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還是不學,這是一個問題。
不學擔心孩子跟不上,學了擔心孩子習慣不好。
說白了就是我們把握不好孩子學習的這個度。
什么是孩子正常范疇內的能力成長,什么是在搶跑、在超前學習?
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因為每個地方的教學差異,導致幼小銜接的程度不一。
有些家長說:“一年級一個月就學完拼音,孩子完全跟不上,要是不提前學點,孩子挫敗感太強。”
有些家長說:“我們一年級根本沒有網上說的那么夸張,老師都是從基礎開始教,孩子沒學過也能跟上進度。”
學還是不學,就像小馬過河,水深水淺得自己去試一試。
1、孩子天賦有差異;
2、父母時間精力有差別;
3、當地教學習慣有差異;
幼小銜接具體到每個孩子要怎么做,實施起來還真沒有統一的答案。
但不可否認的事,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肯定需要適應的過程,小學和幼兒園的差別不僅僅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
就像趕飛機一樣,有人愛早起,提前大半天,有人喜歡剛剛好或者早一點,有人延機。
你覺得哪種好?
提前大半天固然有安全感,但也浪費了很多時間成本。
孩子提前學很多,你看著孩子認識很多字,會做很多算術題,你心里覺得踏實了。
那孩子上學后就好比在機場待機,老師教的孩子都會了,時間那么長干啥呢?
提前一點點有誤機的風險,但大多數時候是順利登機的。
既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在等待,又能淡定的登機。
偶爾可能也需要急急忙忙,百里沖刺的面對突發情況。
啥也不管,經常誤機,趕不上就只能換下一趟,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
哪種是你的做事風格,我是更喜歡早一點,剛剛好就行。
適當的壓力可以讓人效率更高,做事更專注。
孩子剛上小學,有一點壓力也是很正常的,合適的壓力能讓他更快速的成長。
教育這件事沒那么多絕對,更多的是因材施教,追求平衡之道。
讓孩子在跟得上和超前學之間找個一個平衡。
學霸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好習慣,那就是“預習”。
預習=提前學嗎?去小學化=不學嗎?
預習和超前學的區別在哪里,預習是預備性學習,是做一個準備,好比跑步時的起跑姿勢。
是去找出自己不理解,不會的知識點,是主動去思考,去發現問題,讓接下來的學習更有重點。
超前學是不管理不理解,必須掌握知識點。
教育部要求去小學化,去的是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去的是“刷題”。
但這并不表示孩子不學,不做任何準備。
其實,幼兒園三年都是在為小學做準備,幼兒園大班可以做些什么讓孩子更適應小學。
一、寫字
寫字其實是孩子各項能力達標后,水到渠成的一種能力。
想要字寫的又快又好,孩子需要練習哪些技能呢?
1、正確的坐姿;
2、正確的握筆姿勢;
3、手部力量訓練:控筆練習、畫畫、剪紙、串珠、用筷子……
4、書寫興趣;
5、書寫規則,從上至下,從左到右;
6、觀察字體結構,左右、上下,長短;
幼兒園大班先別著急上手寫字,上面6點準備工作先做好。
不然練習起來費力不討好,自己容易上頭,還打擊孩子寫字信心。
而且寫字習慣沒養好,后面改起來更難,初期的啟蒙相當重要和關鍵。
情愿慢一點,好好抓一下握筆和坐姿這些,然后再去關注字寫的如何。
而且字要寫得好,離不開長期的練習。
二、識字
幼兒園大班能不能教孩子識字,其實很多家長挺糾結。
其實,我覺得大班的孩子學識字,一點問題沒有,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因為孩子的識字敏感期一般會在2-7歲之間出現。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識字有很濃厚的興趣和需求,而且使用右腦圖像機能進行記憶,記憶能力特別出色,識記速度快、數量多、記得牢,孩子也會享受識字的快樂。
大班一年,1天認識1個字,一年下來也有300+,上小學綽綽有余。
可以引導孩子識字,但不要強迫孩子認字。
新西蘭科學家瑪麗·克萊認為:孩子的讀寫能力是自然發展出來的,家長提供了豐富的文字環境,孩子自然就學會了文字。
比如給字配畫,孩子對圖形更有興趣,從象形文字開始,更有趣,更好記憶。
結合識字卡片和孩子玩識字游戲;
利用生活中的廣告牌、招牌、公交車站牌等,從生活中輕松識字;
帶孩子看漢字啟蒙動畫片,《漢字俠》、《三十六個字》、《學寶寶樂園》等
進行親子閱讀,創造好的文字環境,讓孩子和文字天天見面,進行指讀。
識字的時機和方法都是關鍵。
三、數學啟蒙
說到數學,我們的目標總是習慣聚焦在數數和計算上。
有因為孩子1-10都不認識而焦慮的,也有因為孩子可以倒數100而自豪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有提到幼兒園數學啟蒙的方向。
“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等”。
數學啟蒙真不是數數那么簡單。
是包含數量比較,形狀認知,空間定位,分類,排序,排列組合等內容的。
教育專家說:兒童早期的數學啟蒙,不僅對數學能力的培養有所幫助,還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靈活性,創造力和毅力等性格,從而在未來取得成功。
數學啟蒙并光帶著孩子做算術題,激發興趣才是關鍵。
1、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啟蒙
爸爸和媽媽誰高?柚子和蘋果誰大?
家里5個人,吃飯需要幾雙筷子。
讓孩子去發現、去思考,數學不在抽象,數學就在身邊。
2、利用數學繪本
比如《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數學幫幫忙》、《你好!數學》、《米奇妙妙屋數學啟蒙故事》等等。
通過繪本,讓孩子體會數學的趣味和妙用。
3、看數學啟蒙動畫片,《寶寶巴士之奇妙數學大冒險》等。
4、嘗試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比如根據顏色對書本進行分類,根據大小分類,用零花錢去買東西。
三、專注力訓練
幼兒園和小學很大的差別在,幼兒園的課堂以游戲為主,孩子比較自由。
小學需要遵守課堂紀律,好的專注力不管是對于課堂還是作業,都非常關鍵。
專注力越好的孩子,學習效率也越高。
1、營造良好的環境,不要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和書籍;
2、不輕易打斷孩子,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3、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
4、玩專注力游戲,盯點法靜坐一會,每天盯著某個點和物體看上幾分鐘,還有舒爾特訓練法。
四、自理能力
剛入小學的雞飛狗跳不僅是學習,理由多到你不敢想。
有孩子課間不去上廁所,課堂想上廁所不敢跟老師說,導致尿褲子。
有孩子一天丟7、8只鉛筆,水杯、作業本經常失蹤。
小學沒有保育員,吃飯、喝水、上廁所……這些事情都要孩子自己做。
從大班開始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整理書包,每天上學要準備什么東西。
早上自己穿衣、洗臉、刷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總之,孩子成長是連續的,從幼兒園到小學是新征程,但不是“斷崖式”成長。
閱讀習慣和英語啟蒙從小就能做,家庭有雙語環境,孩子英語學習更簡單。
至于要不要報班,看家長精力和時間,有時間、有耐心陪孩子慢慢克服、慢慢成長自是再好不過。
沒時間沒精力,找個專業的機構幫孩子過渡一下,高低混個眼熟,孩子不至于兩眼一抹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