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量干不到200萬輛的都活不下去!"2025年4月,同濟大學朱西產教授在騰訊汽車直播間拋出這句話時,彈幕瞬間被"蔚小理要涼"刷屏。一個月后,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晏會廳》欄目中直面質疑:"從邏輯上我認同專家的觀點,但創業本就不是邏輯游戲。"這場關于造車新勢力生死存亡的隔空對話,揭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最殘酷的生存法則。
朱西產教授的"團滅論"并非空穴來風。數據顯示,2024年蔚來、小鵬、理想三家的總銷量僅為72.8萬輛,不及比亞迪單月銷量。更致命的是,三家年虧損合計超400億,相當于每賣一輛車虧損5.5萬元。專家指出,汽車行業本質是規模游戲——特斯拉靠全球工廠攤薄成本,比亞迪用垂直整合吃掉全產業鏈利潤,而"蔚小理"既無規模優勢,又陷入"全棧自研"的高昂研發黑洞。
小米SU7的橫空出世加劇了這種焦慮。2024年4月至2025年1月,小米SU7銷量16.2萬輛,直接碾壓特斯拉Model3的15.2萬輛。雷軍敢賭的底氣,正是手機業務每年百億利潤托底,而"蔚小理"的底牌只有投資人的耐心。就像網友調侃:"買小米是賭雷軍虧得起,買蔚小理是賭老板能找到新金主。"
面對專家預判,何小鵬的回應充滿戲劇性:"企業越大越不考慮邏輯,創業的樂趣就是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這番表態背后,是小鵬汽車的絕地反擊——引入長城系高管王鳳英后,G6車型砍掉激光雷達降本2萬,MONA系列瞄準10-15萬大眾市場,甚至將自動駕駛技術賣給大眾分攤研發成本。這種向傳統造車邏輯的妥協,被業內視為新勢力向現實低頭的標志。
但妥協未必是壞事。2025年1月,小鵬銷量逆勢回升至2.29萬輛,超越理想成為新勢力銷冠。王鳳英的鐵腕改革初見成效,證明"既要情懷又要活下去"并非天方夜譚。正如分析師所言:"當蔚來還在海底撈式服務里燒錢,理想在增程式技術紅利中躺贏,小鵬已學會用傳統車企的算盤打新勢力的仗。"
這場生死辯論最震撼的,是揭示了行業終局可能復制智能手機的整合路徑。就像當年樂視、錘子等互聯網手機品牌消亡,最終留下華為、小米、OV、榮耀和蘋果的格局,有人預測,新能源汽車也可能形成四大陣營:
1.某為系聯盟(問界、極狐、阿維塔+長安、奇瑞等傳統車企)
2.某米生態圈(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
3.特斯拉(像手機界蘋果一樣的外國品牌)
4.體諒龐大的某迪(全球市場+全產業鏈優勢)
在此背景下,"蔚小理"的出路愈發清晰——要么成為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如蔚來專注換電高端市場;要么像魅族被吉利收購那樣,等待傳統車企收編。理想汽車或許是最佳并購標的:2024年凈利潤80億,增程式技術可快速補足傳統車企電動化短板。而蔚來的換電網絡,已被中石化、寧德時代等巨頭盯上,可能從"包袱"變身為能源基礎設施。
朱西產教授的警告,撕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終極規則:這里早已不是PPT造車的樂園,而是資本與規模的血腥斗獸場。何小鵬的"反邏輯"回應,則展現了創業者與商業規律的微妙博弈。當比亞迪用刀片電池捅破技術神話,特斯拉用裁員10%應對產能危機,"蔚小理"的生存之戰注定比劇本更跌宕。正如網友預言:"三年后回看今天,這場辯論要么是行業預言,要么是最好笑的反轉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