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家隔“座”山
龍潭溪和麻陽港的水來自哪里?
這個問題給自己找到了活干
不去實地考證過,
無論如何是放不下了。
約上了幾個朋友,邀請了“百事通”顏廣旭老師當向導,我們向龍潭背進發。這一次,我輕車熟路,“吹”著口哨,唱著歡歌,很快就來到了山清水秀的琴壇村。
來自箬陽的山溪和龍潭溪在琴壇村匯合成了一個好看的丫字,匯合處大樹參天,靜謐幽雅,老石橋在默默地述說著幾百年的往事悠悠。
從琴壇繼續前行,地勢開始攀升,經過黃斜、箬陽等路口,逐漸沿著窄窄的盤山公路前行,我暗暗佩服自己的車技,如此狹窄又彎曲的山路,也開得得心應手,簡直是“女中豪杰”呀。一邊開車還一邊瞄向右側陡峭的山谷和曠遠的群山,那居高臨下的感覺讓我有些許的得意,遠處的箬陽鄉政府藏匿在半山腰,在藍天碧海之下宛如夢幻花園。
越過海拔700多米的山口,開始下坡緩行,與來時的崎嶇險峻不同,下山的路雖然依舊是山路十八彎,卻變得和緩、溫柔,山坳里層層疊疊的梯田不時映入眼簾。遠遠的又看見了山坳底部的瀛頭村,盡管周圍群山萬壑,這山間小盆地卻獨享日月光華、歲月靜好。
在如畫一般閃過的美景里駕車,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到達海拔740米的周塢村,看見村口的古樹群里,有幾輛永康牌照的汽車停留,樹上系著吊床,樹下搭著帳篷,旁邊支著茶桌。孩子們在嬉戲,大人們在樹蔭底下悠閑地喝茶聊天。據說他們帶上吃的喝的,一呆就是一整天,我在心里暗暗佩服,他們可真會找地方呀,還有什么地方能夠媲美這么一個山好水好空氣好的仙境呢。
山坳里最后一個村莊大應,海拔在770米至1100米之間,位于湖大線的盡頭,處于箬陽鄉最南面,距金華城區55公里,與瀛頭和周塢片一起被譽為浙中“小西藏”。在村口,就看見一條清澈的小溪奔騰而出,這無疑就是龍潭溪上游了。
村民指向遠處群山疊翠之間,說那就是龍潭溪發源地,婺城與武義交界的“茶園頭”(1203米)山麓。良好的植被涵養了優質的水源,據檢測,這里的水質呈弱堿性,是名符其實的天然山泉水,村民們說上山干活不用帶開水,每個山坳里都有汩汩清流冒出,夏天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甘甜鮮美。
顏老師如同走入自己的故鄉一般親切,每到一個村莊,都有很多老熟人,總要和村民攀談幾句。驚訝的是許多村民除了說金華話之外,還會說宣平話。
了解他們的歷史才知道,1957年10月,宣平縣登云鄉的沙坑、瀛頭、大應三個村劃歸金華縣管轄,屬于現今的金華市婺城區箬陽鄉。在大應,他們的祖先大多是在清朝嘉慶年間從福建古田遷此定居,所以很多村民也擅長福建話。
大應村富氧量21%,平均氣溫16℃左右,無霜期248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晝夜溫差較大。村民的收入除了山林、竹園和茶葉之外,還利用邊角的山地,大量種植玉米、大豆、辣椒、茄子等蔬菜,商販定期上門收購。大應的土壤性質是含砂類黃土,特別適合蔬菜生長,口感質量極佳,所以備受歡迎。
村民指著高高的山嶺說,山的那邊,就是你們武義的大河源了,以前我們經常翻山越嶺去武義的柳城、桃溪等地趕集、走親戚。后來,隨著前往金華安地、城區的公路開通,通往武義的山路漸漸荒廢了。
我翻開衛星地圖,發現從大應到大河源,地圖上顯示有數不清的山嶺和山谷,遠看猶如魚鱗一般密集,以太陽山—大塢尖—茶園頭—林坑尖等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為主構成了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這是仙霞嶺山脈的一部分,是龍潭溪和麻陽港的分水嶺,也是金華和武義的行政分界。分水嶺的南面,大部分屬于武義縣。
顏老師帶領我們回到瀛頭村吃中飯,李仁夫妻倆早早燒好了一桌飯菜在等著我們。現年69歲的李仁,曾經擔任瀛頭村多年的村書記,他是土生土長的瀛頭人。十五六歲的時候,正值龍潭水庫興建時期,李仁就去工地上做小工,負責在隧道和水溝里面清理垃圾和水泥等,至今清楚地記得當時每天的工錢是八毛錢,那已經是一筆了不起的財富了。
李仁年輕的時候長得玉樹臨風,英俊瀟灑,1984年,當兵回鄉,在別人介紹下,郎才女貌的兩人一見傾心。但是因為地處深山的瀛頭村生活條件實在太艱苦,婚事遭到了香香父母的反對。父母故意考驗李仁,說你如果能夠把香香從梧桐坑一直背到瀛頭,我們就同意把女兒嫁給你。二話不說的李仁,背起香香就上山,十多里山路,走了三個多小時,終于回到了瀛頭。李仁的肩膀,扛起了香香所有的寄托,這一背,兩個人的愛情更如大山一樣堅不可摧。
結婚后,很快他們的女兒出生了,以后的歲月,李仁又背著女兒跋山涉水,從瀛頭上山翻過風昌嶺,下了棖嶺,然后又背過一條條山間小溪,翻過一道道山崗。哪怕是大冬天,李仁也毫不猶豫地赤腳把老婆孩子依次背過河,每次陪著香香回娘家,似乎遠遠就聞到了丈母娘家蔥花面條的香味,渾身上下頓時充滿了力量。
我感動于他們的故事,感嘆這座山是如此的厚重,它既承載著李仁一山又一山的生活重擔,卻洋溢著一程又一程的生活情趣,比喻為李仁和香香的愛情山,再恰當不過了。香香如今是武義縣生態文明促進會會員,致力于監督保護龍潭溪上游和龍潭水庫的水質環境。
吃完飯,一行人得以在瀛頭村仔細地參觀拍照。
清澈的溪水、整潔的石橋、香甜的空氣、參天的古樹、斑駁的老宅……,這是瀛頭給我的最初印象。走進瀛頭才發現,古樸的祠堂、恢宏的四合院,見證著先民們來此安家落戶的數百年歷史。
“山與水相宜 ,古與今相融”在這里得到了很好地詮釋。
2023年9月,我在深入武義縣桃溪鎮采訪的時候,發現有一份民國時期桃溪小學的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宣平縣陶村中心小學,除了解決桃溪本村孩子的入學問題,還招收了來自金華瀛頭等地的學生。
當時總想不明白為什么瀛頭的孩子們會到桃溪就讀,到了瀛頭才終于理解:一是因為民國時期瀛頭隸屬于宣平縣。二是因為從瀛頭翻過山嶺,經過大河源到達桃溪,距離不算遠。在瀛頭,保存完好的古橋“登瀛橋”橫跨龍潭溪之上,位于古時金華至武義的交通要道上。該橋是當時任宣平縣登瀛區議事會議長的本村秀才錢思岳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個人出資建造,至今已經有100多年歷史。
大河源是粟裕將軍戰斗過的地方,是紅十三軍浙西第七縱隊二支隊指揮部所在地。我心里一直非常向往有一天能夠身臨其境去重走先輩們走過的革命之路。
母親河熟溪發源于現今的桃溪鎮大河源村碧水壇,流向東北,沿途合反背、深井源水入直源水庫,合大坑之水入石硤水庫,合龍潭溪水經盤山渠道入源口水庫,出源口水庫在李蘭橋附近與烏溪匯合開始稱為熟溪,從源頭至李蘭橋一段稱為麻陽港。
大河源是熟溪河源頭上的第一個行政村,屬于現今的桃溪鎮。沿河而下第二個行政村是原雙溪行政村,由大坑口、四百田、梧桐坑、和山頭和白果樹腳五個自然村組成。
這些村莊地處深山,位置偏遠,原先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下山脫貧和石硤水庫建設的東風,村民們紛紛走出大山,尋找發展機會。如今多個村莊已經搬遷下山,多個村莊被庫區淹沒,香香的家鄉梧桐坑,如今也靜靜地沉于庫底。
直源水庫是熟溪河上游的第一個水庫,這里有最純凈的水源, 透明度超過十米,讓人嘆為觀止。這股純凈水流出近十公里崇山峻嶺之后,在石硤水庫截流,成了高峽平湖,宛如掛在天上一般美好。
▲石硤水庫
石硤水庫工程于2011年7月4日開工建設,2016年12月完工。因為大壩安全和管理等問題,庫區右側道路封閉。我曾經多次到過石硤水庫大壩,每次站在大壩上,我都好奇從大壩進入庫區是什么樣的世界。
在我寫作的過程中,剛好就有幸遇見“公主道車神”拍攝制作的關于熟溪河溯源的十期視頻,視頻得到了很多人的觀看和點贊,也猶如給我打開了一扇天窗,讓我能夠清晰地領略那片山水的神韻,滿足了我好奇的欲望。經過朋友介紹,微信采訪了“車神”的拍攝經過。
“車神”說,無人機拍攝視角獨特而且省時省力,他的經驗是將無人機保持120米左右凈高,將攝像頭設置俯瞰45度,這樣的視頻更能體現大河的壯闊和沿途村莊、山川的秀美,而且能確保飛行安全。從源口水庫到石硤水庫這段河道的海拔上升特別快,航拍時也需控制無人機隨之攀升以保持凈高,否則容易一頭撞在河邊山崖上。
說起溯源航拍熟溪的經歷,“車神”津津樂道。航拍至源口水庫上游后,河道穿行于崇山峻嶺間,無人機遙控信號受高山阻隔,導致無人機經常自動返航。
為了保證視頻連貫性,“車神”專門買了一臺最新款的無人機,可利用手機信號增強遙控信號,航拍距離大大增強。他站在石硤水庫大壩上操縱無人機,可一路直飛到上游直源水庫,航程9.6公里卻依然能一鏡到底。所以就有了我們看見的超美畫面,我由衷地贊嘆“車神”的敬業精神和高超的拍攝技術。
令人欣喜的是,發源于山北、山南的龍潭溪和麻陽港,各自流經群山萬壑之后,殊途同歸,在麻陽村附近合二為一,恰似駿馬,奔騰出山,匯入源口水庫,福澤武義人民。
如果說龍潭溪猶如一條山間玉帶,在蜿蜒纏綿之中,串起了大應、周塢、瀛頭等村莊,也串起了金華、武義資源共享的美事。那么麻陽港何嘗又不是呢,這股從碧水壇汩汩而出的清流,承載著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意,為武義人民奉獻了鮮甜的甘露,它串起了直源水庫、石硤水庫、源口水庫等山間琥珀,它串起的更是一種精神力量,寫滿著責任義務、犧牲和奉獻,我們有理由對他們表示感謝、珍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