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請一定記得有好的引導和界限底線,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尊重才能有好的效果。
——薩姐
作者:暖心
網上有這么一個話題:為什么越尊重孩子,孩子越叛逆?
話題下方很多網友都在吐槽自己的孩子:
我和女兒溝通,越是好好說話,她越得寸進尺,你不那么好說話了她反而能聽懂了;
我侄女,從小她媽媽啥都跟她商量,以至于現在一年級在家沒有怕的人,沒有一點原則性和規矩,也越來越任性,有一點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的;
孩子想做什么,我們都尊重他,可是因為一件事沒滿足他,他就對著我們大吼大叫……
為什么我們的尊重,換不回孩子的同等尊重?
網上有人總結了一個詞,叫:尊重陷阱。
指的是沒有正確理解尊重的含義,無意間掉入了“過度尊重”的陷阱,沒有發揮它的真正價值。
如果你越尊重,孩子越叛逆,那你就掉入了“尊重陷阱”里。
01
“過度尊重”,是一種蜜糖陷阱
有些父母眼中的“尊重”,認為什么都應該要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
孩子覺得學習太累了,就告訴他:不想學,就休息一下吧;
孩子喜歡舞蹈,卻覺得太累了不愿意堅持,我們就妥協:不愿意就算了。
這其實是一種“放任式”的尊重:雖然表面上你把孩子的意愿放在了第一位,但是很少給孩子設定規矩和“困難”,孩子可能學不會自律,面對困難也缺乏承受的能力。
網上有一位媽媽說:
她兒子看到同學新買的電子游戲機,便要求我也買給他。
當時考慮到游戲機會影響到他的學習,就想拒絕。
可是兒子一再和他保證,說不會影響學習,最終她妥協了。
然而,兒子拿到游戲機后,學習的積極性下降了。
有時候叫他學習,他還會嫌煩,即使在看見的地方他不會玩游戲,卻經常躲在被窩里偷偷玩。
后來,她就強制性地沒收了游戲機,沒想到兒子不僅發脾氣,甚至沖著她大吼大叫。
沒有規則和秩序的管控,會讓孩子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孩子做事失去邊界感,不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最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感的孩子。
還有一種父母,把寬容當尊重。
小華的父母對他百般溺愛,無論小華提出什么要求,他們都盡量滿足。
甚至他犯了錯,父母都覺得“他還小”為由袒護。
久而久之,小華變得任性妄為,不懂尊重他人,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尊重不等于寬容;可以犯錯,但不等于沒懲罰。
在權威面前,父母不該收起心中的那把“戒尺”。
否則,父母的寬容,會給孩子造成認知上的錯誤,讓他覺得:我可以為所欲為,即使犯錯,也有家長替自己承擔責任。
沒有引導和界限的尊重,往往會誤入歧途。
過度尊重,就是一種蜜糖陷阱,會讓孩子變成了孩子自我中心行為的溫床,最終變得自私和任性。
02
敷衍式尊重,摧毀孩子的安全感
網上有個熱搜:聊天時,最下頭的詞有哪些?
在網友們的討論中,“哦,呵呵,嗯,聽到了”,這種敷衍式的聊天行為榜上有名。
我們為什么會對“敷衍式聊天”這么反感?
是因為這些字里行間都能讓人感覺到對方的不耐煩和不被尊重。
孩子亦是如此。
在和父母相處時,他們最討厭被父母敷衍。
比如:
孩子在和媽媽說這次的考試成績,他說“媽媽,我這次進步了5分。”
媽媽在一旁聽著,可是眼睛沒看他,手里拿著手機,嘴里回應孩子:“嗯,可以,挺不錯的。”
當孩子滿懷興奮與期待向家長訴說一件事,父母卻回“哦、挺好的、知道了、我了解了”等一些語言。
一句話會澆滅了孩子的所有熱情。
可能很多父母會覺得:我很尊重孩子,也在陪著他,也在回應,為什么孩子會失望呢?
事實上,這種尊重存在著“情感忽視”,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重視我,不愛我。
久了以后,孩子就感受不到安全感,會漸漸地變得壓抑和自卑。
一位網友說:
我特別討厭每次與媽媽的敷衍式聊天,每次一和他說一件事時,他就做他的事,讓我趕緊說完。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沒有一點價值感,就像一個孤兒一樣刺激著心底的自卑神經,讓我變得膽小、自卑。
當尊重變成敷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孩子瞬間感到自己的情感被忽視,從而變得自卑、懦弱。
03
事事都聽孩子的意見,
養出“自大”的孩子
有些父母為了尊重孩子,什么事都詢問孩子的意見。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求助心理咨詢師:12歲的女兒做事情不僅拖拖拉拉,主意還特別大,不允許她做的事情,她總是要和我們對著干。
有一回,就是因為和她爸爸商量好出去吃飯,而女兒卻覺得吃飯都不問她的意見,死活不愿意去。
回到家,不僅將門反鎖,還一天都沒吃飯。
女孩的主意特別大,只要做什么事不征求她的意見,她就會特別反抗。
后來,心理咨詢師觀察了女孩和父母的相處模式,發現媽媽特別喜歡將“好不好”掛在嘴邊:
學習累了嗎?先喝杯水好不好?
我們今天中午吃餛飩好不好?
下周末我們去爬山好不好?
咨詢師總結,事事都征求孩子的意見:
一方面:孩子沒有緊張和壓迫感,讓父母失去威嚴,讓孩子對父母沒有敬畏感。
另一方面:當父母問“要不要、好不好”的時候,其實潛意識里就是在允許孩子“反駁”,在向他強調“什么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
久了之后,孩子可能形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觀念,不能接受批評或失敗,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受。
我們經常感覺到:越是好好與孩子商量,孩子反而越叛逆?
這是因為:過度的協商會養成孩子的“反駁”意識,他會覺得自身擁有掌控感,喜歡任何事都要以他為中心。
比如:
父母偶爾一次不與孩子商量,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我,感覺到被忽視,讓他失去掌控感。
于是,他會覺得不被重視,于是他會通過叛逆來表達內心的不滿與痛苦。
一位心理學家指出,被溺愛的孩子——無論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是在情感挫折方面的過度保護,這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更容易感到無趣、憤世嫉俗,不開心。
過分地順從孩子,會讓孩子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長期以往,就會變成一個自大的孩子。
04
把握“尊重尺度”,
才能培養優秀的孩子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孩子是船,父母則是掌舵人。
在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時,并不需要每一件事都順從孩子的想法。
那我們到底該怎么尊重孩子呢?
1、要與孩子建立邊界感,也要有權威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在任何一段關系中,都必須牢記一個概念:課題分離。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要清楚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
比如:
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可以提供幫助和支持,但不能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這時候要尊重;
孩子想布置自己的房間,我們要去尊重他的想法;
孩子有自己的隱私,我們不要去窺探;
在一些正確的事情上,我們允許孩子去做決定;
這樣的邊界感,會帶給孩子濃濃的價值感與安全感。
2、在規則面前,父母要有權威。
教育家尼爾解釋道:
“如果孩子在上拉丁文課時不停地搗亂,那么就應該將他趕出課堂,因為他干涉了別人的自由。”
“如果選擇了一門課,你就必須遵守你和老師之間的約定去上課,如果三次不去,就會影響別人的進度,就不能再去上這門課了。”
這就是規則,它是約束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為,讓孩子做到嚴謹和自律,也讓孩子明確知道什么行為是可以做的,什么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因此,對不好的行為,父母不需要尊重,只需要用權威感去拒絕孩子。
比如:
當孩子沉迷于玩游戲時,有權威的父母會堅定地告訴孩子:“該睡覺了!”孩子會立刻停下,上床睡覺去了。
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3、傾聽孩子
有人說過:
世界上最偉大的兩種力量,一個是微笑,一個是傾聽,傾聽是一種尊重,也是自身的一種修養!
但是,傾聽并不等同于:聽就可以了,而是要注視著對方的眼睛,放下手中的事,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
金惟純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分享了“聽話”的效能:
她在和小女兒談話時,因為那天狀態好,靜靜地聽女兒傾訴了5個小時。
從學校、家里的瑣事,一直談到對宇宙及人生的感悟。
后來,聽完女兒的話,她只說了五分鐘,女兒就把她的話聽進去了。
這就是尊重。
如果你想尊重孩子,并不需要想“我該怎么說、我該怎么表現”,而是去聽懂“他在說什么、他在表達什么”就夠了。
尊重孩子的傾訴欲,并注視著對方,這才是尊重的意義。
05
成為父母之后,我們開始學習和自省,明白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應該被我們尊重”等道理。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需要事事都無底線的縱容,也不是任何事都去以孩子為中心。
我們要做到:
拉高彼此之間的分寸感,做到分清楚“你和我”,但又不離心。
用心去對待與孩子的每一次對話,做到手中放下、眼睛注視,讓他充滿安全感。
適當地威嚴去幫孩子分清“可以、允許、底線”,才能讓尊重的尺度做到最極致。
父母接受孩子的分離,孩子也接受父母的教育與約束,才能實現共贏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