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明書》之 “土壤理論” 讀后感:育兒土壤,用心耕耘
讀完《孩子說明書》中關于 “土壤理論” 的這一章節,我的心就像被一只溫柔的手輕輕觸動,思緒也隨之飄飛,沉浸在對育兒之路的深深思索之中。
它宛如一位智慧的長者,輕聲地向我訴說著家庭環境這片土壤對于孩子成長那無可替代的重要性與深遠意義,讓我不禁對過往的育兒點滴進行細細回味與認真審視。
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我發現家庭氛圍對我的性格塑造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雖然工作忙碌,
但他們總是努力在有限的時間里給予我關愛和陪伴。這使我從小就擁有了較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讓我懂得了如何去愛與被愛。
然而,并非所有孩子都如此幸運,文中所描述的忙碌冷漠型家庭土壤下成長的孩子的境遇,讓我不禁為他們感到心疼。
我曾見過鄰居家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商人,經常奔波于各地談生意。這個孩子就像被遺忘在角落的花朵,雖然物質生活富足,但眼神里卻總是透露出一種孤獨和迷茫。
他每天都是一個人上學、回家,吃飯也只能靠外賣或者自己簡單對付。有一次,我看到他在小區里摔倒受傷了,他只是默默地自己爬起來,沒有哭也沒有向任何人求助。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內心的無助和堅強背后的無奈。這正如文中所說,在忙碌冷漠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安全感缺失,自我存在感低,遇到困難時只能獨自面對,久而久之,學會了孤獨和自我忽略。
我自己在育兒過程中,也有過一些類似忙碌冷漠的時刻。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因為工作壓力大,有時會對他的需求不夠耐心。
當他想要我陪他玩游戲或者講故事的時候,我會因為手頭的事情而敷衍他,或者讓他自己先玩一會兒。現在想來,我那時的行為可能已經在不經意間傷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他可能會覺得媽媽不夠愛他,或者認為自己不夠重要。
這讓我無比懊悔,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中所提到的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產生的各種負面特性,如幸福感低、有強烈依附感等。
文中提到孩子會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中,在關系里找尋自我價值,這一點我在身邊的孩子身上也有發現。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因為父母平時對他關注較少,他在學校里就特別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他總是努力表現自己,甚至不惜討好別人。一旦受到一點批評或者被同學忽視,他就會情緒低落,陷入自我懷疑。
這就是在冷漠家庭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交往模式上的典型表現,他們試圖通過掌控或者討好他人來獲取關注和安全感。
而關于家庭責任感的問題,我也有深刻的感悟。我有一個親戚家的孩子,他的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很少關心家庭事務。
這個孩子長大后,對家庭的概念非常淡薄,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家人,也不愿意承擔家庭責任。這就是長期在缺乏家庭溫暖和榜樣示范的環境下成長的結果,孩子無法從父母那里學到對家庭的熱愛和責任感,自然難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將其踐行。
不過,這篇文章也讓我有了反思和改變的動力。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盡量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我會和他一起制定家庭規則,讓他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比如一起打掃衛生、做飯等,培養他的家庭責任感。在他遇到困難時,我會耐心地傾聽他的煩惱,給予他支持和鼓勵,讓他感受到無論何時何地,媽媽都是他最堅實的后盾。
我也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給他積極的反饋和正面的引導,幫助他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價值觀。
《孩子說明書》的 “土壤理論” 讓我明白,家庭這片土壤,需要我們父母用心去耕耘、去滋養。我們不能因為忙碌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要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充滿愛、溫暖和支持的家庭環境。
只有這樣,孩子這顆種子才能在健康的土壤中茁壯成長,綻放出屬于他們自己的絢麗光彩,成長為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有責任感且內心強大的人。
我愿在這片育兒的土壤上,用愛和耐心播撒希望的種子,陪伴孩子走過每一個成長的階段,見證他的蛻變與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