意生活家
也是心靈療愈師
她這一次的視頻里,依然詩意盎然。
夕陽一寸寸往西山沉沒,倦鳥歸林,山風漸長。
月色過亭,夜草染露。
光線迷蒙中,視頻里的世界,有故鄉之感。
從前,她做秋千、流觴桌。
這一次,她做 “森林衣帽間”。
袖子一擼,竹子一扛,柔弱小女生化身大力士,二話不說,就地開干。
有個小細節是,她在勞作之時,不經意間露出手臂肌肉,令人佩服不已。
制作過程依然唯美。
東方美學無處不在。
慢慢地,一個擁有星空頂、竹地板、圓形竹編窗、360度旋轉的圓形竹門的衣帽間,出來了。
屋外,樹影婆娑,花草環繞。
屋內,和風過堂,氛圍精雅。
她再次化身夢想家。
將夢,變成現實。讓美,落地生根。
在觀賞過程中,無數人再度被療愈。
在充滿壓力與戾力的生活里,能找到這種美好、寧和的視覺享受,真的太難得了。
3
她傳播美
也拯救傳統文化
李子柒在認真勞作。
也在為傳統文化領路。
這次復更的首支視頻,就向世人展現了中國“非遺”文化。
——漆器。
漆器,制作困難,原料稀缺,造價高昂。
因此,日漸遠離日常生活,被人淡忘。只有非遺傳承人們,還在死磕與堅守。
李子柒看到了這種珍貴的非遺藝術。
決定制作漆柜。
工藝極為復雜。割漆、木材打磨、底漆處理、雕漆和裝飾......都要求技藝高超,耐心過人。
從視頻可以看到,她的制作時間,從2023年立夏開始,歷經小暑、秋分、立冬、大寒。
薄衣變冬襖,烈日變飛雪,足見其漫長和不易。
俗話說“百里千刀一斤漆”。
她爬上二三十米的爬梯,頂著烈日,上樹割漆。
沒什么防護措施,看得人心驚膽戰。
我查了一些資料,她采用的是四川漆藝獨門絕技——
雕漆隱花。
這種技藝做出的成品,漆面若隱若現,強光照射下又熠熠生輝。
但制作要求也高。
底灰、底漆要恰到好處;
雕刻要下刀無悔,毫無破綻。
而李子柒不論是雕刻,還是做灰,都流暢嫻熟。一看就練習了很久,已然是老手。
這一次,她選擇用麒麟作為圖案。
麒麟是祥瑞,有話說:麒麟回頭,萬事莫愁。
做出來以后,正常光線下是黑色。一開燈,金箔麒麟浮現,熠熠動人。
二十分鐘的視頻,每一幀都是美學暴擊。
三年了,她依然在用詩意與美,傳統文化與田園生活,為大家做精神馬殺雞。
4
是當代人的剛需
李子柒是一個異類。
她不疾不徐,不慌不亂。
能在復出后連更3個視頻,也能3年無聲無息。
她的內容不蹭熱點,不博眼球。不追著流量跑,也不被利益帶偏。
她的視頻講究美。
而“美”,恰恰是當代人的剛需。
浮世喧囂,紅塵紛擾,人心浮躁。
我們渴望精神的歸宿。
渴望詩與遠方。
她就用鏡頭,為網友,也為世界,創造一個寧靜美妙的精神原鄉。
花前籬下,飲茶讀書。
花香盈袖,清風入懷。
在塵事不侵的院子里,謀生也謀愛。
她以鮮花作宴。
烹飪一日三餐。
也以文化入饌。
制作充滿古色古香的曲水流觴。
順時而生,適時而食。
用最時令的食材,做最詩意的食物。
二月梅花粥,三月桃花醉,
四月櫻花茶,七月炸荷花,
八月茉莉醬,九月桂花酒......
低頭賞味,仰頭看星。
不問繁華,只問初心。
她發現美,創造美。
俗世煙火,人間草木,經過她的鏡頭,成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卷。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
李子柒深諳東方審美,并巧妙再現。
她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式審美,可以跨越語言、時間與種族,驚艷所有的眼睛,所有的人心。
5
是普世的良藥
她以美,療愈了心靈。
也以善,關照著世界。
6歲時,李子柒父親去世。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后來,爺爺又突然離世。
走的那天,爺爺一遍又一遍對奶奶說:“一定要把她的書供出來……”
年邁的奶奶無力撫養孩子長大,走投無路,四處求人。
聽說婦聯管貧困失學兒童,就找到婦聯,找人說好話。
“這孩子太苦了,這孩子太苦了……”
幸運的是,李子柒得到了城里好心人的救助。得已繼續上學。
李子柒說:“我的世界有人給了我一束光,所以我記著這束光,很迫切地想把這些溫暖傳遞給更多人。”
她曾被善意關照過。
于是,也以善意,回饋這個世界。
早年收入微薄,卻一直資助四川平武的孤兒完成學業。一堅持就是8年。
2015年時,她幫助90多歲高齡老婆婆義賣帽子。
2019年李子柒加入微博扶貧助威團,幫大涼山地區賣雷波雞蛋。
之后,李子柒又以中國扶貧基金會善品扶貧大使身份,幫助雅安蒙頂山銷售紅心獼猴桃。
2019年,李子柒攜手新浪楊帆公益基金,為四川省的三所小學捐贈圖書室。
2020年新年伊始,李子柒向北川9所小學捐贈100臺電腦。
同時,她成為成都非遺推廣大使,讓世界了解珍貴的文化遺產;
她擔任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關注農民的喜與悲,得與失。
淋過雨的人,想為別人打把傘。
經歷過黑暗的人,想為別人亮一束光。
如今,她成了光芒本身。
照亮無數人走出黑暗。
6
責任感
是她所向披靡的流量密碼
有人曾這樣評價她:沒有責任感,成不了李子柒。
如果追名逐利,她只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網紅。
但是,因為有文化責任感,她認認真真地,向世界輸出東方審美、中國文化。
她將審美根植于骨髓,融入于呼吸。
于是,她的視頻里,既有柴米油鹽,人間煙火,也有詩酒花茶,歲月清歡。
還有四時八節,春花秋月,更有筆墨紙硯,書香染心。
消失在互聯網的三年時間里,她一直都在深耕非遺和傳統文化。
據澎湃新聞報道,李子柒停更時,去了20多個省,拜訪了100多名非遺文化傳承人,學藝、對談、深耕研究民俗文化。
她學習傳統蜀繡。
制作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從羊毛上整合而成。
墨。自己打汁磨墨。
紙。從枯木開始造紙。
硯。親自一點點研磨。
最終,古香古色的中華瑰寶,油然而生。
甚至,她還以一己之力,還原了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
她還以自己的巧思,還原了已經失傳的魏晉時期的“曲水流觴”。
制作水池。
打造詩意盎然的“曲水”。
曲水之上,美食流轉。
來人品茗鑒食,以詩會友,樂趣無限。
因創意驚艷,視頻太美,網友們紛紛稱贊:這是真正的中國文化啊。
她受到央視褒獎,被人民日報、共青團、央視新聞等官媒點贊。
在國外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她成了一種文化,一個享譽世界的華夏文明傳播者。
也有了很多頭銜,“成都非遺推廣大使”,“十大女性人物”,“年度文化傳播人物”……
她說:“很多非遺文化,像極了一個垂暮的老者,站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回望,就是那種無力感。所以他需要被很多人看見,需要被很多人關注。”
她想抓住那些吉光片羽。
將千百年前的文明與詩,智慧與美,復刻出來,告訴所有人:
它們燦爛過歷史。
驚艷過歲月。
7
復出不為錢
不會直播帶貨
只想做好三件事
她的復出,不是作為網紅復出。
而是作為“非遺守護人”復出。
所以,她也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拒絕直播帶貨,不會不擇手段賺錢。
她只想做好三件事。
一是做好與鄉村振興相關的事情;
二是想傳承傳播非遺文化;
三是盡她所能,引導青少年向善向美。
如此有良知,有擔當,不愧是我們等了3年的李子柒。
我總覺得,一個人,有了文化擔當,就有了文人風骨。
有了風骨,不貪名利,不畏風浪。
就能稟承信仰,始終堅定前行。
也能出走多年,歸來時,仍是全民白月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