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尋隱
文/袁奎騰
從院校之初涉足水墨至今,對物象的表達從比肩疊踵甚至琳瑯滿目越漸趨于簡明,目的也是不想讓自己包括觀眾產生繁復的想法,乃至于刻意去追求一些孤立和疏離。
遠古時期繪畫的出現最初是一種實用性載體,作用于記錄和信息交流及宗教崇拜,在朝代更迭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繪畫被嵌入日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當今社會下萬物互聯訊息飛達,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有不同時代背景下崇尚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至使我們如今更傾向于對”邊界感”的追崇。我作為個時代背景下的繪畫創作者,如果能為觀眾締造一些這樣的視覺界定,那我會很高興。
水墨是經典的傳統媒介,在當今的情境之下,怎樣讓水墨融入當今的生活情境之中?我和大多數畫家一樣,崇尚宋代山水形制,其規格之高無需多述,遠古時期最早的繪畫的實用性,到古代一系朝代更迭社會相對不穩定的背景下,逐漸形成了托物言志、寄意于物、借景抒情的風貌,文人畫的出現就是典型的特征,包括近現代的徐悲鴻先生,通過繪畫激蕩起有識之士之共鳴。這也是水墨在不同生活方式下的縮影。到了當下,走到很多城市,無論都市小城,都出現慢城生活的口號,我們今天喧嘩緊迫的節奏和靜氣凝神的追求兩者狀態之間產生了主要的矛盾。什么樣的氣息可以靜氣凝神,無論是音樂、繪畫、只要是舒緩的、生動的。水墨的媒介恰好能提供這樣一種情境。
中國人自古對山就有特殊崇拜情懷,山間云霧的靜謐隱秘深邃,這種油然而生的敬畏,使人認為,這不就是寧靜的來源。我畫山的取景很簡單,一丘一壑、一崖一峰、一泉一淵,取景不廣大,恰好有似近非遠的“邊界感”。不至于高呼遙不可及,也抹去樓宇城池的喧囂。恰恰這樣的情境容易使人靜氣凝神。山石的堅硬和霧氣幽泉的碰撞,我想這么強烈的反差,首先給人以醍醐灌頂之驚覺,驚覺過后帶來不敢高聲語、看罷瑟瑟塵的平靜。謝赫的“六法論”所有的闡述都是為氣韻生動所服務的,氣韻是直接提供情緒的客觀載體,我花大篇章的力氣在山石上,其實也是為云氣、霧氣、水氣服務的,那就是我所希望在畫中能做到的視覺界定,能讓觀眾有所共鳴,高山起微塵,凝神氣若息,哪怕會有一瞬間也好。
- 作品欣賞 -
霧染青松
紙本設色
123×30cm
2023年
清泉石上流
紙本設色
123×54cm
2023年
壑壁臨淵
紙本設色
179×90cm
2019年
秋山吟
紙本設色
179×90cm
2019年
云鎖高峰水自流
紙本設色
141×83cm
2023年
扶搖云霄
紙本設色
135×80cm
2023年
出浮云間
紙本設色
177×65cm
2022年
深山華澤
紙本設色
177×83cm
2024年
澗碧無塵
紙本設色
176×93cm
2024年
林泉橫臥百丈崖
紙本設色
179×93cm
2024年
袁奎騰
1990年生,安徽旌德人。自由藝術家,現工作生活于上海。作品入編2014中國畫走進聯合國大展、2012中國畫百名家邀請展、第四界安徽美術大展、翰墨嶺南新安文脈書畫作品展等,并被一號美術館、賴少其美術館、私人等收藏。
藝術家投稿:lulingculture@163.com
圖書出版 I 書畫收藏 I 衍生品開發 I 媒體傳播 I 展覽策劃
精彩藝術內容請關注本公眾號!
點擊進入商城小程序
可收藏您喜歡的藝術品或藝術衍生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