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東 名齊,號啟明,夷窠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1973年生于山東煙臺。
1995 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學士。
2004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碩士。
2017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博?。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院書法傳播與教育系主任。
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副主任。
與人樂隊主唱。
枯筆、斷筆,筆墨淋漓,筆意昂揚,蒼澀的線條中暗藏金文、簡牘與摩崖的暗影。真草隸篆、碑版流派,有著全面的書法修養,字里行間傳達出強烈的感受和心靈的影像,摧 枯 拉 朽。魯大東將語意美與造型美統一,創造出具有無限能指、有豐富象征意蘊的意象空間。
器用萬端
——“銘”如何轉化為紙上的書跡,是一個綜合問題
文/魯大東
青銅器銘文是文字由書寫形態通過范鑄或者鏨刻等方式,依附于器物之上。自古至今,一個個體,不論是古典意義上的文人士大夫,還是現代意義上的學者專家、書法藝術從業者或愛好者,面對青銅器銘文如何解讀和學習,都勢必要面對媒介轉化的問題。
金屬或石質器物上的“銘”如何轉化為紙上的書跡,不僅關系到書寫技術,還關系到對“三代精神”觀念上的追求,比如文人、書家對“金石氣”的迷戀,就是一個綜合問題。
追溯歷史上對先秦青銅器銘文學習的資源,有諸多困難。唐宋以來,隨著拓片與雕版印刷的普及,掌握資源的文人學者開始根據器物和器物的拓本與刻本進行觀賞和學習。雖然唐代并不缺乏大篆寫法的碑刻,但它主要根源于石刻《三體石經》對“古文”的轉寫,或其他不知具體來源的文字系統。
宋代呂大臨《考古圖》、王黼《宣和博古圖》、王俅《嘯堂集古錄》、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一類宋代版刻的圖錄,雖然既有器形又有銘文,但是由于中間要經過摹寫和版刻等環節,失真不可避免。還有傳抄古文,如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這類字書文字形態,繼承的是類似《三體石經》尖入尖出的蝌蚪文的書寫方式,其技術根源于先秦簡書,但由于是傳抄加版刻,失真程度更甚。
南宋刻《紹興米帖》,卷九是米芾的大篆作品,只有創作,沒有臨摹。他在《學書帖·自敘》中講到:“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彪m然語焉不詳,但代表著兩種理念:一種是行筆技術層面的追求,一種是風格和氣質上的追求。他認為竹簡是竹筆蘸著漆寫,這是一種必定不會非常流暢的書寫感;他認為青銅器銘文的美妙之處在于“古老”,這是對上古氣韻的審美認識。
降及元明,雖然對大篆的實踐者中不乏名家,但真正取法青銅器銘文的幾乎沒有。真正開始對青銅器銘文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學習,必須要有大量青銅器數據出現,有了數據的豐富,才會有學者對此持續關注,古文字研究水平才會得到質的提高,才會帶動風格樣式的全面更新。乾嘉以后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陳鴻壽,開始出現真正作品化的臨摹。步其后塵者有張廷濟、趙之琛者流。到清代晚期的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是一部摹寫水平全面升級的金文字典。金文的研究與書寫水平由此進入噴發階段。甲骨文的出現,改變了整個古文字研究的基本盤。大批學者利用新發現的資料,由研究轉向學習與創造。一些身兼學者和藝術家身份的人交互往來,從而帶動了對甲骨文——金文書法實踐質的飛躍。
到清代晚期的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是一部摹寫水平全面升級的金文字典。金文的研究與書寫水平由此進入噴發階段。甲骨文的出現,改變了整個古文字研究的基本盤。大批學者利用新發現的資料,由研究轉向學習與創造。一些身兼學者和藝術家身份的人交互往來,從而帶動了對甲骨文——金文書法實踐質的飛躍。
把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的金文書寫者草率分為兩個類型,似乎是比較簡便的敘述方式:一是學者類型,以文字研究為核心,書法創作為余事。如章炳麟、俞樾、馬衡、羅振玉等人,這些學者本身有書法家的氣質,他們并不是單純地臨摹,而是更愿意轉化為符合他們審美的面貌。他們見到過很多青銅器原物,所以他們的書寫基本遵循整飭的秩序感,章法類于小篆。這其中也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基于《說文》的創作,如章炳麟,他的藝術實踐相對保守,始終以《說文》為核心。二是吳大澂為代表,他有大量的青銅器收藏和獨到的古文字研究方法,從臨摹到創作都有很大的突破。既能臨摹多字數銘文,也能用金文風格進行長篇創作,甚至用金文寫信。這既是吳氏個人駕馭古文字能力,也是這一時期古文字研究水平的體現。三是藝術家類型,走金石書畫相互滋養的書寫模式,如何紹基、吳昌碩、黃賓虹。吳昌碩數十年如一日的強化《石鼓文》風格的同時,又兼及《虢季子白盤》《散氏盤》等其他青銅器銘文的學習。他寫《石鼓文》,章法與小篆無異,但寫《虢季子白盤》《散氏盤》等原本整飭的銘文,則寫成行間錯落的章法,其中意臨《散氏盤》雄渾恣肆,水平最高。吳昌碩對先秦的金文氣息的把握,應當與黃賓虹“不齊之齊”是同一類追求。
這種分法陷阱重重,其實無論學者型還是藝術家型都會面臨一個媒介轉換的基本技術問題:青銅器銘文往往尺寸較小。書法家對它進行臨摹,就要把它轉化成大尺幅的條幅、中堂、對聯、立軸等明清以來的紙質形式,章法、用筆乃至空間等方面都有本質的不同。這種轉化的程度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學術背景和藝術實踐道路,會產生風格上巨大的差異。盡管20世紀以來的實踐者如王福庵、沙孟海、朱復戡等,在風格上有更多拓展,但以審美為目標的金文創作者,人數依然比較少。更多數量的古文字資料出土,古文字研究日新月異,多樣的文字形態也不斷刷新人們對商周以來的審美認知。然而目前對這些新出土古文字書法的學習,仍然沒有形成經典范式。
這些銘文能不能成為新經典?對這些經典怎樣學習?到現在為止,它的拓展空間還比較大,需要更多的人去實踐。古文字研究學者雖然也參與了金文的實踐,但由于對古文字的形式過于了解,很容易亦步亦趨地遵循古文字的范式,不加逾越。而對于藝術家型的實踐者,古文字是個看上去不好跨越的檻,同時他們對“線質”“空間”之類的半熟概念過度發揮,導致字形錯漏百出,陷入“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不上”的尷尬境地。
進入新的世紀,我們更需要徐天進先生這樣的人,學術積淀沉厚,思路宏闊,有著令人驚訝的審美追求,所以他在文字的書寫上面會創造出一些新的范式。天進先生的實踐,除了基于非常嚴謹的古文字能力對文字形態進行的放大,還有他對造型與色彩藝術家一樣的敏感。以書法為出發點的人往往會有一些固定的思維模式,比如談到金文就會想到黑與白,他們對青銅器銘文主要是通過拓片去理解的。而徐天進老師這樣的學者、考古學家,對青銅器銘文的認識首先是器物,是多彩的,他對上古文明的理解也是多彩、變化萬端的,所以體現在他的書法,往往就會有書法界想象不到的豐富信息。這些信息一方面是他對古代器物、古代審美的體悟,同時他又通過書寫把它轉化成一種現代人可以理解并覺得新奇的藝術形式。其實,這也契合了雄奇瑰麗、器用萬端的上古精神。
——《不器:金文名品》
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爾雅臺懷人》
作者:魯大東
書體:楷書
尺寸:138cm×35cm
釋文:回顧西南滿戰云,臺高爾雅舊情殷。
千村倫落悲三楚,四位英雄喪廿軍。
北國翻新看后勁,東鄰隕越可先聞。
內憂外患澄清日,痛飲黃龍定約君。
款識:朱德元帥和郭沫若同志登爾雅臺懷人,公元二零二四年九月十二日,魯大東。
鈐?。呼敶髺|(白文)
彩云仍舊現滇南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全國書法名家朱德元帥、葉劍英元帥詩抄作品展
指導單位
云南省文物局
中共昆明市委統戰部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云南省圖書館 昆明市博物館
學術支持
浙江省書學研究會 《中國篆刻》
支持單位
朱德故居管理局 古田會議紀念館
上海韓天衡美術館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云南民族藝術研究院 云南革命軍事館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省人大服務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省昆明警備區
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
機構支持
齊廬畫會 西湖畫會 三星堆詩書畫院
鳴謝單位
云南省博物館
展覽顧問
韓天衡 何應輝 鮑賢倫 孫慰祖
學術主持
劉新德 金心明
文學統籌
曹曉宏
總策劃
杜 拉
策展 人
劉德武 張 震
策展助理
念繼新
展覽協調
班 文 李建坤
展覽統籌
張文清 楊丹堯
展陳設計
邱 燁 方世秋
視覺設計
王昕蕾
展覽執行
鄒興梅 張玲玲 唐友軍 朱 曉
宣傳推廣
張 穎 劉堂建 張學聰
作品釋文
熊廷獻 劉慶飛 朱青玉 廉文杰
行政事務
李麗娜 馬 晨 張 穎 朱曉娟 梁甦君
公共教育
李安妮 曹楚坤 謝 瑞 張 睿 李 珊 王亞楠
趙凌瀟 張啟文 張瑋皓 王銓銳 朱翠紅 楊 楠
劉昊諺
展覽時間
2024年10月23日——2025年1月12日
展覽時段
9:00——17:00(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臨展廳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參觀需提前使用小程序預約。
圖文編輯:杜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