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是市場的選擇。
喜茶纖體瓶系列又上新了,這回主題是補水,用了新鮮黃瓜。
奈雪的不加糖健康果茶系列也更新了,主風味是奈雪的招牌草莓鮮果。
滬上阿姨率先上新了車厘子系列,主打車厘子果肉與草莓果肉滿滿的爽感……
最近的果茶新品,原料構成似乎都在想象之中。再縱觀今年的產品出新,品牌們似乎不再跟小眾水果較勁了。
01■
越小眾,越“卑微”?
今年好像沒有任何一個小眾水果,能像當年油柑、黃皮那么出圈。還在堅持做小眾水果的,更多是區域性品牌,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
比如貴州的茶飲品牌“去茶山”,招牌就是用當地刺梨汁做的產品,但反饋頗有些兩極:“味道很霸道”“酸的發苦”“酸酸的,過后是回甘啊”……
為了推廣貴州刺梨,它在點單程序中還有一句提示:“給貴州刺梨一個機會,堂食喝不慣可換。”這聽來多多少少有些卑微。
不過因為這句話,確實有不少消費者嘗鮮,并對口味感到意外好喝,在社交媒體上替它說好話:“我愿給你一萬次機會。”
而將刺梨應用于茶飲,并且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讓更多人知曉并嘗試的,滬上阿姨算是第一個。靠著刺梨獨特的風味、高VC的營養優勢,也讓滬上阿姨在當年小眾水果茶熱潮中收獲不少關注度。
不過,小眾水果之所以小眾,當然有其原因。除了產地因素,更多是口味接受度,網絡上這么描述刺梨的口味:酸甜微澀,刺梨原液有些類似于沒加木糖醇的涼茶,有些人可能無法接受這種味道。
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因為受眾小,所以水果才小眾。用這個品類做的茶飲、咖啡,優勢很明顯:新鮮少見,能引流;容易在大眾品類里做出差異化,記憶點深;打爆一個單品,就能打響一個品牌。
但難點在于,如何用小眾的水果,做出大眾的口味?否則,服務的還是小眾群體。
02■
流行變了,產品策略就變了
根據快報往期整理的茶飲品牌上新盤點可以發現,今年的產品發展分為兩條線:
一條是輕乳茶脈絡的,區別在茶、奶風味。
另一條是果茶、蔬果茶系列,茶飲品牌們應用了大量品種繁多的水果與蔬菜,有大眾的、平價的,也有小眾的、高價的,但大部分都以復配為形式,時令為風味,仿佛一杯果茶就喝出了四季。
六月份,水果應用以桃、鳳梨、青提為主;七月份,青提、檸檬、葡萄位列前三;到了八九月,應季的石榴、柿子、梨開始步入主場……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將迎來莓果類、柑橘類主題的爆發,但跟往年不同之處,可能在于蔬菜的加入。
6月、7月茶飲咖啡水果應用排行榜
今年一整年,茶飲品牌都在往更穩的方向走,產品策略也更穩健。細分賽道的品牌堅守其陣地,比如原葉鮮奶茶玩法在茶,比如蔬果茶玩法在復配;更多品牌往全品類發展,大而廣,多而全,“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水果甚至蔬菜的品種。
今年只有一個火爆的元素是例外——羽衣甘藍。
將它應用在茶飲中,通常復配有蘋果、鳳梨、青提或其他水果與茶湯,風味并非以羽衣甘藍為主。為何消費者都在追捧?
嚴格來說,羽衣甘藍不完全小眾,它在健身、輕食、代餐一類的圈子里早就大名鼎鼎,這確定它的基本盤足夠大。事實上,今年也不是它第一次出現在茶飲中。
但在產品口味之外,今年最大的主題是“健康”,不管哪個細分賽道,博出位的產品最大亮點一定有“健康”二字。
很多茶飲品牌都在產品中加入羽衣甘藍,或者是小麥草、黃瓜、芹菜等蔬菜,都是最契合健康主題,順應了消費者的期待。
同理,不只是綠色的蔬菜,其他顏色的胡蘿卜、番茄、甜菜根、紫甘藍、甜椒等可以生食的蔬菜,在健康與獵奇的雙重話題下,未必沒有入飲的可能。
胡蘿卜入飲
茶飲越玩花樣越多了,有時候打開產品思路的,是消費者的接受度。
第一重是心理的接受度,看似不尋常的搭配,在種種合理的引導下,讓消費者從不接受到嘗試,靠得是營銷力,也靠品牌力帶給消費者信任感。
第二重是口味的接受度,這就要看產品研發與供應鏈的水平,消費者樂于接受的飲品,追求的一定是平衡的搭配,而去除或弱化不好的風味。
市場流行變了,產品策略就變了,但變的必然是取其與品牌調性能契合的部分。
這也是茶飲的魅力所在,挖掘小眾的更多可能,讓特殊化變為日常化,能給消費者帶來豐富多彩、不一樣的生活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