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這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的詩句,說的就是關于金牛道的歷史故事。從漢中西行經七盤關入蜀地,穿過明月峽再翻越天下聞名的劍門關,便可抵達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金牛古道就像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從而將八百里秦川與成都平原連接起來,成為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
明月峽古棧道
11月24日,雨后初冬的晨曦悄然鋪展,大自然以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緩緩揭開新日的序幕。記者一行從四川省廣元市出發,東行30余公里到達明月峽古棧道遺址。自停車處遠遠望去,峽谷形如一鉤彎月,兩側絕壁如刀削斧刻,碧綠深幽的嘉陵江水蜿蜒逶迤,明月峽古棧道如懸空樓閣般搭建在嘉陵江西側的斷崖絕壁之上。
明月峽古棧道
“明月峽是出入川的咽喉要地,峽谷全長約4公里,也是金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月峽講解員趙春菊邊走邊講,明月峽不僅有嘉陵江水道、纖夫鳥道、先秦棧道,還有金牛驛道、原108國道、寶成鐵路,古今六道匯集于一峽,可謂是天然的中國交通“博物館”。
檢察機關對消防設施安裝情況進行“回頭看”
拾階而下,走在長約2公里的棧道上,親手觸摸冰涼石壁間留存的古棧道孔眼,俯瞰千里嘉陵奔流。“古人在明月峽崖壁鑿孔架木修建棧道,全峽現存歷代開鑿的石孔400多個,這些棧孔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廣元市朝天區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張世海告訴記者,因景區內草木茂盛,木質建筑較多,消除消防安全隱患尤為重要。
朝天區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檢察履職,推動主管部門完善消防設施,強化消防安全工作措施。因明月峽緊臨嘉陵江,朝天區檢察院牽頭嘉陵江上游川陜甘三省八地檢察院會簽了以“水”為中心的流域生態保護協作機制,為明月峽持續保持“依青山,傍綠水”的良好生態環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明月峽
值得關注的是,穿越明月峽的嘉陵江東側絕壁上,有一面佛崖,全長近400米,高45米,有7000余尊佛教石刻,這就是四川規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石窟群——廣元市千佛崖摩崖造像。千佛崖始鑿于北魏晚期,興盛于唐朝,佛龕層疊分布,繁復精美。“北方的石窟雕刻技藝也正是沿著古道傳入巴蜀的,所以說古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文化交流的通道,所經之處,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廣元市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孫麗鋆介紹說。
金牛道經千佛崖、觀音巖蜿蜒前行,為保護石窟寺及石刻文物,廣元市兩級檢察院與廣元石窟研究所協作聯動,設立石窟寺文物資源保護基地,建立起文物資源保護“綠色通道”。2023年,廣元市利州區檢察院接到“益心為公”檢察云平臺志愿者反映,稱觀音巖石窟受雨水侵蝕,面臨危巖崩塌風險。檢察官實地調查發現,石窟周邊環境雜亂,且存燒紙祭祀焚香痕跡。為此,該院聯合區文廣體旅局推動全面排查文物自然災害風險,嚴格管控保護區內祭祀行為。目前,相關主管部門已安排專項資金,完成危巖臨時加固,下一步,將啟動專業修復工作,使這處古道之上的文化瑰寶重綻光芒。
歷史如煙,時空變幻。側身回望,不遠處,金牛古道與寶成鐵路遙相呼應,歷史與現代,過去與未來,在這一刻竟如此和諧地匯聚、交融……
金牛道小貼士
金牛道開通時間為戰國中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由成都出發,經德陽羅江縣、綿陽梓潼縣,至廣元劍閣縣,過劍門關至昭化,經廣元市朝天區往東北方向至陜西寧強縣,再經勉縣到達漢中,全長約600公里。金牛道得名,源于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傳說,所以也被稱為石牛道,又稱南線道或蜀棧。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傳說,最早見于西漢末年著名學者楊雄所著《蜀王本紀》,其后闞馬因《十三州志》、常璩《華陽國志》、酈道元《水經注》等書均有記載。大致意思是說:蜀王已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而適與秦惠王相遇。其后秦欲攻蜀,在二王相會之處列置了幾頭石牛,在石牛的尾巴下邊置放了一些黃金,揚言石牛能糞金。蜀王貪金,但是秦惠王說道路艱險,運不過去,蜀王遂命五丁力士率千余人鑿山開路迎牛,于是就有了金牛道。
——來源:四川省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