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題主這個問題完美解答了為啥國家要堅決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的現狀。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么小的孩子更是【一切按興趣來】。
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可以玩很久,不感興趣的是各種方式抗拒。
我家女兒現在也是正在上大班,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還想玩。”
但是,她同樣也很愛“學習”,喜歡看繪本,聽天貓精靈講故事,還喜歡偶爾跟著我們寫字。
分享一下我的育兒心得和想法,希望對大家能有一點幫助。
一、學習不一定是苦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學習就一定是苦的嗎?
在很多父母眼里,學習是痛苦的代名詞。
無意間,你或許跟孩子說過。
“以后上學了,就沒時間玩了。”
“以后讀書好辛苦。”
為了勸孩子學習,有些會給孩子“畫餅”,告訴孩子學習有多重要,決定著你未來的財富、地位……
為了讓孩子學習,有些會給孩子“賣慘”,爸媽為了供你上學,多不容易,你要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我們。
或是誘惑孩子學習,你考到多少名次,我給你什么什么獎勵。
總之,為了讓孩子學習,父母各有各的方法,但這種勸學方法的背后有一個相似的邏輯。
就是:學習是苦的。
為了未來好,你現在要吃苦;
你不好好學,爸媽吃苦;
你不認真學,我現在就給你吃點苦頭;
學習很苦,所以爸爸媽媽通過獎勵來激勵你學。
但是要是學習像“苦藥”,哪個孩子愿意每天主動去吃?
很多時候愛不愛學習,不是學習難易程度、無不無聊的問題。
而是認知的問題,是孩子最初接觸學習時,形成的印象是什么。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如果合理引導,學習可以是充滿樂趣的。
這一點父母就先要改變自己的認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有意無意的向孩子宣導:“學習=吃苦”這樣的想法。
二、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孩子感興趣的事。
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最佳的“自由探索期”。
孩子沒有學業壓力,想學什么都可以,是建立興趣愛好的黃金時期,
哈佛大學教授曾提出過一個“多元智能模型”。
這個模型里提到了7種孩子的基本智力類型::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思維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省智能。
可以簡單理解為孩子感興趣或先天比較擅長的天賦。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日常表現去分析、定位。
又或者生活中多帶孩子去參與、去感受。
天南海北地旅行,科技館、音樂會、圖書館、菜市場、戶外活動等,都可以參加。
多元智能模型只是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孩子,不是讓我們去給孩子定性或者貼標簽。
只是在這些參考項目里,需要父母去多觀察,孩子對一些或某些興趣強一些。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三、讓學習變得有趣
兒童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就說過:
“兒童有自己的工作,一種偉大的、重要的和困難的工作,那就是造就人的工作。
”
孩子有他們獨特的學習方式,那就是在游戲中創造自己。
孩子不會關注有沒有用,他只關心有不有趣。
所以,想讓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愛學習,就要讓學習變得“好玩”。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正好他們家在教3歲的孩子學英語。
媽媽讀一個單詞,要求孩子讀三遍。
一開始孩子還挺認真的,大概過了5分鐘。
孩子就有點坐不住了,開始左顧右盼,故意拖延。
朋友也開始生氣,很兇的對孩子說:“學習的時候就學習,認真點?!?/p>
被媽媽說了一頓后,孩子明顯好了一點,過了一會又開始照舊。
朋友跟我說,想給孩子做個英語啟蒙真的太難了,感覺要把自己氣出問題。
我問了她一個問題:“這種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有點無聊?而且以后孩子想起學習的時候,會覺得學習很有意思,還是很痛苦?”
朋友想了想,這樣學確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啊。
如果把幼兒園孩子的學習模式變成刻板、無聊的考試,我想孩子們會很快失去學習興趣。
看看現在市面上的早教、繪本、幼兒英語APP,哪個不是做得妙趣橫生。
先吸引住孩子的目光,才有開始的可能。
其實,孩子最初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好奇的,甚至什么都想學。
感興趣只是喜歡的開始,怎么讓興趣加深和保持才是關鍵。
在《點燃孩子的學習動力》一書中寫道,錯誤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興趣和動力。
其中4種最容易打擊孩子學習動力的方式如下:
1.過于枯燥,缺乏趣味:如,要求年幼的孩子像成人一樣,坐好認認真真地聽講;
2.過于急迫,缺乏饑餓感:如,孩子沒興趣,父母迫不及待地為孩子選擇學習項目;
3.過于功利,錯誤認知:如,過早地把學習和孩子未來的成就、利益結合到一起;
4.錯誤實施獎勵或懲罰:如,獎勵了孩子本應做好的事情,而懲罰了孩子做不到的事情。
反之,我們可以這樣去做:
用孩子喜歡的游戲形式,父母不做過多干預,給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或許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
在《游戲天性-為什么愛玩的孩子更聰明》一書中是這樣寫的:“玩耍能促進孩子許多領域的發展。例如,玩耍能讓孩子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還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注意力,推動他們的社交發展?!?br/>
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在好奇心的趨勢下自發形成的,有趣才是孩子能持續學習的動力。
比如:
英語啟蒙,和生活結合,就像孩子學說話一樣,英語是一門語言。
實物教學:讓孩子知道Apple=;
加強記憶:問孩子吃不吃Apple,請孩子去拿一個Apple來;
靈活運用:家里每人取一個英文名,你叫Apple,我叫banana。
數學啟蒙,玩數字接龍游戲;
我說1,你說2,我說12,你說34;
運算能力,數數能力,給零花錢去買東西;
孩子有數字敏感期、有識字敏感期,在這些時候,用有趣的游戲跟孩子一起玩。
下次保準孩子還找你陪她玩,或者跟好朋友玩。
四、保持學習饑餓感
孩子說想吃蘋果,接下來家里一個月都是蘋果;
孩子再怎么喜歡吃蘋果,估計也愛不起來了。
學習這件事,父母越積極,孩子越冷淡。
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父母一股腦給孩子塞一堆東西,做一堆功課。
你會發現孩子一下就沒那么大興趣了。
大人有時候也這樣,比如有時候你想下廚自己炒個菜。
然后有人一直在你旁邊說,這樣好,這不行,甚至搶過你的勺子幫你炒。
你會發現你最初想做法的想法一下就消失殆盡。
要激發孩子持續的渴望,就不要著急一股腦給孩子提供很多知識,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疲憊感。
把握好這3個節奏:
- 渲染階段(不學內容展示成果,比如和孩子親子共讀,讓孩子感受書籍的美好、文字的力量,識字就可以自己閱讀,看很多有趣的書籍);
- 節制階段:比如孩子對閱讀感興趣時,不要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給孩子看書,而是把孩子控制在“吃不飽”的范圍,不能饑餓過度了,也不能一下子喂太飽。如果孩子能專心,我們不打斷,如果孩子出現走神等情況,立馬停下來,直到孩子提出強烈的看書要求,不管是學習還是興趣愛好,都是如此。
- 選擇階段:當孩子對寫字和閱讀都有興趣時,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孩子選擇自己要做的事,孩子因為學習某個項目,而放棄另外一個項目,這會讓他更加產生“付出感”
,從而對付出時間多的學習內容更為看重。
根據孩子的節奏,慢慢來,不要想一口喂出個胖子。
五、讓孩子獲得新鮮感和成就感
手機游戲為什么能讓很多人上癮。
因為它有很強的目標感和反饋機制,比如王者榮耀,這個賽季你想上王者,當你勝利一次上一顆星,這就是目標達成的過程,會讓人持續獲得成就感。
游戲過程中還會有反饋機制,每局游戲中,你的傷害、經濟等。
時不時還有新英雄、新皮膚出現,英雄技能進行調整,這就為游戲增加了“新鮮感”。
想要孩子對學習“上癮”,我們也可以學學游戲里的這些“心機”。
偶爾換一種游戲玩法;
有意地增加一些不大不小的阻礙,讓孩子跳一跳就能達成;
這樣孩子又有新鮮感,又感覺通過努力,自己不斷在成長,獲得成就感。
父母要及時對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做出反饋。
一個萬能的表達公式:
反饋=客觀行為描述+個人感覺表述+探尋原因和更好的辦法。
比如:我發現你現在說出的英文詞匯比之前更多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媽媽覺得很神奇。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總而言之,言而簡之。 對于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而言,或者可以說對于任何年齡段的孩子而言,讓孩子愛上學習,訣竅仍然是激發興趣,塑造新奇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