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大授銜時,北京地區共有兩位開國將軍,一位是倪志亮中將、一位是封永順少將,可是封永順少將是大興人,1957年原屬河北省的大興才劃歸為了北京市的轄區,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北京地區的開國將軍只有倪志亮中將一人,縱觀倪志亮將軍的革命史,在紅軍時期曾任紅四方面參謀長,抗戰時期曾任一二九師參謀長、還一度被毛主席任命為新四軍參模長,為何僅授中將?事情還得從這次改任開始說起。
倪志亮中將
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勝利閉幕。中共中央為了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并在戰后開創新的局面,組織在延安學習的各級干部,迅速奔赴各個抗日戰場。7月的一天,毛澤東在他的窯洞里設便宴招待了原一二九師參謀長倪志亮,向他介紹了國際國內形勢,并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任命他為新四軍參謀長,協助陳毅工作,倪志亮滿腔熱情地接受了任務,準備赴抗日戰場。
臨行時,中央又交給他一項任務:途經綏德抗大總校時,帶領一部分干部一同前往。8月中旬,當倪志亮到達晉東南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駐地時,接到中央電令,告知日本投降,為控制熱(河)察(哈爾),發展東北,需調大批干部開進東北,命倪志亮即刻轉赴沈陽。
正是這次改任,改變了倪志亮的軍事生涯!
倪志亮和林彪元帥一樣,同是黃埔四期生步兵科學員,只是倪志亮在第一大隊第二中隊,林彪元帥在2團第2營第3連。在黃埔學習期間,由徐懷云、冷啟英介紹,倪志亮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紅軍時期幾乎和王樹聲大將同時擔任紅軍大隊隊長、團長、師長,縱隊司令員。當時與倪志亮同被任命為紅軍師長的還有陳賡大將,他在擔任紅十一師師長時,李先念曾在其麾下擔任三十三團政委,陳再道上將曾在其麾下擔任十一團團長,王新亭上將曾是其麾下會“鑒寶”的戰士,胡奇才中將曾在其麾下擔任三十二團擔任營長。
陳再道上將
抗日戰爭爆發后,倪志亮被任命為一二九師參謀長,1938年4月,4月下旬,兼任晉冀豫軍區軍區司令,這一時期,王樹聲大將是他的副司令,秦基偉中將(55年)、張賢約中將、張國傳少將、張貽祥少將、張南生中將、謝家慶、涂錫道少將都是其手下戰將。而同時期擔任一二零師參謀長的周士第上將,直到1939年1月才擔任和晉冀豫軍區平級的冀中區軍政委員會委員,1940年1月兼任晉西北軍區(后改為晉綏軍區)參謀長。
左二為倪志亮將軍
1945年10月,倪志亮到達沈陽。11月,遼北軍區在梨樹地區組建,這是東北地區最早成立的10個軍區之一。倪志亮任軍區司令員。次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東北地區各軍區合并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大軍區。倪志亮赴洮南,任西滿軍區所轄嫩南軍區司令員。4月,參加解放齊齊哈爾的戰斗。5月,嫩南軍區機關與嫩江軍區合并,倪志亮任嫩江軍區司令員。同年2月,倪志亮調任西滿軍區副司令員。
抗日戰爭勝利后,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培養大批干部和軍政人才,抗大總校奉命挺進東北,于1946年2月到達吉林通化,與東北炮校及工兵大隊合并,改名為東北軍政大學(簡稱軍大)。1947年12月,校址遷至齊齊哈,倪志亮任該校副校長,校長兼政委是林彪(未到職),實際主持工作的是倪志亮。
林彪元帥
當時軍大擔負著對三種不同人員的培訓任務:一是輪訓軍隊干部;二是訓練新參軍的青年知識分子;三是教育改造國民黨投降、起義人員。倪志亮結合不同人員的各自特點,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從訓練內容上,他要求結合當時解放戰爭發展的實際需要,突出了對五大技術(射擊、投彈、刺殺、攻城、爆破)的訓練。他不但對學員嚴格要求,對干部甚至高級干部也不放松。早上,他經常扎著腰帶,親自帶領師以上干部出操。他要求學校機關干部、政工人員要和學員一起到野外作業,不要老是蹲在辦公室里。
1949年8月,軍大一、二、三、五團南下武漢。同年12月,軍大改為中南軍事政治大學。倪志亮任該校副校長,并兼武漢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
1950年7月,倪志亮脫下軍裝,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使,美軍仁川登陸前,倪志亮和柴軍武參贊根據戰場形勢和朝鮮地形,合寫了一份《目前朝鮮戰爭局勢報告提綱》準確的預測出了:美軍正在積極準備反攻,很可能會在朝鮮人民軍的側后實施登陸作戰,而地點“估計可能在仁川或其他地區”,成為當時中國掌握的關于朝鮮戰局的第一手資料。
駐朝將軍大使倪志亮上任前,在中南軍政大學副校長任上
1952年2月,倪志亮奉調回國;9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學院副教育長,后任教育長。1955年9月,倪志亮被授予中將軍銜。
很多人說,倪志亮將軍高開低走僅授中將軍銜是由于其和張國燾走得近,受到了影響。當時張國燾搞分裂南下時,四方面組成了左、中、右3個縱隊,左縱隊轄第二十七師,以陳海松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縱隊轄第三十軍和第九十三師、第二十五師,以王樹聲任司令員,李先念任政治委員;右縱隊轄第四軍、第三十二軍,以倪志亮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5年王樹聲被授予了大將軍銜,李先念已經成為了國務院副總理,所以這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毛主席向來都是唯才是用。
1937年延安合影。左起:王宏坤、鄭位三、徐海東、倪志亮
還有人說,倪志亮將軍暴躁性格經常打罵下屬,這也是無中生有,和倪志亮共過事的四方面軍的老同志都有這樣一個印象:倪志亮帶兵以嚴著稱,但并不是嚴得不盡情理,而是嚴中有暖,亞中有愛。每次長途行軍,部隊一到駐地,他就不顧疲勞,一個連隊一個連隊地查看部隊的吃住情況和傷員情況。他熟悉干部的情況,當團長時能叫出全團排以上干部的名字,甚至連哪個干部的老婆要生孩子,冬天缺少木炭,哪家糧食吃完了,需要接濟等等,他都知道。
馮仁恩將軍
1929年秋在打麻城時,倪志亮看到路邊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孩,身上只穿了一件短褲,光著腳,在蕭瑟的秋風中渾身發抖。倪志亮就帶他參加了紅軍。在緊張的戰斗間隙,給他講革命道理,教他認字,后來又培養他入黨,最后成為一名高級指揮員。他,就是后來的山東省軍區副司令馮仁恩(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幾十年后的今天,每當馮仁恩談起這段經歷,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陳士渠將軍
因此,最大的原因就是1945年這次從新四軍參謀長改任東北,他到達東北后,因為分工不同,直到解放戰爭結束一直從事軍事教育,缺少可以拿得出手的戰功,而接替他擔任新四軍參謀長的陳士渠在粟裕大將的帶領下戰功累累,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