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清則淺,水綠則深,水黑則淵」,在中國云南有這么一個湖泊,站在湖泊邊緣,往后退一步是岸邊,往前走一步可能就是深淵,它就是撫仙湖。
每年都有游客被其「斷崖式水位」吞噬的新聞曝出。30多年前,有潛水愛好者在湖中發現了龐大的水下古城,有人稱這是另一個失落的亞特蘭蒂斯。
可當科考團隊和央視架著攝像機直播水下考古時,直播信號卻突然中斷,此后不久,撫仙湖的考古活動就莫名陷入了停滯期,有人說,是專家們在水下看到了不該看到的東西。
直到2020年,網友王先生在撫仙湖潛水后,把這樣一張人俑的照片PO到了微博上,「云南撫仙湖有多神秘」的話題再次沖上了熱搜。
雖然后來王先生也表示,他經常在撫仙湖潛水,這人俑應該是近期漁民或者周圍的潛店放下去的,但「撫仙湖里不簡單」幾乎是每一個云南人的共識。
這個水深達到了55層樓高的湖泊里究竟藏著什么秘密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背后的故事。
1986年
1986年8月的一天清晨,生活在撫仙湖西岸牛魔村的漁民劉權像往常一樣下湖打魚。收網時,劉權發現今天的網非常沉,不由地心想,難道是打到了大魚?
然而當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漁網拖到甲板上后,卻被網中的東西嚇得連連后退,這哪里是魚,分明是一個人的遺體。
但遺體的樣子卻非常詭異:沒有四肢,但身體軀干保存完好,周身包裹著一層石灰一樣的硬邦邦物質,呈粉白色,就像現在的石棉瓦。
事情很快驚動了當地警方。經調查,警方確認這是幾十年前落水的一位村民。可都幾十年了,為何村民的遺體會在水下保存完好呢?
有專家猜測,可能是因為村民落水后,就掉了湖水很深的位置,水中礦物質在遺體周圍發生了化學變化,導致遺體被鈣化,形成了木乃伊般的模樣。
這起事件讓當地村民想起了一個在撫仙湖邊流傳了很久的傳說,說撫仙湖底有一個尸陣,落水的人們會像活人一樣站立在水下,男人呈前傾的姿態,女人則向后仰。
更有傳言說,這些人其實都還活著,只不過從此生活在水下城市了。天氣晴朗時,還能看到他們從水中出來,上街買菜,總之傳得是神乎其神。
但傳聞終究是傳聞,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撫仙湖底尸陣的照片也都是AI合成的,不過有一點毋庸置疑,在中國眾多湖泊中,撫仙湖算得上是最特別的一個了。
撫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玉溪市境內,位于澄江、江川、華寧三縣間,距離云南省會昆明市60公里,總體形狀象葫蘆,長軸呈南北向,北部寬敞,南部狹窄。
撫仙湖的面積是212平方公里,算不上特別大的湖泊,因為在中國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11個,但撫仙湖卻是中國淡水蓄水量最大的湖泊。
中國境內有1594個淡水湖,而撫仙湖這一個湖泊就占了全國的淡水湖泊儲水量總量的1/10,原因是撫仙湖實在是太深了。
它最深處的水深達到了158.9米,平均水深95.2米,且水域情況相當復雜。撫仙湖內存在著三級大臺階式的陡崖,每一層大型陡崖都是幾乎垂直的深入到地下。
50米深的這一層是這樣很窄的一個條帶,僅僅只占了湖面面積的10%;50米到100米的深度,占了湖面面積的30%,剩下的60%幾乎全部是水深超過100米的區域。
撫仙湖的四周是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山峰,岸邊隨處可見高大的斷崖,這些斷崖訴說著撫仙湖離奇的身世。
在湖泊學中,撫仙湖這樣的湖泊被稱為「構造斷陷湖盆」,簡稱「斷陷湖」,這是由于地質運動使山體發生走滑斷裂后,局部塌陷形成了巨大盆地,盆地逐漸注滿水后,便有了今天氣勢磅礴的撫仙湖。
斷陷湖周圍常常地震頻發,地質活動頻繁。
《玉溪市地震志》中記載,從明朝中期以來的500年里,撫仙湖周遭共發生過31次破壞性地震,最大的震級有8級左右,這還不算地震以后的余震。
而撫仙湖形成的歷史可不止500年。根據地質和湖泊專家的研究結果,撫仙湖形成的歷史至少有300多萬年了。
在這300多萬年里,發生過多少次山崩地裂的災難,有多少地面城市葬身湖底,誰也不知道。
所以撫仙湖周邊村落一直流行著這么一首民謠:撫仙湖水清汪汪,百米水下放金光,阿妹快看古滇國,400里湖底有國王。1992年,生活在這里的潛水專家耿衛發現了湖中的秘密。
1992年:發現水下城市
耿衛從小在撫仙湖邊長大,20歲那年成為了一名職業潛水員。一次,他在撫仙湖潛水時,由于貪戀湖底美景,突然發現氧氣瓶的氧氣已不足,他奮力擺動雙腳浮出水面,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一條巨大的魚,豎直往上游。
《澄江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說在撫仙湖中,有物如馬狀,渾身潔白,背負紅斑,丈尺許,時出游水面,迅速如飛,見者屢獲吉應。
意思就是在撫仙湖中有身形巨大的水中生物,偶爾會躍出水面,見者都會交好運。
江西衛視的一檔探秘節目中后來揭秘說,耿衛見到的巨型魚可能是淡水中的巨物---大青魚,魚的身長可達2米,重達100多斤。巨型生物的謎團是揭開了,但更大的謎團還在后面。
1992年5月2日,耿衛潛游至撫仙湖東北面水域時,發現了很多長滿水垢和青苔的石條,這些石條很規整,棱角明顯,一看就是人工打磨出來的。
耿衛潛水這么多年來,從未在水下見過這樣的石條。在隨后的幾次探險中,耿衛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這樣的石條,規模之大,令人震驚。
此后幾年,耿衛開始針對性地對撫仙湖東北水域進行潛水考察,還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潛水員組成了一個探險小隊。
他們甚至借來了專業的聲納儀器,繪制了一張撫仙湖東北面水域的水下遺跡分布圖,把水域分成了12個區域,進行拉網考察。
在其中一個區域,40米深的地方,耿衛發現了9根規則排列的木樁。
他本來想帶些樣本上岸研究的,但是由于木樁在水中浸泡太久,耿衛的手剛一觸及木樁,木樁就像浮泥一樣隨水飄走了。
耿衛猜測這些水下木樁會不會是古人干欄式建筑的呢?很快,接下來的潛水探測印證了耿衛的猜想。
他們在一些石條上發現了圓形孔洞,把這些孔洞連接起來,居然形成了一個規則的長方形,很像干欄式建筑的的基底。
上個世紀90年代,耿衛和他的探險小隊共潛入撫仙湖中38次。一開始,他們只是用文字的形式,寫下潛水日志,后來,向朋友借到了數碼攝像機,帶至水下拍攝。
2000年的時候,耿衛將這些年來積攢的資料、照片和視頻進行了整理,然后以報告的形式,遞交給了云南省相關部門和專家。
2000年11月13日,云南《春城晚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撫仙湖里有古城》的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報道中,耿衛被稱為了「撫仙湖水下古城的發現者」。
接下來,2001年和2006年,國家權威考古專家和湖泊專家攜帶專業設備,對撫仙湖進行了2次探秘。
2001年:第一次科考
2001年6月3日,央視近70名工作人員齊聚撫仙湖畔,這是中國電視史上首次嘗試水下考古直播。
直播動用了大小船只10余艘,參與其中的考古和湖泊專家近10名。
用于考古的潛器是白色的「魚鷹一號」,重達14噸,考古人員在里面可以通過潛器上配備的水下探測系統和聲納系統進行探測。
6月3日上午8:18分,潛水隊員們離開考古船,潛入湖中。他們有的負責拍攝,有的負責取樣,有的負責測量。
然而,上午10:30分時,進行了168分鐘的直播戛然而止。事后,有報道稱,直播停止的原因是遇到了水下事故,險些給水下考古工作者帶來生命危險。
也有說法是原計劃的直播時長是120分鐘,但由于收視率太高,央視臨時決定追加了一些時長,進行到168分鐘時,考慮到后面的欄目安排,不得不中斷直播。
但最廣為流傳的說法還是考古隊在水下看到了不方便公開的東西。
如今完整的直播視頻已經找不到了,但網絡上依然有當年那場劃時代直播留下的種種痕跡,比如鋪天蓋地的報道。
據央視統計,2001年的那次水下考古直播創下了36%的奇高收視率,但相比收視率,那次考古的關鍵性發現并不多。
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考古工作者從水中打撈出了一些巨型石塊,其中一塊1.8米長的青石板上刻有龍的浮雕。
頭上長角,但沒有爪子,身上也沒有鱗片,從畫風格來看,應該是秦代以前龍的造型。
在兩塊青石板間的黏合物中,考古專家還發現了一枚貝殼。應該是遺跡沉入水中后,貝殼附著在了建筑體上,所以可以判斷貝殼的的年代要晚于古遺址的建筑年代。
后來的炭14檢測顯示這枚貝殼距今大約有175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古遺跡一定是在這之前就沉入湖中了。
專家稱,耿衛發現的撫仙湖水下的古遺址,可能是一座城鎮,也可能是一個大村落。
可古遺址的全貌是怎樣的?面積有多大?是屬于什么文明的?這些問題統統沒有得到解答,帶著疑問,2006年,考古界又組織了另一次撫仙湖科考。
2006年:第二次科考
第二次科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牽頭,2006年6月16日,隨著巨大的水下攝影機被放入水中,第二次撫仙湖探秘正式開始。
這次,科考隊仍然聚焦在耿衛發現水下建筑的撫仙湖東北水域。
很快潛水員就做出了一個發現目標的手勢,并且指向了一塊突出的石頭。石頭上雕刻著一張略顯猙獰的人臉,眼睛細長,嘴巴里有鋸齒狀的牙齒。
專家推測這張人臉應該是祭祀雕刻的一種,雕刻人臉的巨石是一個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大型祭臺的一部分。
祭臺殘高19米,一條底邊長90米,共有5級臺階,每一層都由石材建成,如今常被稱為「撫仙湖水下大金字塔」。
第一層臺階的石條上,發現了人工刻鑿的符號、幾何形圖案、人面紋圖像和排列整齊有序的一些圓形石孔。
不僅如此,祭臺周邊還大大小小分布著十多個建筑廢墟,綿延在2.4平方公里的水域中,這比掩埋在火山灰里的「龐貝古城」還大出2倍多。
那么撫仙湖水下的這些遺跡究竟是哪一時期的文明留下的呢?
起初,有專家推測,這可能是曾經在云南境內神秘消失的古城俞元。西漢王朝在撫仙湖一帶設立了俞元城,《地理志》記載,撫仙湖在俞元城的南面。
但隋唐之后的史料中,俞元城就像被抹去了一樣,再也沒有任何記載了。澄江當地一直有這樣的傳說「俞元古城沉到了湖底。」
可細細推敲后,很快有人發現,撫仙湖水下遺跡是俞元城的說法根本無法成立。
因為唐朝史料中還有關于俞元古城的記載,唐朝距今有1300多年,也就是說,那時候俞元古城還是存在于世間的。
而剛才我們提到,專家通過對附著在撫仙湖水下遺跡上的貝殼進行碳十四測定,確認水下建筑距今至少1750年。
2001年第一次科考時,專家們發現的龍型浮雕甚至表明建筑是秦代之前建造的。
由此引出了關于水下建筑的第二種猜測,古滇國國都。
神秘的古滇國
古滇國是古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幾大古國之一,出現于戰國初期,在云南歷史上大約存在了500年,后于西漢初年神秘消失。
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了他統一天下的最后一個障礙,齊國。自此中國歷史上,長達1800年的封邦建國制度結束。
諸侯國分立的現象,再也不是歷史的主流。六國滅亡之后,天下收歸一統。
原來的六國貴族,都失去了原有的權勢,但,也不盡然。《史記》記載「秦滅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意思是,秦朝將西周分封的諸侯都滅掉了,只有楚王室的后裔中,還有一位滇王。
「滇」就是今天云南的簡稱,這個名字源于位于昆明的湖泊滇池,而滇池與撫仙湖之間只相隔30公里。
早在公元前4世紀末,楚國國君楚頃襄王欲向西南方向開疆拓土。
楚國大將莊蹻率大軍沿長江而下,將巴、黔中以西的地區都收歸楚國的領土范圍,一路打到今天的滇池、撫仙湖附近。
相比于沿途的崇山峻嶺,滇池周邊地方都極其富饒。公元前277年,莊蹻本打算原路返回楚國。但這時,秦國的兼并戰爭已經打到了西南。巫郡、黔中地區,已經被秦軍攻下。
莊蹻班師無路、歸家無門,無奈之下,干脆留在了云南,依靠著從楚國帶來的大軍,在這天高皇帝遠的滇池之畔當起了土皇帝。自此在西南邊陲,出現了一個「滇國」。
由于西南群山的屏障,中原政權一直以來都對滇國知之甚少。關于滇國,最著名的典故,要數滇王對漢使臣的那句「漢孰與我大?」。
滇國誕生100多年后,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經滇國時,由于彼時的滇王嘗羌已經對中原感到很陌生了,便對張騫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漢朝與我的滇國相比,哪一個更大呢?」
后來,張騫一行人又去了夜郞國,夜郎國王問了同一問題,世人只知「夜郎自大」的成語,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是滇王發問在前。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就在這之后不久,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滅了勞浸、靡莫,大軍逼近滇國。
由于滇王嘗羌開始就對漢朝懷有善意,因此沒有被誅殺,他帶領子民歸順了漢朝。
漢武帝把滇國設置為益州郡,賜予了嘗羌「滇王王印」,讓他繼續管理他的子民。可離奇的是,此后滇王連同他的子民就從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以至于后世甚至懷疑,根本沒有什么古滇國,它只是夜郞國的別名,是司馬遷誤記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滇國太小,文化不發達,所以沒有記錄價值。
但1955年的一項考古發現,讓這些懷疑的聲音都消失了。
那一年,考古專家在云南昆明市晉寧區石寨山發現了一片古墓群。此后的40多年間,古墓群經歷了五次發掘,出土了戰國至漢代的古墓86座。
考古人員在6號墓中發現一枚完好的金質印章,印面2.4厘米見方,通高1.8厘米,印鈕為蛇形,上面用陰刻篆體刻著「滇王之印」四個字。
這枚印鑒的出土證明了司馬遷并沒有誤記,古滇國確實存在,石寨山遺址也被認定為滇王及其親族墓地。
隨后,石寨山遺址附近的天子廟古墓群、昆明羊甫頭墓地、撫仙湖畔的李家山古墓群等遺址也陸續被發現,它們都屬于古滇國文化。
這些遺址中共出土了超過1.5萬件青銅器, 有戈、矛、劍、鉞等兵器;也有鋤、鏟、鐮、錐等生產工具;還有銅鼓、編鐘、葫蘆笙等樂器,以及貯貝器、扣飾等生活用品。
這些青銅器鑄造精良,種類繁多,說明古滇國并非蠻荒不開化的國度。和三星堆的古蜀文化一樣,古滇國也沒有文字,但豐富的青銅器就像是他們給后人留下的無字史書。
在古滇文明中,有一種獨特的青銅器,貯貝器,就是用來貯藏海貝的容器,有點像今天的攢錢罐,要知道海貝在當時可是來自異域的珍品,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古滇人貯貝器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征,那就是頂部,也就是蓋子上,由圓雕的立體人像和動物像構筑的群雕組合,表現戰爭、祭祀、狩獵、放牧、歌舞、紡織等場面性內容。
這一特征在華北、中原和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化中找不到淵源,卻與三星堆的銅神壇、銅神樹有相似之處。
這是石寨山遺址出土的古滇人詛盟場面貯貝器;這是「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這是「戰爭場面疊鼓貯貝器」。
而這是三星堆八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神壇」,展現了古蜀人的祭祀場景。
無論是工藝敘事,還是高鼻梁等人物面相特征,古滇明文與古蜀文明都有相似之處,但兩大文明之間卻相隔了近1000年。
所以有人說,也許古滇人就是古蜀王國的遺民,古蜀國滅亡后,他們沿著幾條路線遷徙,其中的一支一路南下到達了今天的滇池、撫仙湖一帶。
那么古滇人后來又去了哪兒呢?主流學者會告訴你,隨著中原王朝越來越強大,古滇文明逐漸衰弱,就這樣融入到中原文明當中去了。
但云南當地人更相信另一種說法:古滇人擅長巫蠱之術,他們掌握著上天入地的法門,在一次地震中,他們的都城沉入了撫仙湖中,此后他們就像消失的亞特蘭蒂斯人一樣,隱居到了地心世界。
不信你去看看撫仙湖中的水下城市,地心世界的入口也許就在158米深的湖水中央。這就是當地民謠「阿妹快看古滇國,400里湖底有國王」的由來。
我再來跟大家說一組更驚奇的數據吧。剛才我們提到,2006年,科考隊測算出的撫仙湖水下祭臺的面積是3000平方米,但這個面積僅占撫仙湖總面積的20萬分之一。
祭臺周邊建筑廢墟所綿延的水域,2.4平方公里,也只占撫仙湖面積的1%。祭臺所在的位置是在東北角40-50米深處,也就是在撫仙湖深度最淺的那一層帶狀臺階上。很難想象,撫仙湖水面底下究竟還有多少秘密等待人們去破解。
2011年:第三次科考
201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研究員潘繼征帶領團隊,對撫仙湖進行了第三次科考。
這一次,他們把目光聚焦在了湖泊的最深點。他們乘坐快艇來到了湖泊北側,在湖面上幾經測量,尋找湖泊南北軸和東西軸的交匯處,那里應該就是斷陷湖的最深處。
冬春季節,撫仙湖上盛行西南風,又由于撫仙湖是夾在南北走向的裂谷中的,風被兩旁的山體擠壓著涌向湖面,導致潘繼征乘坐的船只劇烈晃動。
但幾個小時后,他們還是成功定位到了最深點。隨后,潘繼征往水下放入了「水質剖面探測儀」,儀器上有多個探頭,每一個探頭每一秒鐘會采集一個數據。
最終,他們收集到了901個有效數據,儀器最深到達了水下152米。數據顯示在這個位置,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依舊有3.8毫克每升,這在淡水湖泊中非常罕見。
要知道一些湖泊中,水下幾米的深度,溶解氧的含量就接近于0了。有氧氣就很可能有生物,但撫仙湖水下150多米的地方究竟生活著什么,還要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考察了。
帽天山
位于撫仙湖東北角10公里處有一座叫做「帽天山」的山峰,這是另一個巨大的科學寶藏。因山形像頂草帽,遠看像頂著天一樣,帽天山故而得名。
1984年7月1日,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教授侯先光到帽天山考察,他手拿一把小鎬在一塊巖壁上敲了一下,一塊硬幣大小的白印狀化石出現在他眼前。
侯教授驚呆了,因為他一眼就認出了這是納羅蟲化石,這可是5億年前的東西啊。
是侯教授的這一榔頭敲了帽天山的神秘面紗,如今帽天山被譽為「世界古生物的圣地」,這里是澳大利亞南部埃迪卡拉山區和加拿大落基山脈之后,世界第三個寒武紀化石地。
帽天山上遍布著層層疊疊的泥巖,泥巖是沉積巖的一種,1cm厚的泥巖記錄的是100年左右的歷史。
而撫仙湖畔的這座山峰上沉積的厚厚泥巖的年齡可以追溯到5.41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
寒武紀在長達38億年的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它用短短500萬年就奠定了所有現代動物的基礎,絕大多數的動物的「門」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帽天山上的這些泥巖震驚了考古界,因為現在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都可以在帽天山上找到遠祖,還有一些已經滅絕的動物遠祖。
帽天山動物化石群中有一些是世界上從未發現和報道過的,被發現后,就以發現地命了名,比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跨馬蟲、云南蟲、尖峰蟲等等。
而300多萬年以前,撫仙湖和帽天山是連為一體的,是地質運動導致了撫仙湖地層的陷落,那里的化石自然也跟著沉入了水底。
不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湖底淤泥中的化石沒有沒有重見天日的一天。撫仙湖流域還有很多難得一見的奇觀。
比如在連接撫仙湖和星云湖的玉帶河中部岸邊有一塊巨石,名叫「界魚石」,撫仙湖的抗浪魚和星云湖的大頭魚,游到此處各自回頭,形成了有名的「兩湖相交,魚不往來」的奇觀。
經科學勘察,主要原因是兩湖的水溫、水深和營養環境都不相同,兩湖中的魚生活習性也不同,這才導致了這種現象。
還有撫仙湖青魚陣。自古撫仙湖就有「青魚集陣拜龍王」的傳說,但凡見過青魚陣的人都會為它的壯觀和神秘而津津樂道。
上千條青魚在大魚的引領下,排成魚陣,時而呈「一」字形,時而繞成圓圈,宛若水中芭蕾。
然而,撫仙湖的科考活動似乎在十幾年前就停止了,此后網上再鮮有關于撫仙湖科考成果的報道。
有人說這是因為目前考古技術有限,水下作業非常困難,搞不好會破壞遺跡和撫仙湖的水下環境,所以考古就停止了。
也有人說,20多年前央視的那次直播就是為了收視率的作秀,無論古滇國國都,還是俞元城,他們建筑結構都應為土木結構,而撫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結構卻以石塊為主。
但無論如何,300多萬年來撫仙湖水下藏著無數秘密是不爭的事實,這些秘密就在那里,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