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不討好的勇氣》一播出就得到了眾多職場人的共鳴,紛紛指出那個不懂得拒絕他人,總是成為背鍋俠的吳秀雅簡直就是自己的翻版。
累活永遠都推給秀雅做,但是論功行賞的時候永遠輪不到她;
明明上司都承認她的能力很強,但是出于私心,每次升職都會繞過她;
就因為有一個能干的男朋友,同事就看不到她的付出,將一切都歸功于男朋友的庇護;
“能者多勞”成為她的標簽,不僅要幫同事擦屁股背鍋,還要在下班時間給上司的女兒修改演講稿。
吳秀雅明明可以拒絕,可以反抗,可以爭取,但是每次都選擇默默承受,幫同事,幫上司,寧可“辛苦我一個,也要幸福其他人”。
而這一切都因為吳秀雅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女孩。
心理學家Susan Newman就指出,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愿意去做任何事。
面對同事的請求和甩鍋,面對別人“惡意”的揣測,吳秀雅再不情愿也張不開口拒絕,只能委屈自己一忍再忍。
然而,更不幸的是,她小時候根本不是一個這樣的人。
一直到高中,吳秀雅都是一個有主見的活潑女孩。甚至看到母親為了父親的事業而一次次妥協搬家,甚至丟掉工作的時候,她都發誓絕不像媽媽一樣憋屈地活著。
后來因為搬家,裝衣服的箱子還沒來得及整理,吳秀雅不得不穿著前一天的紅裙子去上學,再加上被老師安排坐在了班長叛旁邊,于是第一天就被班上幾個女生記恨上了,認為她招搖,不安穩,也因此成為了被霸凌的對象。
后來學校謠言四起,話說得越來越難聽。吳秀雅勇敢反擊,卻被老師要求在全校師生面前做檢討。
叛逆的吳秀雅將廣播室的門反鎖,以脫口秀的形式吐槽了同學的霸凌,學校的不公,同桌的軟弱。這口惡氣是出了,可是回到家,吳秀雅就被父親狠狠打了一頓,面對委屈的女兒,媽媽選擇了裝聾作啞,默默地關上了房門。
從此吳秀雅開始封閉自己,她不再拒絕他人,而是選擇妥協,不停妥協、不停妥協......膽小,懦弱,敏感,好欺負,甚至連襪子滑到腳底,都不敢伸手提一下。她終于變成了大家口中那個懂事,溫順,脾氣好的好姑娘。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懂事,而“懂事”永遠都是我們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
因為懂事意味著好脾氣,不管你怎么對他發脾氣、開玩笑,他都不會生氣;
懂事意味著好說話,不管你提出多無禮的要求,他都不會拒絕;
小的時候,我們夸一個孩子懂事, 就是說他乖,凡事都聽父母的話,不抵抗,不叛逆;長大后,我們再夸一個人懂事,看似是對他的褒獎,其實就是對他的蔑視。因為“懂事”=好欺負!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叫《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關于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贊賞和認可上癮。”
知乎上有這樣一條提問:“懂事的孩子快樂嗎?”大概4000多條回答中,絕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快樂。
演員馬思純曾飽受抑郁癥的折磨,馬思純坦言,自己抑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她從小就被家人灌輸 “要聽話”、“要懂事”、“要讓著別人”。她為了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逼自己乖巧懂事,她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事事替別人著想,最終自己生病了。
韓劇《請回答1988》老二德善在家排行老二,在別人眼中她不爭不搶非常懂事,事實上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活得多委屈。
因為大姐學習好,和她生日又接近,所以每次過大家過生日,全家就借口說順便一起過了,十幾年來,德善沒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日蛋糕。
家里的雞蛋,如果只剩下兩個,永遠是一個給姐姐,一個給弟弟,而自己只能違心地說“我不想吃。”
更讓這個孩子覺得絕望的是,當全家因為煤氣泄漏,父母把兒女都救出去后,獨獨忘記了那個最不起眼的老二德善。
就如劇中的那句臺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幸運的是,吳秀雅后來覺醒了,她通過脫口秀的吐槽,喚醒了內心的自我,選擇討好自己,拒絕他人,勇敢地做回自己。
她和“爹味”十足的男友分手,勇敢和搶功升職的同事辯解,在工作上更加認真努力積極表現,終于,大家看到了那個會自己發光的女孩。
一個家庭最大的失敗,就是養出了只會討好別人的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一生都活在自我檢討的內耗中。
給孩子充分的愛和尊重
《爸爸去哪兒》中,節目組要求所有的小朋友都上交零食和玩具,只有只有嗯哼哭鬧耍賴,情緒崩潰。這個時候杜江沒有因為兒子的不聽話惱怒,而是溫柔地安慰孩子,當別人認為他太寵溺嗯哼的時候,杜江說“有的太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看著大人的臉色,就失去了孩子應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這樣。”
好的父母,能接住孩子的情緒,愿意傾聽孩子的內心,尊重孩子意見,耐心引導孩子。
好的父母,絕不會將孩子當成情緒的垃圾桶,壓制控制孩子的情緒。
被父母愛和尊重的孩子精神富足,內心強大,擁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無限的潛力。
教孩子學會愛自己
香港科技大學的陳紫嫣在《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么?》一文中提到:我們產生“討好”行為的根源,是把對自我的認識和價值,建立在別人身上。無論采用什么方法,討好者們最終需要做到的,是擺脫對他人贊賞和認可的依賴,自主確認自我的價值和需求。
“討好型人格”總是認為自己的價值來自于他人的認可和贊賞,從來沒有意識到真正的贊許和認可應該來自于自己本身的光。
多關注,多肯定孩子,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認知,提高自己。
要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教孩子學會重視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鼓勵他們建立目標,追求夢想,這樣的孩子未來會更加熱愛生活。
允許孩子野一點
溫尼科特說過:如果一個人太正常,而失去了他的野性,這很可悲。
《三十而已》中,鐘曉芹是個脾氣好、性格好的“乖女孩”。就連她老公陳嶼也表示,和她結婚的原因,就是圖她省事。
然而這個別人眼中的乖乖女,卻因為自己的“乖”感到非常痛苦,她說“之前的三十年,我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里,按部就班,一步都不敢走錯的走到今天,一點意思都沒有。以后,我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個不一樣的人。”
孩子有棱角是好事,千萬不要刻意將他磨平。
我們要允許孩子說“不”,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才敢拒絕觸碰自己的底線的人。
我們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脾氣,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才不會被人騎到頭上。
我們要允許孩子有獨立的想法和思考,這樣的額孩子長大后才不會輕易被他人拿捏。
電視劇中的吳秀雅開始拒絕別人后,就走進了越過越爽的人生。她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做了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也擁有了平等的愛情。
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何必讓孩子活得太委屈,愿我們的孩子都擁有“不討好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