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新能源商業評論 聯合制作
【摘要】24年年中,某家新能源上游材料廠被電池廠頻頻壓價,公司已經連續兩年背負虧損,還要面臨著銀行的抽貸與股價下跌的雙面夾擊,生死存亡的時刻,企業發出了“明年一定要賺錢”的怒吼。
要知道,當前新能源材料廠商虧損的不在少數。
如何去挺價,甚至讓價格回升,以獲得一絲支撐生存的盈利空間,哪怕不再虧損,都成為了上游供應鏈企業的“奢求”。
壓價、壓賬期的后果或是讓上游大批量的中小企業扼殺在搖籃之中,而“一分錢一分貨”的真理讓下游企業也面臨著產品質量問題的考驗。
新能源爆發風口尚未到來,上游供應鏈又如何能夠堅挺地支撐到行業爆發期?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以下是正文:
01
“蝴蝶效應”,價格戰的底線在哪里?
價格戰,或許已經成為每個行業都逃不開的命題。
2025年,有望成為新能源行業新的爆發節點,而站在2024年末,我們看到了什么?
當前,就新能源材料行業而言,絕大部分磷酸鐵鋰正極企業的財務報表都處于虧損狀態,僅有的幾家盈利企業營收同比也處于下降態勢。
虧損的背后,是下游企業極致的主動壓價,是上游企業極致的被動降本。 壓價的典型的措施之一就是招標。
據知情人士透露,某頭部新能源車企當前已通過招標的方式進一步將降價壓力傳導至供應商側,或通過招標進一步壓低約10%的采購成本。
除壓價之外,壓賬期也成了下游企業“剝削”供應商的一大手段。
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曾在微博上曬出一張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向供應商付款時間變化的圖片,從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企業付款時間在持續延長,尤其是前兩家公司,2023年更是大幅延長超過250天。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
若延遲付款,下游企業可按企業自身節奏有效配置資金資源,化解資金壓力;而上游企業就會面臨著極大的資金鏈壓力,若未及時付款,部分上游企業甚至可能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更有甚者,某些下游廠商用公司自有商業匯票進行付款,供應商不得不承擔貼現費用,導致利潤進一步被擠壓甚至虧損,最嚴重的則面臨商票提取難與非現金支付的難題。
從產品定價而言,某家磷酸鐵鋰材料的頭部企業,單個產品訂單的加工費約1.5萬元,而部分企業已經將價格壓低至1.2-1.3萬。
除部分對于質量要求較高的客戶外,普通需求的客戶大多選擇低價產品,頭部企業的市場也要面臨著,由于價格高而帶來的擠壓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1.2-1.3萬的價格下,企業就要面臨著三四千元的虧損,而該頭部企業的高價也是才僅僅守住了產品成本盈虧線。
認真了解磷酸鐵鋰這一行業就會知道,碳酸鋰作為材料成本的關鍵部分,市場單價在7-8萬左右,且由于磷酸鐵價格極大程度依賴于我國的農業企業,如化肥、磷化工等,因此價格粘性較高,難以實現進一步的分項成本壓縮。
而磷酸鐵企業更是受到磷礦石原料的產能長周期與外購鐵源價格較高、供應不穩定的限制,因此鐵源成本難以實現有效降低,同時,磷酸生產過程中對反應條件、原材料純度等要求較高,且行業內集中度較低,資源整合難度較大,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模式。
在磷化工企業掌握更多的定價話語權的現狀下,磷酸鐵企業已經是處于降本的極致了。
當前,還有部分企業或許希望憑借一體化戰略實現規模化降本,思路很清晰,但執行起來卻難上加難。
磷酸鐵鋰行業,僅頭部的兩三家大企業或有潛力支撐一體化發展,磷酸鐵鋰產能能夠做到 90 萬噸以上,助力實現單位產品的分攤降本。
然而,潛力僅僅是潛力。
足夠多、足夠優質的產能,在下游強勢客戶的低至盈虧線下的定價中也難以發揮出降本的良效,頭部企業只得從其他客戶將部分失去的成本補回來。
每一家下游企業卡住成本,就有多家上游企業被迫降價,以至于又一個上游被動成為降本的火力點,蝴蝶效應傳導到整個產業鏈,沒有人得以幸免。
不論是材料企業還是電芯企業,每賣一噸產品就要多虧一份錢。
然而,設備一旦開動就只能寄希望于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邊際成本,虧錢也得干成為企業的無奈之舉。
守著“撐過盈利點”的寄托苦苦掙扎,27年的機遇期是否如期來臨,在持續失血情況下而又有多少企業能撐到下一個三年呢?
02
“劣幣驅逐良幣”,優質產能如何挖掘?
如果說壓價讓上游企業苦不堪言,那么低價的產品就讓下游企業坐收漁翁之利了嗎?
獲取高利潤空間的同時,下游企業也應該意識到,“高性價比”過高了,就該變味了;“一分錢一分貨”才是行業的本質。
近期有新聞報道稱,某新勢力電池廠商因電池質量不達標慘遭退貨。
當前的儲能行業中,一如電網這樣的大終端也會擔心低價帶來的產品安全風險,某電網企業甚至已經推出中位價競標方式來規避風險。
當前電芯廠也在瞄準諸如低空經濟和固態電池等新的藍海市場,尋求新的增量,下游廠家面向上游企業需要思考:一片新的藍海市場中之中,如果質量跟不上,那么退貨問題是否會影響自身市場地位。
由此,“劣幣驅逐良幣”成為行業的普遍擔憂。
一方面,企業面臨長期虧損,勢必會減少在研發方面的經費,進而間接導致新技術研發進展緩慢,不利于磷酸鐵鋰行業發展。
另一方面,無底線的低價競爭,雖會淘汰落后產能,加速產能出清,但絕大部分優質企業也會失去持續擴產的能力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行業壟斷并不是市場的發展良方。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識別優質產能,進而將“一刀切壓價”這一損人不利己的定價策略轉化為供需適配的動態定價策略。
而值得關注的是,優質產能仍尤為緊缺。
要知道,優質的產品意味著投入更多的技術研發,也同樣意味著企業要面臨經營中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上漲與設備折舊壓力,與低質產品卷入價格戰的競爭勢必是一種優質資源的浪費。
那么,如何區分優質產能與劣質產能成為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話題。
正如新能源商業評論曾發布的文章中說道,當前行業內榜單眾多,雜亂的統計口徑和榜單商業化模式的發展,讓“信誰”成了最大的問題,相關數據的可信度則更加難以判斷。部分榜單成了市場上心知肚明的“面子工程”,各家廠商仍對此類榜單排名趨之若鶩,為爭第一甚至不惜“自毀長城”。
由此,官方的行業評價體系或有極大的建立必要性。
官方評級體系的建立客觀性、獨立性更高,統一的口徑之下數據可信度也能有效提升。
同時,評級體系可將優質的材料企業及代表性產品得以公開展現,進一步引導行業向著質量與價格成正比的良性方向轉型,并促使眾企業向優質企業看齊。
當然,評級的核心目的是為產業鏈合作提供有效依據,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公開透明的市場,何必非要經歷“田忌賽馬”式博弈呢?
03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值得思考的是,在被價格逼得退無可退的新能源行業,一定的價格回歸是否才是行業發展的理性狀態?
就供給端而言,短期行業具有價格粘性的,階段性供需錯配對企業的影響并不明顯;而在新能源這一仍有爆發期存在的長期性行業,過早的產能出清或將大部分中小材料廠商扼殺在搖籃中。
然而,若上游企業大量倒閉,整個供應鏈就會陷入減速發展的陷阱,下一階段的新能源出海與電池材料突破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紛紛減產之下,行業或經歷新一輪的震蕩。
對于磷酸鐵鋰行業的頭部廠商來說,作為上市企業,長期虧損亦會導致股價下跌, 金融市場對于新能源板塊不再看好,會導致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影響企業及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就需求端而言,我國新能源產業仍是發展潛力巨大的重點行業,到26-28 年間存在長期的需求爆發的節點,鑒于產能建設和產品認證周期原因,當前我國新能源產能對于未來需求而言仍有較大一定差距,由此,“產能過剩”一詞還為時過早。另外,海外市場和下游對于國內優秀供應商的爭奪將加劇優質產能進一步短缺。
每一家發展起來的企業,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設備、人力,沒有人愿意在還未看到行業的輝煌時而過早掉隊,只能苦苦掙扎。
一旦進入下一個下游產能爆發期,上游產業鏈能否支撐行業的需求爆發就需要打個問號了。
各廠商需要居安思危,盡早為下一個階段的供需關系提前做出應對與正向思考。尤其是產業各環節頭部企業,需要對行業健康發展和合理定價的理性看待有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共同營造新能源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大環境。
價格的溫和回升或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這一點或許與行業普遍認為的長期價格戰相悖。
然而,正如上文所言,若可有效實現行業標準制定,則可通過評級實現優質產能的提價與劣質產能的淘汰,促使行業走向良性循環。
一如當前,盡管鐵鋰企業難以通過低價獲取突出重圍的優勢,但利用技術更新促進產品迭代,進而沖擊市場,也不失為發展的良方。
高壓密4代已經成為市場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有望在明年實現產品迭代,成為技術主流。
當前,某家擁有高壓密4代的廠商,已然憑借新一代產品的極高品質,獲得市場青睞,在加工費層面領先于同層次鐵鋰廠商。
這極大證明,新能源市場在面臨供需沖擊的同時,確實有通過產品迭代、技術提升進而促進價格理性回歸的驅動力,優質產能值得更高的價格。
那么何不再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將產業發展推向更加平穩的良性發展階段。
一方面,下游車企等廠商進一步提升合作適配度,正視雙向合作的本質,擺脫甲方的高傲姿態;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與價格的兜底離不開有為政府的精準發力,合理價值評估和價格支撐,企業才能放心大膽的提質增效、擴產能。
就國內外對比而言,我國磷酸鐵鋰等新能源行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摸著石頭過河也要經歷沒有成熟經驗借鑒、沒有成熟的產業鏈的困難時刻。
當前,由于海外市場對于材料降本的要求較低,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出海謀生,進而獲得更高的售價。
某海外新能源車企巨頭還曾公布數據顯示,其上海超級工廠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過95%,在華簽約的本土一級供應商超過400家,其中60多家供應商進入公司全球供應鏈體系。
在此數據之下,更需引起國內車企等下游廠商的重視,可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國產化崛起之路需要產業鏈全鏈條攜手共建。
04
尾聲
回歸理性的價格是引導新能源行業走向良性循環的必然,而質量評級的制定同樣是供需適配的關鍵。
下一個三年,又有多少企業能迎來產能爆發的節點?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 NEBR -
喜歡就獎勵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