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古典詩詞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們的心靈,而懷古題材的詩作,更是以其厚重的歷史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深沉情感,令人思緒萬千,深深地陶醉其中。
王昭君、西施、貂蟬、楊貴妃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經常用來形容美女的詞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就是因為她們的典故而來,其中的“落雁”,就是指王昭君。
王昭君是古詩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美女之一,唐朝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等歷代諸多大詩人,都寫過吟詠王昭君的詩篇。
杜甫在五十四歲那年,離開夔州,再次踏上回家的路,路徑江陵時,先后游歷了昭君村、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詠懷古跡其三》詩作原文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的大意是:
連綿不斷的山巒溝壑都像在奔赴荊門,這里至今還留存著明妃生長過的昭君村。
當年,昭君一離開漢宮,就進入茫茫大漠,今天,只留下一座青冢面對著夕陽黃昏。
憑借畫圖還約略可見昭君春風般的面容,然而,夜月下歸來的只有昭君凄苦的冤魂。
千百年來,琵琶聲中盡是胡人曲調話語,仔細聽,分明是昭君在傾訴著哀怨和悲憤。
杜甫這首《詠懷古跡其三》是一首詠史抒懷七言律詩。
整首詩開篇先點昭君村所在的地方,用一個“赴”字讓千山萬壑都有了動感,也將視角的焦點都聚集在了荊門,仿佛天地靈氣都向此集中,從而孕育出了絕世美女王昭君。
接著,側重描寫王昭君的一生的悲劇,極力渲染孤寂悲涼的氛圍,用寂寞孤獨的個人與空寂凄清環境相對照,將王昭君生前死后的寂寞悲涼寫得淋漓盡致。
然后,重點描寫王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顯示的不僅僅是她對自己得不到漢元帝寵幸的怨恨,還包含了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國鄉土的憂思。
最后,點明全詩的“怨恨”主題,千百年以后,當人們聽到具有胡人風格的琵琶樂曲時,就會聯想到王昭君的人生命運,仿佛能從樂曲中聽出王昭君的怨恨之情。
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懷人傷己,意在言外;格調低沉,蒼涼悲壯;情感豐沛,意境深遠;余味無窮,感人至深。
突出特點是集景、情、理、論四位一體,以雄渾的筆觸描繪了王昭君的悲劇命運,滿含同情和憐憫,借詠昭君來抒發個人情懷和抱負,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黑暗與不公。
總起來看,杜甫這首詩通過吟詠王昭君的凄涼身世,表達了自己的深切同情,并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慨,哀而不傷,非常凄美動人,稱得上是眾多詠誦王昭君詩篇中上乘佳作,也有人把這首詩稱為杜詩“壓卷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