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首六祖慧能作的流傳甚廣的佛教偈子。皈依佛教之人皆用之來開化,那么,菩提究竟是不是樹呢?菩提又是指什么呢?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過時代演化,逐漸形成了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國內以漢傳佛教為大宗。漢傳佛教以禪宗最為盛行,禪宗不立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自六祖慧能起發揚光大,慧能就是因為上邊的佛教偈子獲得五世祖的青睞,得以接過衣缽。
六祖慧能千年法身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教開山祖師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在樹下跏趺坐49天,終于頓悟,開創佛教。佛祖既然是在此樹下"成道",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圣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佛祖悟道之處的菩提樹
菩提樹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于其他樹上,高達15-25米,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側脈5-7對;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云: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梵bodhivrksa)焉。"
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云南北至景東,海拔400-630米多為栽培。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尼泊爾菩提樹
在印度,每個佛教寺廟都要求至少種植一棵菩提樹。印度非常講究菩提樹的"血脈",并以當年佛祖頓悟時的圣菩提樹直系后代為尊。有種說法稱,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圣菩提樹的一棵樹枝,將其帶到了斯里蘭卡并種植成活。
斯里蘭卡的圣菩提樹
后來位于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樹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時被毀,斯里蘭卡的菩提樹便成了維系佛祖淵源的"唯一血脈"。時至今日,在印度佛教圣地所植的菩提樹,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樹,全部由斯里蘭卡的菩提樹嫁接而來。
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樹
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征。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
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有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都會受到高僧們的頂禮朝拜。
"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并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后,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后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
那么為何又說“菩提本無樹”呢?這是指一種佛教修行的一種最高境界。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弘忍讓弟子都寫一首偈子來選拔衣缽繼承人。大弟子神秀公認有修行,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掃地僧人慧能禪師看到后也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二者相較,高下立分。
六祖肉身
神秀的意思是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慧能則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后,擔心弟子的安全,便在晚上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逃走。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度門禪寺(神秀道場)
但是神秀并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高僧,后來神秀創立了禪宗的北宗,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曾跪拜神秀,封神秀為國師。神秀這時顯出一個高僧的修養,推薦慧能,慧能婉拒了。不過,二位高僧努力宣揚佛教教義,南宗、北宗共同把佛教推向一個輝煌時代。
所以菩提也可以理解為樹,是名稱之樹,也可以理解為非樹,為智慧、覺悟。就是指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也就是佛經里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還有要注意的是現在市場上有銷售菩提子的,菩提子乃西藏語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樹之果實,產于雪山附近。其樹屬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呈穗狀;夏秋之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瑯質,俗用為念佛之數珠,故稱菩提子。
菩提子
佛教和儒教、道教并列中國三大宗教,在千百年的演化過程中逐步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已是中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們從佛教經義中吸取了太多的養分,菩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世人都能充滿智慧 ,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么,世界會更加美好。
2018-1-18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