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全國解放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國內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1月,遼沈戰役大獲全勝后,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共中央軍委逐漸將矛頭轉向了北平和天津地區。
想要獲得戰爭的完全勝利,解放全中國,那么北平和天津則是不可放棄的一環,甚至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考慮到當下的種種局勢和復雜的歷史原因,即使是戰場老手的毛主席也顯得很謹慎。
就在北平城內一片恐慌,和談結果尚未落定之時,新保安、張家口戰役率先打響。經過幾天幾夜的戰斗,士氣高昂、又得恰當指揮的人民解放軍,不出意料地拿下了戰爭的勝利。
這個消息也立刻傳回了北平。這天,身在北平城內的傅作義得知這個消息,知道自己賴以成名的35軍王牌部隊已經成為歷史,此刻已經被殲滅殆盡。
傅作義剛剛收到消息的時候,震驚得在原地呆滯了好幾秒。隨后,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怒火席卷全身,他氣得揮起手臂,將辦公桌上的電話、茶杯,還有各種厚厚的文件都一并橫掃在地。然后又搖搖晃晃、步伐飄忽地向臥室走去,結果卻撞在門框上,整個人摔倒在地。
等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聽到聲響,趕到父親身邊的時候,只看到他目光滯澀,口中斷斷續續地念叨著:“完了,一切都完了,政治生命也完了......”
那么,傅作義到底是誰?到底是什么完了?為什么35軍的破滅對他的打擊如此之大?倘若他真的是對立方,怎么又會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水利部長的位置上坐了23年之久?
窮途末路
1948年,遼沈戰役的槍火尚未冷卻,中央便趁熱打鐵的準備發動平津戰役,試圖盡快解決華北地區的問題。面對氣勢洶洶的人民解放軍的,正是鎮守華北的傅作義兵團。
當時的傅作義兵團足足有50萬余人,對于勢力漸微的蔣介石來說,這已經是國民黨在華北地區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了。
南方地區對于蔣介石來說已經逐漸脫離掌控,他惦記著這支盤踞華北的有生力量,曾多次暗示傅作義向南撤退,以此來鞏固江淮防線等蔣介石只能勉強控制的地區。
然而,傅作義的部隊本來就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他1918年9月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之后,回到山西就參加了閻錫山的晉軍,在部隊中從少尉見習官一路升職到司令部司令,因此對晉綏軍是很有感情的。
自然,他也不愿意帶領部隊遠離自己視作根據地的綏遠省,即民國時期的塞北四省之一,涵蓋了如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和南部。
雖然沒能如蔣介石的愿將部隊帶到南方,但是傅作義面對著日息萬變的戰場局勢也并沒有無動于衷。他將自己的兵力成線狀分布,彎彎繞繞好像一條長蛇。西起張家口,東至塘沽,即現在天津地區的中部。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控制出海口,免得從水路上突發什么變故,也能為物資的運送提供一些保障。二就是貫通了北平和自己的老家綏遠省,一旦局勢難以控制,自己能夠快速撤回老家。
先不說這樣排兵布陣能為戰爭提供什么便利,這是妥妥地給自己留后路呢。
傅作義在這個敏感的時期,就像是國共之外的第三方,游離于兩黨之間,但是又與兩黨都有著若即若離、藕斷絲連的聯系。
可惜,他的這個想法幾乎立刻就被毛主席識破了,久經戰場的毛主席把傅作義的心理摸得異常透徹,于是立即派遣了兩個兵團將張家口團團包圍。
被控制了這個北平到綏遠的必經之地,傅作義這條費了好大勁才布好的長蛇,一下就被打了七寸。
而當新保安、張家口戰役落幕后,傅作義的35軍已經不復存在。雖然他手中有50萬大軍,而35軍只有2萬余人,這個比例看起來并不是很懸殊,但是后者卻是傅作義手中唯一的精銳部隊。因此他才如開頭提到的那般萬念俱灰。
從這個時候開始,郁郁寡歡的傅作義的內心,其實已經誕生了投誠的種子。他對自己剩下的部隊,實在是沒有必勝的信心。連司令都是這樣的心態,真要上了戰場,那還不被人民解放軍殺之如砍瓜切菜。
這一切自然也被蔣介石看在眼里,雖然他遠離戰場中心,但是炮火就是這片土地巨大的脈搏,時時刻刻震動著一方政權妄圖握住它的手。
即便是到快要彈盡糧絕的時刻,蔣介石多疑的性子依然沒有任何改變。他為了拉攏傅作義,許諾給他一個華北剿總司令的位子,這許諾無論放在什么時候都算是頗有分量了。
名義上蔣介石在盡力對傅作義示好,可背地里卻對這位潛在的“盟友”一百個不放心,甚至將自己身邊的親信派到傅作義身邊,對他進行嚴密的監視。如此行徑,當真看不出蔣介石是否真的有拉攏傅作義的心,至少誠意是肯定沒有了。
而這一切,傅作義都心知肚明,自己現在的處境非常尷尬,也不能輕易選擇站隊。離得這么遠還要派人監視,更別說如果自己去了南方,搞不好會直接被關起來。蔣介石的所作所為,倒是鐵了他不肯去南方的心。
1948年11月3日,蔣介石眼見傅作義沒有任何動靜,便按捺不住地主動致電。以遼沈戰役的失敗為由頭,讓他前往南京參加軍事會議。
理由是冠冕堂皇的,在那樣的環境下,任誰也不會覺得此次邀請目的單純。傅作義身邊的部眾們當下就表示了明確的反對,這分明就是一次鴻門宴嘛。有楊虎城將軍的先例在,大家都怕傅作義此去會被直接扣在南京,最終是個什么下場都還說不準。
可是傅作義斟酌再三,還是覺得多一條退路總是好的,所以他還是決定親自去往南京。
但是他放心不下將女兒留在北平,自己冒著被扣押的風險離開了,萬一再也見不到女兒怎么辦?于是當天晚上,他就把女兒叫到了身邊。
看著自己的寶貝女兒,傅作義內心有些沉重地開口叮囑:“我明天就要去南京開會,我不在北平的時候,你少出門,免得特務盯梢?!?/p>
傅冬菊聞言,點頭應允。身為共產黨的她,雖然身處風暴中心,但對外面的局勢還是非常了解的。她知道此次南京開會的主題,必然和平津戰場有關。
傅冬菊很清楚,就當時的局勢而言,共產黨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她相信這些利弊,父親也很清楚,只是局勢復雜,無法輕易做出決定。
但她還是很擔心父親會被蔣介石的花言巧語糊弄,這種步履維艱的時刻,任何一個錯誤的決定導致的后果都是致命的,于是她眼珠一轉,有了一個主意。
她假借共產黨同學的名義,對父親說:“戰爭的形勢發展地很快,但父親是抗日英雄,還與共產黨、八路軍一起合作抗日過,是并肩作戰的戰友,所以有接受和談的可能。如今共產黨希望與父親您再次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平津問題,從而避免北平與天津再次遭受戰火的摧殘!”
這話從女兒嘴里說出來,傅作義嚇了一大跳。他幾乎跳起來,趕忙捂住女兒的嘴巴:“你說的老同學,是真的共產黨,還是軍統的特務啊?這種事情要是上了當可就麻煩了?!?/p>
其實到這個時候,傅作義已經覺得有點不對勁了,直到女兒真誠地望著他,說“是真的共產黨”的時候,傅作義才明白了這個“老同學”是怎么回事。
雖然此時此刻,傅作義對于直接投降還是有些不情不愿,但是1948年11月17日,傅作義還是讓女兒給毛主席發了個電報。
看到父親的態度有了巨大的轉變,傅冬菊很是激動,她順手拿起紙筆就要記錄,手都微微有些顫抖。誰知父親傅作義看到她如此舉動,張口就是一頓呵斥,說這是能用紙筆記錄下來的東西嗎?
傅冬菊這才反映過來自己激動地過了頭,隨后傅作義口述了電報的內容,又讓傅冬菊重復了一遍,確認內容傳遞無誤后,傅作義才放下心來。
然而,電報發過去后,許久都沒有得到回復。仿佛共產黨想要與傅作義和談一事,只是一場幻覺。
原來,在收到電報后,是毛主席敏銳地察覺出,傅作義自恃為晉綏軍司令,還想要以50萬軍隊為籌碼,同共產黨進行博弈,企求更大的利益。
既然和談目的不夠單純,那干脆就不談。隨后,毛主席致電各路將士,由林彪和聶榮臻帶領兩路勢力,一邊向平津地區挺進,一邊光速切斷了傅作義的退路。
沒過多久,人民解放軍的隊伍就出現在了北平的市郊,傅作義徹底成為了一只籠中鳥。
突然變化的戰局把傅作義嚇壞了,他沒想到自己本是發的求和電報,卻收到個這樣的回應。不僅如此,在中共中央公布的國民黨43名戰犯名單中,傅作義三字赫然在列。
兩件事接踵而來,傅作義怒火攻心。盛怒之下他做出了的三項決議:一是呼吁北平問題和平解決;二是自行解除兵權;三是自己主動等候蔣介石發落。
如果這三項決議都被沖動公開,那么北平和平解放必然會化為泡影。然而,最值得慶幸的就是,傅冬菊此刻就在父親身邊,注視著一切的發展。
她立刻將這些重要情報傳遞給了黨組織,并且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視。
原來,那個戰犯名單完全就是一出苦肉計。如果不這樣做,蔣介石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傅作義與共產黨“勾結”,便能以此為由解除他的兵權,傅作義父女二人性命都可能不保。
而現在,傅作義基本可以被穩定在北平,軍隊也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只要順利達成和談,整個華北都能夠和平解放。
在此之后,雖然傅作義依然有拖延時間的小心思,但是在我軍迅速攻破防守森嚴的天津城后,傅作義還是乖乖交出了兵權。就這樣,北平這座古老的歷史名城,終于免遭戰火的毀壞,和平解放了。
那么,這樣一位前國民黨將領,后來怎么會在建國后擔任的國家要職呢?
治軍治水并重
其實,傅作義能成為建國后我國的水利部長是早有眉目的。
早在他主綏遠的初期,就曾經率部進駐過河套地區的西段,以官兵為主體,發動大規模的屯田運動,與之相輔的就是大力興修水利。
在1941年到1945年期間,也就是抗戰勝利的前夕,傅作義帶領的部隊,就曾經挖出過渠寬15米,長度1700里的干渠。如果算上寬3米以上的支渠,總長度更是超過了驚人的1萬里,使水澆地的面積達到了1千萬畝以上。
這一舉動就令河套地區產生了連鎖反應。河套地區西段被人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其水土條件本就優越,加上傅作義帶領部隊的合理開發,水鳥棲息,環境相當優美。人們利用河渠養殖鯉魚,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農副業生產都是一派豐收的景象。
由此可見,傅作義“治軍治水并重”的思想,很早以前就有眉目了,而且他在這兩方面做得都很不錯。
因此,建國之后,周恩來總理就看中了傅作義治水的才能。
其實其中也有其他原因的加成。出于各方面考慮,剛剛建國,政權尚且不是很穩定,也有一大堆歷史遺留問題等待被解決。
晉綏軍出身的傅作義必然拿不到兵權,而科教文衛體領域呢,又早已有了合適的人選來挑大梁。但在水利方面,無論是共產黨還是民主黨派,都沒有非常專業的人才。
于是眾人的目光就落在了這位有過治水經歷的前司令身上。
在被正式任命為水利部長后,傅作義激動異常地說“自己一個戴罪之人,卻承蒙厚愛,如何能不感激涕零。”
但是,他做一部之長的道路,也絕非一帆風順。
有一次,毛主席在瀏覽水利部送過來的文件的時候,覺得有些不對勁。
因為整片關于水利方面的公文,身為部長的傅作義居然一點想法都沒有,只孤零零簽了一個名字。但是副部長卻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段,這反差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北平和平解放的時候,毛主席讀過傅作義的親筆信,而現在拿著這份公文,左看右看都覺得這不像是傅作義的字跡。
毛主席放心不下,就讓周總理過問一下。這不問不知道,原來,是水利部的一些同志,沒有把那些起義的干部放在眼里,認為他們以前是國民黨的人,身上全是腐敗氣息,完全不懂得如何為人民服務。
因此,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是跳過傅作義,有需要簽字的文件都是給辦公室代簽,把傅作義這個水利部長完全架空了。
傅作義自己也對這件事很苦惱,他知道自己是國民黨起義將領,而其他同志都是老革命了,自己成了他們的上司,他們難免心生怨氣,所以也一直沒有向上面匯報這件事。
后來,由周總理兩次出面,甚至強調“沒有傅部長簽名的文件就不要送來”,這件事情才得以解決。
傅作義的一生,或許并不像其他愛國將領一樣少年投身革命,從一而終。
但是無論是從他年少的學習經歷來看,還是帶領官兵治水來看,他都不同于其他自私自利的軍閥。在后來北平和平解放一事中,雖然過程曲折而復雜,但是傅作義無疑為此冒了巨大的風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解放戰爭中為保護這座歷史名城而付出的人當中,必定有他傅作義的名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