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佰
10月29日,綜合出行平臺活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活力集團”)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在主板上市。
或許在不少人眼中,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近年來重新走紅的活力28洗衣粉的母公司。活力集團對一些人來說可能稍顯陌生,但其旗下的產品,如航班管家與高鐵管家這兩款出行APP卻是多數人的日常之選。
招股書顯示,2023年,活力集團的總交易額達308億元,在中國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中位居第二,僅次于攜程。不過,這個“行業第二”市場份額卻僅有1.2%,與老大攜程31.6%的市場份額相比相差25倍之多。
業績方面,活力集團2021年及2022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23年才剛剛扭虧為盈。
此次IPO,面對市場競爭加劇、營銷開支逐年增長等問題,活力集團能否成功上岸呢?
傳奇投資人押中美團、UC此次親自操刀IPO
活力集團的創始人為王江,因對美劇《兄弟連》中連長溫特斯角色的喜愛,給自己起了個別名“連長”。這個獨特的稱呼很快便在投資界人士中傳播開來,大家也都開始以“連長”來稱呼他。
資料顯示,王江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后加入上海西門子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擔任項目經理。
2001年,王江選擇離開西門子,創立巖漿數碼,主營短信業務,算得上是他老本行。
然而,短信行業的低門檻吸引了大量競爭者。2003年,王江的巖漿數碼決定轉型至手游領域,其后大獲成功。2005年底,王江將公司出售給了首次涉足天使投資的沈南鵬。之后,沈南鵬以410萬美元將巖漿數碼賣給了華友世紀,成功退出。而王江則因此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并在華友世紀擔任了高級副總裁的職務。
2007年,手握資金的王江開始嘗試天使投資,首次出手便押中了何小鵬創立的UC瀏覽器。移動互聯網初期,高昂的流量費用成為了阻礙用戶廣泛接受和使用移動應用的一大障礙。因此,當一款既能在手機上流暢瀏覽網頁,又能通過高效的技術手段幫助用戶顯著節省流量的產品時,王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
彼時,俞永福剛剛被雷軍從聯想投資副總裁的位置拉到UC擔任CEO,兩人在雷軍家樓下的咖啡館里敲定了投資意向。后來,UC瀏覽器以43億美元的估值并入阿里巴巴,王江也和雷軍一樣,實現高額投資回報。
此外,2010年,王江還參與了美團的種子輪融資,成為其天使投資人之一。隨著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王江的早期投資再次獲得了豐厚回報。
在投資美團之前,王江已經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2009年,他在清華校友、139郵箱創始人李黎軍的邀請下,放棄了在澳洲定居的機會,回到北京擔任航班管家CEO。同年,航班管家團隊推出了中國首個實時航班動態信息查詢的移動應用——“航班管家”。
公開資料顯示,活力集團自成立以來,已成功完成了6輪融資,吸引了包括紅杉資本、經緯創投、Greylock、陜西紓困基金、華晟領勢、上海創稷、珠海富海、寧波凱撒以及領匯基石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在活力集團完成境內股權調整并著手拆除紅籌架構的過程中,經緯、紅杉和Greylock選擇了退出。
2019年5月,活力集團曾與申萬宏源簽署《輔導協議》,計劃在科創板上市。然而,到了2021年7月,活力集團卻決定放棄A股上市申請,轉而尋求在中國香港上市。
在股權結構方面,截至招股書簽署之日,王江持有公司16.79%的股份,李黎軍持有15.99%的股份。此外,庭瑞星舟、陜西紓困基金和Fontus也分別持有10.77%、10.67%和9.60%的股份,均超過了5%的持股比例。
然而,由于估值下降,目前多數投資人對活力集團的投資都處于浮虧狀態。
活力集團有水分的“行業第二”
活力集團作為國內知名的出行平臺,2009年和2012年分別推出了兩大核心應用——航班管家與高鐵管家。從最初的單一旅行信息提供者,公司逐步轉型為涵蓋出行前、中、后全鏈條的綜合出行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旅游相關服務。
“航班管家”及“高鐵管家”可為旅客提供全套多模式出行產品及服務,如值機選座、列車選座、航班延誤查詢、機場信息導航及酒店預訂等。目前,活力集團的服務遍及逾22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5000個機場,包括逾3000個國內火車站及為逾40萬家酒店提供預訂選擇。
財務方面,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期”),活力集團分別錄得營收3.44億元、2.8億元、5.02億元、2.81億元,期內利潤分別為-3.58億元、-75.8萬元、5930.9萬元、3171.2萬元。其中,2023年實現扭虧。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2023年活力集團的總交易額為308億元,在中國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市場中排名第二,占據了1.2%的市場份額。
然而,與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攜程相比,活力集團則顯得遜色不少。攜程在2023年的市場份額高達31.6%,總收入約為446億元,而活力集團同期的收入僅為5.02億元,遠遠落后于攜程。
此外,活力集團的用戶服務體系高度仰賴上游航班數據供應商的官方數據支持。據了解,活力集團與中國一家航空業權威數據來源訂立數據授權協議,以便能夠存取并提供及利用實時準確航班信息等出行相關資訊,公司與該供應商訂立的協議為期1年,并允許在通知后終止。
活力集團在招股書中表示,如果該供應商終止合約,或在現有期限到期時拒絕續簽,將會對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活力集團正面臨付費用戶流失的潛在挑戰。招股書顯示,活力集團的收入波動與付費用戶數量的起伏息息相關。
2021年至2023年,活力集團用戶總規模穩步上升,分別達到1.39億、1.45億和1.62億人;但付費用戶數量卻經歷了波動,依次為649.7萬、434萬和875.4萬人。對于2022年付費用戶數量減少的情況,活力集團在招股書中指出,這是受到COVID-19疫情的負面影響。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盡管用戶總數已攀升至1.74億人,但付費用戶數量卻下降至621.8萬人,這一數字不僅低于2023年末的水平,甚至回到了2021年之前的水平之下。
網約車業務遭遇挑戰顯疲態ToB與海外業務拓展成新增長點
盡管活力集團坐擁“航班管家”與“高鐵管家”兩大出行領域的明星應用,但其在市場中僅占1.2%的份額,難以與行業龍頭攜程相抗衡。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活力集團近年來不斷嘗試探索新的業務領域。然而,其網約車服務“伙力專車”的表現卻未能達到預期,營收貢獻逐年下滑,成為了公司發展的一個瓶頸。
據招股書,報告期各期,“伙力專車”業務產生的收入分別為1134.01萬元、392.16萬元、802.60萬元和309.56萬元,這一數字與網約車行業的巨頭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以滴滴為例,其2024年上半年的營收高達999.36億元。此外,同樣在進行IPO的曹操出行也在其招股書中披露,2024年上半年的營收達到了62億元。
目前,網約車服務在活力集團的營收構成中占比不高,并且這一比例呈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報告期內,該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3.3%、1.4%、1.6%、1.1%。
在網約車業務身處困境難以突破的情況,活力集團開始積極探索ToB領域的業務拓展。
2017年,活力集團開始深化對企業客戶交通票務服務的布局,為企業提供涵蓋會議、獎勵旅行、大型會議組織、展覽等多種需求的端到端差旅管理解決方案。公司通常根據客戶需求制定套餐價格,并在扣除成本后,形成商旅管理服務收入。
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活力集團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5440萬元、8460萬元、8980萬元、6330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15.9%、30.2%、18%及22.5%;其中,公司來自最大客戶收入分別為1700萬元、3810萬元、3090萬元及2550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5%、13.6%、6.2%及9.1%。
不過,為了吸引新客戶并提升品牌知名度,活力集團近年在營銷上的花費不斷攀升。報告期各期,活力集團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9450萬元、4410萬元、1.16億元及6260萬元,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27.5%、15.7%、23.1%及22.3%。
綜合來看,盡管活力集團近期實現了扭虧,且擁有兩款備受歡迎的出行APP,但其整體營收規模仍然相對較小。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活力集團能否成功上市,并以此為契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IPO參考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