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復興”的 2022 年,搜索引擎,成為一個人人都想顛覆的品類,但兩年的時間過去了,面向 C 端用戶的通用搜索引擎,除了 Perplexity,成績都寥寥,而 Perplexity 也面臨著版權、商業化等關鍵問題。
注:百度的AI搜索、Google 的 AI Overviews 等都是傳統搜索引擎之下的一個版塊或一個功能,并不是獨立產品,我們這里不將其納入討論范圍。從AI產品榜搜索引擎分榜 Top5 來看,排名第 1 的 New Bing 屬于“老產品+AI”的模式,且由于背靠微軟生態,訪問量才能達到 18 億,而排名第 4 和第 5 的秘塔 AI 搜索和 You(產品形態更偏瀏覽器)的流量與前三名則有著斷崖式的差距。所以,能算真正跑出來的通用 AI 搜索產品,只有國內的 360 AI 搜索和 Perplexity 兩款,更多中小搜索引擎開發者的機會,還是在 ToB 和垂類場景中。
AI 到底能不能顛覆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里什么才是用戶需要的革新功能?最近,一款看似沒有任何壁壘的產品,給了我們一些新的視角。
放棄 AI 加持,做最沒有壁壘的搜索引擎
一位即友的評價|圖片來源:即刻,侵刪
最近在刷即刻時,一個新的 AI 搜索產品 BiLin 的討論度、以及獲得的評價在社區里都還挺高的。BiLin 由沉浸式翻譯團隊推出,強調的是多語言搜索,而非是之前產品多強調的 AI 總結與多輪追問。
從產品大致形態上看,BiLin 更像 Google 那樣的傳統搜索產品,而不是 Perplexity 那樣的 AI 搜索產品。在主頁輸入框的上方,用戶可以選擇 3 種主搜語言(搜索引擎會搜索這 3 個語言的所有資料),在右側還可以選擇一種語言為輸出語言。
BiLin 顯示的信息處理流程
具體來看,BiLin 的搜索流程是由 AI 先進行“Rewrite”,根據用戶輸入的內容,擴展出 3-4 個相關關鍵詞,再將其翻譯成用戶所選擇的三種語言,分別在對應語種資料中進行搜索。在搜索到所有內容后,BiLin 會將其翻譯成輸出語言并進行重新排序,再呈現給用戶。
從這個流程可以看出,BiLin 的主要作用發生在 4 個環節,搜索前優化輸入,翻譯優化后的輸入關鍵詞,搜索后完成向輸出語言的翻譯,重新排序。而核心工作主要是2個,所謂的 prompt engineering、以及翻譯。
而在這個過程中,與其他搜索引擎相比,用戶獲取的最大價值是擴大搜索范圍。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結果的語言與用戶輸入關鍵詞時使用的語言、瀏覽器設置、所在的地區都有關系,但基本上是用戶使用何種語言輸入關鍵詞,這種語言的結果就會顯示在上方,即使其他語言的內容關聯性更強,也很少會被顯示在首頁上。所以,通過多語言搜索再重新排序的方式,BiLin 能夠給出用戶在日常搜索路徑中不太會看到的結果,實現擴大信息面的目的。此外,“rewrite”功能,也能一定程度上擴大搜索范圍。
而如果不用 BiLin 想要同樣的目的,就需要自行做語言轉化,因而如果從最直觀感受來看,用戶最大的體驗差異是自己節省了時間,也是使用這類引擎的最大動力。
11 月 5 日美國大選當天在 BiLin 中搜索相關內容
但在我們的實際體驗中,相比 Google,BiLin 搜索到的實時信息較少,算是一個缺點。比如在選舉日搜索美國大選的新聞時,Google 在最上方給出了各大媒體的最新報道和實時動態,而 BiLin 的頭兩條內容都是維基百科。
而與同樣誕生于 AI 熱潮中的一些產品去對比的話,BiLin 并沒有去做分析、總結、追問這樣的步驟,算是放棄了“AI 的加持”。
在我們一般的認知當中,“AI 搜索”是由用戶給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比較模糊、復雜,AI會將問題拆解成幾個小問題,再針對每個小問題完成“搜索+分析”的工作,最后將分析結果進行整合,再輸出答案,并給出信源。AI在其中扮演了“分析、整合“的角色,主打“嚼碎了喂給用戶”,用戶不再需要對搜索結果進行篩選、吸收、整理,是另一個維度上的省時間,而且省的時間更多。這是 Perplexity 雖然被戲稱為套殼、但依然能夠快速獲得流量的核心原因。
360 副總裁梁志輝曾在某播客中分享一組數據,2019 年,360 搜索中有 42% 的用戶在尋址,21%在找資源,只有 37% 的用戶在提問題。但到了 2024 年,尋址的用戶和找資源的用戶占比均有兩位數下降,而超 70% 的用戶都在提問題。AI 搜索引擎“給答案”的模式是符合用戶的需求的。從數據來看,Perplexity 在 2024 年 10 月份的全球訪問量是 9078 萬,而這個數據在 2024 年 2 月份只有 4528 萬。
而 Perplexity 可能很難繼續長大,是因為頭部引擎玩家同樣是大模型廠商的身份,給答案這種天然貼合大模型能力的方式也被各家采用。另一個是這種方式雖然看上去體驗更好,用戶也算買賬,但被吐槽的也不少,“準確”成為 AI 搜索的軟肋所在。在部分針對 Perplexity 的訴訟文件中就指出,AI 會將新聞報道的原文和生成的虛假內容混在一起呈現給用戶,造成誤解。
“AI 搜索引擎用多了,有時候就會發現不對勁,內容需要二次核實,當不信任他之后,時間成本上去很多,我就又回到 Google Search 了”。某位網友和我們分享。
對用戶來說,搜索引擎最根本的職責是提供準確的信息,如果信息不準,“快”也就沒有了意義,雖然部分用戶確實因為“快”這個維度開始使用AI搜索產品,但負面體驗如果多次疊加,就會造成用戶流失。BiLin 放棄 AI 加持,可能也是想要避開給用戶的負面體驗,從用戶評價來看,很多即刻的用戶表示自己很需要這樣一個搜索引擎。
而從團隊的角度來講,BiLin 團隊可以劃歸為獨立開發者一列,沒有資金去做更多模型層面的優化,而通過多語言翻譯主打省時,切中用戶需求,也是他們更擅長的地方。BiLin 的開發者 Owen,是一名獨立開發者,此前曾開發過全網超百萬用戶的熱門插件產品沉浸式翻譯,結合他的經歷、以及分享的內容,可以看出,他對生活的獨特追求,帶來了對產品設計的獨特思考。
過極簡生活,做普惠產品,實現“注意力自由”
Owen 的履歷是相當典型的“技術大牛”,在大學里就主導開發了多個項目,畢業后乘著互聯網行業的東風順利進入騰訊,在財付通部門做前端工程師。雖然擁有一個“典型”的開頭,但 Owen 的故事卻沒有按照“劇本”發展。
在大廠順風順水的 Owen,開始厭倦“大廠螺絲釘”的生活,以及少得可憐的自我支配時間。所以,3 年之后,攢夠幾年生活費的 Owen“裸辭”,成了一個獨立開發者。而成為獨立開發者之后,Owen 經歷了幾個不算成功的項目,直到 2022 年,Owen 開發了信息網站 Buzzing.cc,開始找到了方向。
Buzzing.cc 界面
Buzzing.cc 主要功能是爬取海外各大網站上的熱門文章,集合起來呈現給用戶,供用戶更及時地獲取信息的網站,Owen 自己就是 Buzzing.cc 第一個,也是最深度的用戶。
而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英文閱讀成了一件麻煩事。他分享道:“雖然我的英文閱讀能力不錯,但讀文章的速度還是不如母語,所以我經常會使用瀏覽器自帶的翻譯功能,但是機翻的質量也實在不敢恭維,到重點段落,我還是會回去看原文,以防遺漏關鍵信息,來回來去的切換確實很麻煩。”
巴巴拉少校選段
就這樣過了一年,當 Owen 閱讀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校》時,他受到書中一段原文,配一段譯文的排版方式所啟發,開發了一個能夠對照翻譯的瀏覽器插件沉浸式翻譯。按 Owen 的說法,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花了不到 1 個月就完成了沉浸式翻譯的開發,在 Chrome Web Store 上線。
沉浸式翻譯效果圖|圖片來源:沉浸式翻譯官網
沉浸式翻譯的差異點非常簡單,只是將其他網頁翻譯產品翻譯整頁,變成一段原文一段譯文對照的形式,后續才加入了 YouTube 字幕翻譯、電子書翻譯等等,但也都突出“對照”這個點。根據 Chrome Web Store 中的數據,沉浸式翻譯的用戶已超過 100 萬,目前全網用戶可能在 150 萬以上。
可以看到,Owen 做產品的思路就是從自己的體驗出發,去找用戶的真實需求。而在產品設計思路上,這兩款產品,解決用戶痛點的方式,都非常的簡單和直接、也可以“翻譯成”所謂的沒有壁壘。
“用最有效的方式解決用戶的切實的痛點,無論它有多簡單”,是 Owen 對自己作為用戶、產生需求的一種回應,也來源他的生活理念,對極簡生活的追求。
注意力自由的定位|圖片來源:Owen 博客(owenyoung.com),注:Owen 的博客中會分享他對產品、生活,以及人生的一些思考,文中的很多內容筆者也參考了 Owen 的博客,也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們去訪問和閱讀
從騰訊辭職后,Owen 搬到了與深圳毗鄰的惠州大亞灣,租了一套 1500 塊錢/月的房子,開始了獨立開發者之路,Owen 在他的博客里表示,他現在沒有房子、沒有負債、有一定儲蓄、物質需求也較低,他可以保持“失業”的狀態 10 年以上。而這種狀態可以讓他不為錢而發愁,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Owen 把它稱為“注意力自由”。
沉浸式翻譯的訂閱價格|圖片來源:沉浸式翻譯官網
追求低物欲、極簡生活的 Owen,在開發產品時,理念外顯成提供低成本、但好用的工具。所以,作為獨立開發者的 Owen,無法、也主動選擇不在產品中加入“酷炫”功能,寄希望于產品使用路徑上的細微變化來改變人們的使用習慣。
例如,Owen 表示他非常不喜歡刻意地吸引他人的注意,比如在產品中彈窗,再比如發推特(Owen 會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寫在博客里,供需要的人閱讀,而被社交媒體推薦,顯示在他人的主頁上,被他視為一種“吸引注意力”)。在播客中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做沉浸式翻譯時,很多用戶都希望添加一個“劃詞翻譯”的功能,但是由于這需要“彈窗”,會影響到用戶注意力,他最終拒絕了。而很多開發者曾表示,自己很難像 Owen 一樣做到克制。
Owen 對 BiLin 的愿景|圖片來源:Owen 博客
在 Owen 的博客中,他預期 BiLin 將會成為“國際互聯網的入口”。但是理性分析,作為注定是“大流量賽道”的搜索引擎,一個獨立開發者的產品想要成為“國際互聯網的入口”有很大概率是力有未逮。但憑借著 Owen 對用戶的洞察,對低成本、注意力自由的堅持,收獲一批用戶,并為解決他們在搜索中的痛點,還是沒有問題的。
上線一個月左右,BiLin 官網的訪問量已經達到了 3w,有的時候一個簡單的設計變化,也可以為一個產品提供強大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