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指的就是通過了解敵我雙方的細節,具體分析,來做出有利的決策,從而打敗敵人,這是任何一個指揮員都應具備的軍事素質。
但并不意味著說全面了解了敵人的細節,掌握了敵人情報就一定能打勝仗。
這種觀點和人與武器決定勝負的觀點是一樣的道理。有人認為裝備精良、武器先進的軍隊就一定能打敗武器破敗不堪的軍隊,可事實是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武器絕大部分都是自造或繳獲日偽軍的武器,跟國軍裝備的美械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不照樣打敗了國民黨上百萬的部隊嗎?!
像孟良崮戰役,蔣介石的王牌主力部隊整編第74師,那可是清一色的美械裝備,戰斗力非常強,最終還是被粟裕的部隊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說,光靠裝備好就想打勝仗,那是一廂情愿。而光靠情報就想打勝仗,同樣是一廂情愿。關鍵因素還是在人,而非武器、情報本身。
毛主席為何身在陜北窯洞,就能指揮千里之外的人民軍隊決戰大江南北呢?
他不僅靠的是從前線源源不斷送來的戰報,更是通過戰報來分析局勢的未來走向,因為情報是死的,情報所反映的信息是需要經過人的大腦去分析的,有沒有價值是需要在實戰中得到檢驗的。
有的情報雖然珍貴,卻被不識貨的人隨意拋棄,有的情報雖然不起眼,但卻被目光銳利的有心人充分抓住,發揮了最大的價值,這就需要指揮者的謀略和水平去判斷了。
而毛主席的這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就是其他指揮員無法相媲美的。
比如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毛主席與朱德、陳毅等其他紅軍將領在一起領導部隊打仗,他們共同享有情報,為何還要靠毛主席來指揮,拿大主意呢?紅軍戰士為何喜歡跟隨毛主席打仗呢?
就在于毛主席每次決策時都能對情報進行精準分析,做出準確的作戰方針。
比如:1929年6月22日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毛主席被剝奪了紅軍的領導地位,短暫離開了紅軍的領導崗位,毛主席的紅軍前委書記一職由陳毅擔任,然而沒過多久,閩粵贛三省國民黨軍隊十四個團兩萬余兵力,向閩西地區發動“三省會剿”。
于是,陳毅和朱德緊急趕往蛟洋,向正在蛟洋養病的毛主席征詢意見。那時,陳毅、朱德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掌握所有的情報,為何還要請示毛主席的意見呢?
因為他們知道毛主席對指揮打仗有一套,自己掌握情報沒用,關鍵是需要毛主席對戰爭形勢的分析。最終,陳毅在黨中央的示意下,又請毛主席回到紅軍的領導崗位上,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毛主席堪稱是天才軍事家,是富于戰略眼光的人,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人,而不是靠書本來打仗的人,他指揮的游擊戰,戰法變幻莫測,連敵人都找不準方向。
毛主席在戰爭中所總結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法,古往今來,世界上有這樣的游擊戰嗎?有把游擊戰作為主要戰略方針來指揮戰爭并取得勝利的嗎?
可以說這是毛主席的首創,對中國革命戰爭形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還有長征途中關于紅軍是否要打“打鼓新場”的問題,是毛主席出色的局勢分析能力和精準軍事判斷力的有力證明。
當時,朱德、彭德懷、林彪、周恩來、劉伯承等眾多紅軍將領都要求打貴州的“打鼓新場”,只有毛主席一人反對,他認為打鼓新場有眾多國軍集結而來,貿然攻打損失太大,另一方面紅軍部隊剛恢復元氣,綜合力量還很薄弱。
然而,毛主席一個人的意見根本說服不了眾人,彭德懷認為只要集中優勢兵力就能拿下打鼓新場,林彪甚至諷刺毛主席在土城消耗戰時被敵人打怕了……
無奈之下,毛主席拍桌子發火了:你們硬要打,我就不當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啦!
作為黨的臨時負責人張聞天就根據少數服從多數意見,通過了進攻打鼓新場的決議。由彭德懷擔任前敵總指揮,周恩來起草作戰命令,毛主席的政委職務被解除,會議不歡而散。
毛主席放心不下,就請周恩來推遲打“打鼓新場”,終于在凌晨3時50分等來了情報,敵人的軍事調動跟毛主席預想的一模一樣,一大早,毛主席和周恩來立即召集眾人開會,說明了戰爭形勢,才攔住了“打鼓新場”戰役,否則紅軍將有覆滅的危險。
這就是毛主席的獨特之處。遵義會議以后,毛主席重新掌握了指揮權,此后人民軍隊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