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八三昧初門第四十七
百八之數既多,非可具列于后。
次十喻而辯百八三昧者,菩薩若善以十喻開曉其心,則所修十八空觀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無染無著,則能出生諸菩薩百八三昧。諸佛三昧不動等,百則有二十,如是乃至無量三昧,于諸三昧游戲自在,是諸三昧不可思議,不與二乘之所共也。
今此百八乃至無量,通名三昧者,三昧名通,猶同前翻釋,但首楞嚴等百八境界,體用微妙深廣,故次而辯之。今于百八中略出初三后一,以成次第章門,百八等名相既多,豈可具辯?若欲遍知,當尋《大智度論》。
一、首楞嚴三昧:首楞嚴三昧者,首楞嚴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也。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圣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故名健相三昧也。
二、寶印三昧:寶印三昧者,能印諸三昧,于諸寶中,法寶是實,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佛語比丘:為汝說法,所謂法印。法即是實,印即是解脫門。若三藏教門,以三法為法印;若摩訶衍教門,但有諸法實相一法印與實相般若相應三昧,名為寶印三昧也。
三、師子游步三昧:師子游步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遲速,皆得自在。譬如眾獸戲時,若見師子,率皆怖懾。師子戲時,于諸群獸,強者則殺,伏者則放。菩薩亦如是,得是三昧,于諸外道,強者破之,信者度之,故名師子游步三昧。下一百四三昧亦應如是。具出《大智度論》,若欲知之,自當尋彼論。
一百八離著虛空不染三昧:離著虛空不染三昧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如虛空無物可喻。鈍根菩薩著此虛空,得此三昧,故離著虛空等諸法亦不染著是三昧。如人沒在泥中,有人挽出,鎖腳為奴。有三昧能離著虛空,而復著此三昧亦如是。今是三昧能離著虛空,亦自離著,故名離著虛空不染三昧也。如是諸佛菩薩無量不可思議諸三昧,是中應具列其名目,略釋其相,是事云云,廣出余法門也。
五百陀羅尼初門第四十八
五百之數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
次諸三昧而辯陀羅尼門者,若依論解三昧,但是心相應法。陀羅尼,或心相應,或不相應,故異于三昧。若《法華》所明,普現色身三昧猶是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以三昧陀羅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辯之。
此五百通名陀羅尼者,陀羅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種種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生,能遮不令起,故云能遮。又翻為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
今此五百并有持遮總持之義,故通名陀羅尼。陀羅尼者,略說則有五百,廣明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悉是菩薩諸佛所得法門,名義皆不與二乘人共也。今依《大智度論》略辯三陀羅尼,以成次第章門。五百之數,名義既多,豈可具辯?
一、聞持陀羅尼: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所謂十方諸佛及弟子眾有所演說,一時能聞,憶持不忘,故名聞持陀羅尼,即是名持。
二、分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諸眾生、諸法、大、小、好、惡,分別悉知,故分別陀羅尼,即是義持。
三、入音聲陀羅尼: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聲不喜不瞋。一切眾生如恒沙等劫壽惡言罵詈,心不憎恨。一切眾生如恒沙等劫贊嘆供養,其心不動,不喜不著,是為入音聲陀羅尼,即是行持也。復有寂滅陀羅尼、無邊陀羅尼、威德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華嚴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說乃至五百陀羅尼,廣明則無量陀羅尼。
四攝初門第四十九
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
次諸陀羅尼而辯四攝者,菩薩若內具諸三昧陀羅尼,自行既充,必須外引含識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廣濟,莫若四無量心與四攝法。但四無量心名目既已先辯,豈繁重出?四攝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四通言攝者,眾生情所愛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則物之所歸焉。若眾生依附,方乃導以大乘正道而度脫之,故云“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道”。
一、布施攝:菩薩以無所舍心,行于二種布施,能攝眾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為樂財眾生,即以財施而攝取之;若以樂法眾生,即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眾生,既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布施攝也。二者施相略如前檀波羅蜜中分別。
二、愛語攝:菩薩若以善軟之言隨順一切根情,安慰開喻,則一切眾生之所樂聞,因是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三、利行攝: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霑利益。眾生既蒙勝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真理,故名利行攝。
四、同事攝:菩薩用法眼明見眾生根緣故,一切隨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霑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為攝也。
六和敬初門第五十
一、同戒;二、同見;三、同行;四、身慈;五、口慈;六、意慈。
次四攝而辯六和敬者,菩薩既能善用四種同情之法,攝得眾生為成就,故必須久處。若不和同愛敬,則兩不和合,不得盡成般若,是為魔事。若善用六和,則與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終,則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攝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自謙卑,名之為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菩薩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諸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戒為和敬。
二、同見和敬:菩薩通達實相,不得諸法,不知不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方便巧同一切種種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分別增進開解,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見為和敬。
三、同行和敬:菩薩通達實相,無念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種種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漸積功德,皆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行為和敬。
四、身慈和敬:菩薩住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切樂,故身與九道和同。亦知前得樂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說身慈為和敬。
五、口慈和敬: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普出一切音聲語言,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口慈為和敬。
六、意慈和敬:菩薩心常在無緣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現諸心意,與眾生樂,故意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如來藏理,未來必定當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說意慈為和敬。
八種變化初門第五十一
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輕;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到;七、能動地;八、隨意所作。
次六和敬而辯八種變化者,菩薩善住和敬之法,則與一切猶如水乳,眾生心既親愛,故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須現大神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并已前列,今不重出。但八種變化自在之用,利物功深,二乘所不能測,故次和敬而辯之也。此八種通名變化者,變化之名一往既與前十四是同,無勞重釋,而八種力用自在巧妙,非二乘所得,是以別出,故《大涅槃經》中以此八法釋于我義。
一、能作小:以變化力,能自作己之小身,亦化作他之小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小物,乃至皆如微塵,是為能作小。
二、能作大:以變化力,自化作己之大身,亦化作他之大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大物,乃至滿虛空,是為能作大。
三、能作輕:以變化力,能自輕己身,亦輕他身,或輕世界及所有,乃至令如鴻毛,是為能作輕。
四、能作自在:以變化力,能以大為小,以小為大,以長為短,以短為長,如是等種種中,能作自在也。
五、能有主:以變化力,能化為大人,心無所下,降伏一切,攝受一切,于一切眾生而得自在,故名為有主。
六、能遠到:以變化力故,能遠到有四種:一、飛行遠到;二、此沒彼出;三、移遠令近,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為遠到。
七、能動地:以變化力,能令大地六種震動及十八種震動,故名能動。
八、隨意所欲盡能得:以變化力,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身,石壁皆過,履水蹈虛,手捫日月,能轉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為隨意所欲盡能得。若《涅槃》明八自在,雖小異而大同耳。
四無礙辯初門第五十二
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辭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
次八變化而辯四無礙智者,菩薩若能現種種神通變化,則一切見者無不信伏。眾生既起敬信,若欲闡揚大道,必須無礙辯才,故次八種變化以明四無礙智。此四通名無礙智者,菩薩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了了,通達無滯,故通名無礙智也。
一、義無礙智:知諸法義了了通達無滯,是名義無礙智。又能知一切義皆入實相義,亦名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法名一切義,名字為知一切義,故智慧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于所說名字語言中無著無滯,亦是法無礙智也。
三、辭無礙智: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言語隨其所應,能令得解,所謂一切眾生殊方異語,若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說,是為辭無礙智。
四、樂說無礙智:菩薩于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于所說法皆是真實,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善赴機緣,言方無滯,聞者無厭足。菩薩以樂說辯力,能住世半劫、一劫乃至無量劫,辯說無盡,廣利益一切,無有一句差機之過,故名樂說無礙智也。
十力初門第五十三
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次四無礙智而辯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薩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門,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大菩薩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沒不受名。
一、是處非處力:佛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如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惡業尚不得世間樂,何況出世間樂?惡行生天,無有是處。惡行尚不能得生天,何況涅槃?五蓋覆心散亂,雖修七覺而得涅槃,無有是處。五蓋覆心,雖修七覺,尚不能得聲聞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況聲聞道?如是等種種,是處不是處,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初力也。
二、業智力:佛知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果報,皆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二力也。
三、定力:佛知一切諸禪解脫三昧定垢凈分別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三力也。
四、根力:佛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四力也。
五、欲力:佛知他眾生種種欲,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五力也。
六、性力:佛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六力也。
七、至處道力:佛知一切道至處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七力也。
八、宿命力:佛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盡,我在彼眾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八力也。
九、天眼力:佛天眼凈過諸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生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口意成就,謗毀圣人邪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善身口意業成就,不謗圣人正見正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善道,生天上,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九力也。
十、漏盡力: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立,不作后有,盡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十力也。
四無所畏初門第五十四
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次十力而辯四無所畏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對外緣而無恐也,故次十力辯之,意在易見。此四通名無所畏者,于八眾中廣說自他智斷,既決定無失,則無微致恐懼之相,故稱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圣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一無所畏也。
二、漏盡無所畏: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如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圣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二無所畏。
三、說障道無所畏: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如實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圣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三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作誠言:“我所說圣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諸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如實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圣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四無所畏也。
十八不共法初門第五十五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圣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云不共也。
一、身無失: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五住煩惱及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畏。
二、口無失:無失因緣類如身無失中說也。
三、念無失: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禪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于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隱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
四、無異想:佛于一切眾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為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常在禪定,故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故名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佛知善法恩故,雖具眾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轉輪王馬寶雖復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游不足。
八、精進無減: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佛于三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故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何等為二?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余也。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明,故名解脫知見無減。所謂有為解脫、無為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無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是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先知,然后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大慈大悲初門第五十六
一、大慈;二、大悲。
次十八不共法而辯大慈大悲者,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三業,于十方世界普現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辯之。釋慈悲之名,雖同四無量中,而體殊別,非可為類,故至極果方得受于大名也。
一、大慈: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雖心念與樂,而眾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有二種與樂: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熏,隨所應得樂眾生,各得安樂;二、慈三昧力普現三業,隨有應得樂眾生見聞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
二、大悲: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眾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心念救苦,而眾生實未得脫苦,不名大悲也。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名大悲,即是藥樹王身也。
三十二相初門第五十七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大慈大悲而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音、三念處等四科者,至論法身虛寂,豈有形聲心識之可見聞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隨有應見清凈三業之機而得樂免苦者,即便為現端嚴相好及妙音聲、平等三念。與樂拔苦之緣故,次慈悲而辯相好、八音、三念處也。今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發,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圣之王,故現三十二相也。
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足指長勝余人;四、手足柔軟勝余身分;五、手足指合縵網勝余人;六、足跟具足滿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稱;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纖好;九、立手摩膝;十、陰藏相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軟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薄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滿;十八、兩腋下滿;十九、身上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具足;二十三、齒白凈齊密而根深;二十四、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發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羅綿;三十二、頂肉髻成。
八十種好初門第五十八
八十種好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三十二相而辯八十種好者,相好乃同是色法,皆為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辯好也。通云好者,可愛樂也。以八十種好莊嚴身故,天人一切之所愛樂,故云好也。即是以慈修身故,有此清凈相好之身業也。
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好孔不現;三、眉如初月紺琉璃色;四、耳輪輻相埵成;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鉤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薄而細澤;十、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長纖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脣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姝好;四十、面凈滿如月;四十一、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毛孔出香氣;四十三、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凈;五十四、廣長眼;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凈滑澤;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長;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報眾聲;七十三、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無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禪三昧經》云:“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 。
八音初門第五十九
一、極好;二、柔軟;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
次相好而辯八音者,若佛以相好端嚴發見者之善心,音聲理當清妙,起聞者之信敬,故次相好而明八音也。此八通云音者,詮理之聲,謂之為音。佛所出聲,凡有詮辯,言辭清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能為一切作與樂拔苦因緣,莫若聞聲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清凈之口業。
一、極好音:一切諸天賢圣雖各有好音,好之未極,佛報圓極,故出音聲清雅,能令聞者無厭,皆入好道,好中之最好,故名極好音也。
二、柔軟音:佛德慈善故,所出音聲巧順物情,能令聞者喜悅,聽之無足,皆舍剛強之心,自然入律行,故名柔軟音。
三、和適音:佛居中道之理,巧解從容,故所出音聲調和中適,能令聞者心皆和融,因聲會理,故名和適音。
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慧心明徹,故所出音聲能令聞者尊重,解慧開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佛住首楞嚴定,常有世雄之德,久已離于雌軟之心,故所出音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故名不女音。
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了無謬,故所出音聲詮論無失,能令聞者各獲正見,離于九十五種之邪非,故名不誤音。
七、深遠音:佛智照窮如如實際之底,行位高極,故所出音聲從臍而起,徹至十方,令近聞非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之理,梵行高遠,故名深遠音也。
八、不竭音:如來極果,愿行無盡,是以住于無盡法藏,故出音聲滔滔無盡,其響不竭,能令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遺,至成無盡常住之果,故名不竭音也。
三念處初門第六十
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為憂去;二、一心聽者不以為喜;三、常行舍心行。
次八音而辯三念處者,既八音為物開演正法,聽者善惡不同,必有信毀違順之別。若無三念之德,豈能心地坦若虛空,泯無憂喜之相?故次八音而辯三念處也。此三通名念處者,慧心能緣,名之為念;平等之理,不增不減,謂之為處。佛以慧心緣于平等不增不減之理,是以違順學者,心無憂喜之相,故三通名念處。即是以慈修意,能現平等清凈之意業也。
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為憂:佛智了達不一心聽法之人,平等法界中減退相畢竟不可得,故無憂相也。
二、聽者一心不以為喜:佛智了達聽者,平等法界中增進相畢竟不可得,故無喜相也。
三、常行舍心:佛智了達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故于一切言說利益眾生中,常行舍心也。故《金剛般若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